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生精神世界出发探析窦桂梅语文教材观

2019-11-26李丽莎

文学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语文

李丽莎

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与其教材观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教材观就是教师对教材本质及其功能的基本认识,它反映了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和方式。教材观不仅涉及‘教什么’,更涉及‘如何教’,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1]。教材观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本身的认识和把握,直接决定着教师授课的方向和方式。窦桂梅不仅以语文教材为基点,大胆地超越教材,而且立足于课堂,适度地利用主题整合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形成自己较为完备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关怀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她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完善,都是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因此,通过她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来探析她的教材观,也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具有较高的研究必要和价值。

一.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

窦桂梅主张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主题,按照主题进行整体性构建课堂,实行一种开放性教学,这种立体化、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基本都是由主题切入,根据生活升华自我,当然,主题选择的形式多样,方式也是较为灵活的,不拘泥于某个单一的主题,主题的突破点,恰恰在于着眼文化,打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搭建学生知识和心灵的桥梁。

正是基于这种联系,窦桂梅在对每一篇文章解读之前,都要学习与文章有关的各类资料,并充分根据作者的经历和人生进行深入剖析。窦桂梅在执教《再见了,亲人》时,紧紧把握“亲人”这一关键线索,巧妙地利用主题,和《我的老师》一文进行对比学习,联系生活,多角度让学生较好的理解亲人的具体内涵,巧妙地将知识推及情感。

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窦桂梅在《葡萄沟》的教学设计中,提问学生“有一个好地方有没有去过?就在我国新疆地区的吐鲁番盆地”,这一问题导语的设计,极大程度地触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想要了解并钻研文本,去探求到底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究竟好在哪里。“她把‘了解学生’放在了导语的重要位置,做足了钻研教材、查阅资料、选择教具和了解学情等一系列未雨绸缪的教学准备工作”[2]。

在执教绘画导读本《大脚丫跳芭蕾》时,她的“教学以‘发现’为主线,分为三部分:我发现——学生发现封面,发现故事,发现图画,发现文字等;我还发现——学生进一步发现主题;我还要发现——教师推荐作者其他作品,现场向作家提问,发现作者意图”[3]。全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上,加以引导,培养了学生的深度思维。

以问题串课堂,互动化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窦桂梅主要以“为学生提供带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才能”[4]。如讲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窦桂梅利用一系列的问题链,如①这些大人为什么迷失了?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皇帝和这些大臣都为此迷失?②这是一件具有什么魔力的新衣?③这件衣服对谁有杀伤力?④我们来看这样的骗术,换个地区或是国家还行得通吗?⑤皇帝特别喜爱新衣的目的?等问题推进课堂进行,探讨问题整体贯穿课堂,引申出学生们探讨的一系列小问题,从故事本身推及背后,引导学生从探索故事到情感升华至生命价值,并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发言,推动课堂发展。

窦桂梅这种以逻辑缜密化的问题所推进的课堂,深入教材,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增加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走出文本,拓宽学生的学习维度

学好语文不能仅仅停留于教材知识,必须走出文本,引导学生合理重视大范围的课外阅读和积累巩固等,窦桂梅在明确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扎实学生的语文教材知识,组织适当的课外拓展学习,引导学生从一延多,大量泛读文章,并尊重学生以兴趣爱好来选择所读书籍。

她采用分年级教学,以学生的年龄阶段性特点为依据,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如低年级则主要以认字为主,多为寓言故事、成语、名言警句的积累,中高年级则偏向于不同风格和内容的科幻小说、杂文随笔等文学小说的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从学生口中到脑中,再慢慢渗进学生的脑子里、骨髓中、直到生命深处,融入生活。这就让窦桂梅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语文知识储备量大,更具备了以语文为主的深层次情怀和多项技能,如窦桂梅的学生——张一帆同学,在语文考试失利后,写了三首词送给窦桂梅,并且其中的《独笑傲》是自己原创词牌,试问,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能够独创诗词,且运用到生活里,成为表达心情的一种途径,谁敢说这不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成功?

在执教《游园不值》时,“窦桂梅始终抓住一个主题——‘不值’来做文章,始终围绕诗歌的这一灵魂,带领孩子在游园中感受不遇中的值,感受不遇中的遇”[5]。她打破了文本原来的意象——对春天无限生命力的赞美,带领学生超越教材,走向更深入和美妙的理性情境,将学生们置于课文的园中,有自己的所思所感。这是窦桂梅按照主题对一篇文章的挖掘,巧妙地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值与遇”。

窦桂梅对于教材的整合,还体现在以一带多,即利用一篇文章学习多篇。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窦桂梅带领学生分析文中的“母亲的好好活儿”,让学生从中感受生命的可贵,探求生命的真谛,甚至在课堂中大胆融入课外读物,利用作者史铁生的一系列文章如《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来带动文本学习,文本的学习又刺激学生去读更多的课外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窦桂梅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6],这种课内与课外之间相互贯通的过程,是对资源的整合,也从基本知识提升至文化情感的层面,拓宽学生的学习维度。

窦桂梅对一篇文章的深入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而对以一带多,注重联系,用主题整合出的教材,更有利于学生对主题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宽其生命维度。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学内容也应来源于生活,丰富多样。既要立足语文课堂,又要超越语文课堂”[7]。窦桂梅引导学生大胆走出教材,独立探寻学习性主题,还会以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语文实践课为途径,如观赏各类节目、集体去书店、针对性地做实地考研等等,鼓励学生将在实践活动中所学融进课堂,进行分享、讨论,并且记录至作文中,大胆写出所见所想。窦桂梅这种走出文本的立体化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维度,达到知识与技能双收获。

窦桂梅立足文本,紧扣着教材的主题,充分抓住问题链,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积极性,合理推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披文入情,凭借积极热情的教学态度和语言特色,创造多种教学情境,结合历史和现今社会,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超越教材,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价值。“窦桂梅奔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身心、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8]。我们不仅要结合理论,多角度参透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过程,更要理解、把握窦桂梅的语文教材观,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灵活运用,让我们也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把握教材,形成属于自己的语文教材观,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的方向,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与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线教学中,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客观理性地看待她的教材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情和不同教材去加以研究,去适当变化,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促进我们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素养的双重提高。

综上所述,窦桂梅的语文教材观,还需我们不断学习研究,结合实际去更好地探索与实践出自己的语文教材观,让属于我们的语文教材观真正地有益课堂,有益学生。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