APP下载

聚焦文本,直面对话与表达

2019-11-26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孙苏艳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18期
关键词:李白文本文章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 孙苏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展现的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它弘扬着个性与人性,它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但在教学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不协调之音,如:学生行走于文本表面,对话苍白,或游离文本中心,天马行空般地漫谈,或是“话不投机”,学生表现淡漠。那么,如何让对话不流于形式,提高课堂对话的实效呢?

一、研读文本,了然于胸

教材是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护送学生到达彼岸的桥梁。我们只有开好门窗,搭好桥梁,才能让学生在听、说、读、思、写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用情去读,用脑去思,用心去品,读出文本的重难点和价值取向,生成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和独特见解,并针对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预设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样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使教师心中有数,才会产生课堂上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走进李白》组诗教学大气,让人钦佩的是他备课时花了大量时间查阅了《唐诗三百首》《唐诗的故事》《李白诗歌集》《唐诗鉴赏》等,从网上下载了李白诗歌、诗风的评价文章,他徜徉在李白诗的世界中,不仅知道“李白是仙”,还知道“李白是儒”“李白是道”“李白是侠”,加上课前反复吟诵古诗,研读文本后,孙双金老师不但看出了“文中之人”,还挖掘出“文本背后的人”,并对教学进行了二度创造,于是才有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富有教学魅力的精神大餐。

二、潜心会文,蓄势待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这是落实自主、独立、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只有潜心会文,才能有所感悟,此乃为与同学、教师“对话”蓄势。有的教师在执教《可爱的草塘》时,指名读第五自然段后,即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草塘怎么样?”学生面无表情脱口而出的除了“草塘很美”,就是“草塘很漂亮”,再问学生有何其他感受时,他们显得一脸茫然。可见学生还游离于文字的表面,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然是没有深入阅读,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就缺乏丰富的感悟,此时硬要“对话”,岂不有“逼供”之嫌?又怎能怪学生说得肤浅、生硬呢?况且学生对文本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熟读与深思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方能与文本进行对话,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与教师、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学生才能在对话中超越,才能在对话中成长。如果学生有了充分的读的基础,他们就能从“……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中,体会到“欢笑”“翻滚”“赶”“涌”表达出“草塘仿佛快乐的孩子,追逐着,嬉戏着,还不时传来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啊!草塘居然还会翻跟头,多么富有动态的美啊!我真想亲眼看看。”

三、创境引导,激活“对话”

对话是生命流动的过程,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是心连心的心潮相逐,是以思促思的丝丝相扣,是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作为课堂中“平等的首席”“友好的伙伴”“出色的主持”,教师应激活学生的情感积蓄,让他们产生“情满而溢发”的冲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口:

1.民主和谐,情融情

“对话是一种心理的交流”,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开启心智,才能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所以教师要乐于做学生忠实的听众,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学生友好的伙伴,敞开心扉真诚倾诉,使师生在知识、情感互相碰撞、彼此接纳中形成共生状态;做一个出色的主持,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更多的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

2.矛盾之处,多研读

文章的前后矛盾或是疏漏,也许是作者的“别有用心”。引导学生抓住矛盾处询问作者,然后在文章或者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寻找或明或暗的解释,这就形成了与作者的深层对话。如《草船借箭》一文中,题言此箭乃“借”来之物,而文章读来学生不禁心生疑惑:明明是诸葛亮施计“骗箭”,这不是与题目矛盾吗?此时,教师不妨把这个烫手的芋头抛给学生。为探究竟,学生定会再次与文本对话,并且生生竞相启发,领悟一字之差更显孔明机智过人,甚至联系《三国演义》的后续故事,知道“借来”的箭后来确实如数“奉还”给曹操,此不为借吗?

3.浓墨重彩,细咀嚼

我们常在文章中运用比喻、夸张、反问、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深刻,而这些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也多为文章的重点、难点、亮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出词语的生命气息,嚼出隐藏在身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那样课堂就不再是同一首歌,语言和精神在同构中协调发展。

4.生生互动,共成长

由于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当,交往最轻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体验中亲近,在争论中启发,最后激发创造性思维,获得共生共长。除了师本、生本、师生充分对话外,生生互动的对话也应在对话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

5.关注生成,显智慧

教学中,我深感课堂上最亮的一笔往往源于学生的临时“出轨”,或是一个异样的声音,或是一次对文本的挑战,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苏霍姆林斯基)。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学生中有人站出来提出异议:“敌人为什么不炸掉泸定桥呢?他们是不是太傻了?”这一问题打破了课堂原有的教学思路,但细一琢磨,这何尝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好问题呢?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到敌人占着地势易守难攻的优势而骄傲狂妄,高兴得太早了,有的说“敌人狂妄自大反衬了红军的英勇。”这些异彩纷呈的话语使课堂增色,这正是宽容下的智慧演绎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总之,我们要正确把握“对话”的实质,聚焦文本,以师生的潜心会文为前提,创造课前预设与现场即时生成的精彩,在多维互动中还对话以扎实与灵动。

猜你喜欢

李白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纸上的李白(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