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预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19-11-26万宁刘悦

文学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预科态度价值观

万宁 刘悦

语文教学在预科教学中虽然刚刚开始不久,但是笔者始终认为,在当前教学环境下最好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能够充分注重学生情感和思想的方式。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还是会为了应对考试,将语文教学的重心偏向于课本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帕尔·帕尔默曾说,好的教学方式不应该停留在技术层面。我们在以技术手段教育学生考取高分的同时,自认为是在为了学生着想,然而长远来看,其实并不尽然。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技术型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得到较好的考试成绩或者明确了短期内的学习目标,但是对于学生将知识融汇贯通并运用于生活的帮助却少之又少。这也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教师在这种教学方式下,逐渐失去了对自身达到更高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创新能力和动力逐渐消失,这些正是缺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所造成的。

一.语文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性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特色,即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艺术性、工具性和情感性充分发挥出来。然而有一部分教师即便认识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是依旧受到教学任务的限制,难以真正将其所思所想付诸实际。比如,教材内为我们设置了许多具有深刻情感内涵的文章,本意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深入阅读获得情感体悟,却往往在教学中被教师分割成不同的碎片,通过分析文章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等机械化方式进行讲解。这使得学生失去了与教师进行情感上交流互动的机会,使语文教学课堂陷入了枯燥乏味的气氛中,失去了语文教学本应具备的生动和优美。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缺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造成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将当前的语文教学目标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教育,提升至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与情感价值,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预科阶段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难点

1.学生汉语水平限制了语文学习能力。客观上来说,预科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汉语基础较差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识字不全、字词的发音不标准、汉字书写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关以及汉语文化知识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造成了阻碍,限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是当前预科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一大难点。

2.学生的应试思想阻碍了语文培养情感价值观的作用。语文是中华数千年文明和独特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文化的熏陶,进而形成对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然而在当前的预科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观念依旧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面,并没有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这导致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难以深入语文知识的核心,去体悟语文文化的内涵和意蕴。这是当前预科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另一大难点。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认清教育目标。首先,预科的教师要尽快转变自身教学观念。韩愈曾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要摆脱以往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突破课堂的桎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这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情感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和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普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践教学,也是反映现代化教育理念教育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出校园,体会自然中的美好,感受校园里的秋天,与文本知识相互印证。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特魅力,让他们从秋天的意境中得到启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无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可以学会真正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更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开展诗词比赛、演讲比赛和情景表演等课外活动等,这些实用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运用,也能够培训学生的各项情感,同时也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预科教师应该积极寻找突破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注重课堂教学,诠释情感价值。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依旧是课堂教学部分,因而教师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教育,新理念下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情感的诠释,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将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出来并进行强化,便于学生体会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应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如分析主要文本内容,鉴赏和探索文本的精神和内涵。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直接表明文意,而应充发挥映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己的独立分析下鉴赏文本。学生在自主鉴赏文本后,会赞叹于荷花的美丽,产生对美好生命的向往。由此,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生命的伟大,进而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完成基础语言的积累,还可以理解文本的意义。此外,主要是在鉴赏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受到很大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阅读经典著作,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教学中阅读经典著作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除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推荐或者带领学生去了解一些名著,感受其中传达的精神。同时,教师应该注意阅读教学方式的选择,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的都是照本宣科的模式化解读,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十分有限。因此,要想有效培养预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需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同时要发扬创新能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对学生阅读兴趣的长期培养。

对于预科阶段初级班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或者教师为学生选出其中比较有感染力的段落进行朗读,也可以让学生来朗读,再或者通过小组内分段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例外,教师可以收集与盲文相关的信息,或者将盲文素材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闭着眼睛木摸一摸,尝试区分这些盲文的区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乐于投身阅读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切身体会到失明的海伦·凯勒所面临的是怎样的困难。之后教师再为学生介绍海伦·凯勒失明后的坚强行为:面对灾难,她并没有放弃。反而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坚强。海伦·凯勒坚韧的精神以及乐观、自信的态度,不仅适用学生学习,也能够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影响,对他们价值观的塑造有很重要的作用。

4.创设情境教学,引领学生感悟。创设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当前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学手段,它有非常广的应用范围,能够通过各种变化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中,它同样能够发挥很好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学习内容中的情感价值。

例如,当我们在学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造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并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场景在课堂上还原。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在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环境下获取知识,学生会从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中,体会当时的现场氛围,进而感受到蔡先生心忧天下的高尚品格。这同样是预科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继承中华文化和文明。为此,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采用自己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以便更好地体现预科教育的价值。

5.重视个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笔者曾经见过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试卷的标准答案是水。但是有一个学生却给出了一个非常诗意的答案: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这样的答案在笔者看来更加能够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能不应该再死板规定标准答案,而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良好的成长。

例如,我们在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讲到了许多关于秋天的特征,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就自己理解的有关秋天的特征,在身边找寻能够表达他们对秋天理解的事物,可以是一朵花、一棵树,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来的事物一一向全班同学展示。在实践开展中,有的同学带来了秋天带的帽子,有的同学念了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这些都是富含创造力和情感的选择,是学生最真实美好的情感表达,也正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在预科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当积极促进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提升预科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他们在升学之后更好的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同时对他们未来的成长能够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预科态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价值观(二)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跟踪导练(二)(6)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