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半壶水》故事底蕴的暗示性

2019-11-26吴妙琴陈丹婷

文学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结尾处沙漠动物

吴妙琴 陈丹婷

孔立文这篇微型小说《半壶水》选自于2018年《微型小说选刊》第10期。它是一个双线交叉后结局突转的故事。这两条故事情节紧密依存,相互衬托,在完成交叉碰撞后突转。既使情节的发展快速构成“冲突”,又升华了小说的主题。结尾处的留白更是激起读者对人与动物应和谐共存主题的思考。

一.“双线碰撞后突转”的情节构思

《半壶水》的故事情节是一种“双线碰撞后突转”的构思。首先启动的故事情节是陆归林因沙尘暴脱离勘探队的战友,误入这茫茫的沙漠中。紧接着陆归林和狼在沙漠中行进的这个发展情节出现了2次:一次是那匹狼跟在陆归林的后面,他走,狼就走;他停,狼也停。另一次是陆归林跟在那匹狼的后面,狼走,他就走;狼停,他也停。狼跟在陆归林后面的情节中两人是处于相互敌对的状态,陆归林担心狼会咬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做好防御工作。而狼也怕陆归林对它不利。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好像是在示威。在陆归林跟在狼后面的情节中,半壶水这个核心细节使两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他给狼喝了那半壶水之后,他们就不再是敌对关系,而是相依为命的伙伴关系了。这时的陆归林完全把狼当作相依为命的伙伴,自然很信任地跟在了狼的后面,最终在狼的带领下走出了沙漠。但结尾处的情节却发生突转,陆归林看见一群人在追赶和他走出沙漠的那匹狼,而那匹狼逃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沙漠。

二.情节突转背后的思考

从陆归林和狼两条碰撞的故事情节中,读者据此判断出人与狼最终会和谐相处,共同走出沙漠。照这条情节发展到此结局的话,情节上也是前后照应的,但小说的结尾处却发生突转。刑可先生说过:“这种‘转折式’结尾能在短小的篇幅中让读者通过转折式的错位结尾,去延伸并想象到比文字表面所传达出来的更多更深的意蕴。正是体现小小说‘言简意赅’‘以少甚多’的最佳结尾。”[1]本来去掉这个突转的结尾,小说的情节仍然是完整的,能清楚地表达人与动物应和谐共存的主题。结尾处的突转却使这篇微型小说的立意更加饱满。当陆归林还沉浸在水的世界里时,耳边却传来了狼的呐喊声。原来当初与他相伴的那匹狼正被一群人追赶,狼为了躲避追赶逃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沙漠。小说在此就戛然而止,这个结尾处的突转情节却能引发读者对狼命运的想象与思考,进一步深化人与动物应和谐共存的小说立意。

三.故事底蕴的留白性暗示

《半壶水》是一篇以沙漠为背景的生态微小说。沙漠中人与狼面临着双重生存困境,各自以对方为生存竞争对手,为了各自的生存,始终处于敌对状态。关系的转变是因陆归林打消喝水念头把半壶水让给那匹狼喝。这时候狼也把陆归林当作自己的伙伴,在后面带领陆归林走出沙漠的过程中,走走停停,还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都是出自伙伴关心的态度,担心陆归林掉队。这恰好也说明了人与动物之间是可以和谐共处的。但那匹狼却还是躲不过人们的赶杀,无助地逃向那茫茫的沙漠中。这样的突转性结尾留白可以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很好地调动读者更深次的思想情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来感悟尊重动物生命、人与动物应和谐共存的深层的内涵。海明威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对于他所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了。”[2]在结尾处的留白中,我们可以想象这只狼的命运将会如何,刚从沙漠走出来,现在又被逼得不得不跑回沙漠,沙漠对于狼来说是个安全之地,但也可能死亡之地,但不跑进沙漠,对于现在的这匹狼来说肯定是死亡呀。这种隐喻暗示性的手法来为作品的空白艺术做处理,这些留白可以诱发不同生活经历、审美鉴赏趣味的读者的思考,从中演变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地。本来在自然的大家庭中,一切物种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的生命美好而珍贵,动物的生命同样也美好值得珍视。动物的生命首先是为自身而非人类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本身就被赋予了一种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随意剥夺动物的生存权利。这样的突转性结尾的留白可以呼吁人们要尊重动物的生命与自由,从中深化人与动物应和谐共存的故事底蕴。

总之,这篇微型小说《半壶水》设置了陆归林和狼由相互敌对到相互信赖的发展情节和在结尾处设置人对狼围捕将狼再次逼入沙漠的突转情节,从中揭示了我们要尊重动物的生命与自由、呼吁人与动物应和谐共存的主题。

猜你喜欢

结尾处沙漠动物
蛋炒饭的哲学
用"设疑"体现“学让引思”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编辑小语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