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梦令》的留白艺术

2019-11-26缪高峰

文学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卷帘侍女如梦令

缪高峰

留白,也称计白,空白,布白。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表现手法,是指书法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让留有想象的空间。它以空虚传递丰盈,以无表达有,表现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被广泛用于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文字等领域。

诗歌中的留白——含蓄。唐·司空图《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让读者在空白中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余味无穷,深邃意境。古典诗词,注重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如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无不是风流蕴藉,无边情思蕴含在只言片语当中。所以在教学中用想象和联想去丰富意象思维中的“留白”,可以丰富并释放诗人未尽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更清晰地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令人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也有问答。全词仅有七句,却勾画出立体完整的形象画面,人物的形象,场景的形象,对话的形象。然而句句都有“留白”,处处有不尽之意,处处有不尽之情,给予人的更高的审美享受不在字面的形象,而在画外之意。比如:起首两句,如仅按照生活逻辑,会感觉解释不通,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所有诗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立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第一句可释为:花在风雨中零落。句子虽没有花字,但它来自前人“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的诗蕴(如白居易“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第二句“浓睡不消残酒”,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得到的答案只能是“惜花”。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所以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的思维也是“留白”,它凝练词人的情感—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的表达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情感。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这里又是“留白”处理。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卷起窗帘,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以反衬的写法,用侍女对女主人委屈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更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惜花之情的迫切,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中含蓄了对青春的惋惜,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需更多体会的。

“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文字是凝练简洁的,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都是在词的字里行间的“留白”透出的。

猜你喜欢

卷帘侍女如梦令
如梦令
如梦令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侍女形象
Professor Xu Yuancho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粗心的一家
如梦令,长相思
遛鸟公主
遛鸟公主
本期钟题
设置防火卷帘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