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提升的路径

2019-11-26欧阳许岩徐晓旭

文学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古典素养

欧阳许岩 徐晓旭

一.引言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公众了解信息、进行社交的首要渠道。2015年,中国网民已达6.7亿人,而数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道》显示,71.2%的中国网民会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网络已经成为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而在其中,当代大学生为此数据做了很大的贡献。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说:“比‘80后’更年轻的‘90后’‘00后’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全新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1]

在互联网+这个新兴业态的背景下,一度受冷落的古典文学重新被唤醒和激活。互联网让古典文学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可互动、可体验、可分享了,古典文学的传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当代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堪忧的状况下,在课程设置与个性学习的冲突、古典文学本身的晦涩难懂等诸多背景下,借助移动终端普及和“互联网+”政策施行之力,不失为提升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改变当前古典文学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被忽视的状况、进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良好举措。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习惯与体验,对症下药,研究提升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可行性方案,让新一代青年在当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互联网+背景下古典文学教学与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现状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与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以武汉地区高校各专业古典文学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为基础研究对象,找出学生在古典文学方面的兴趣点和盲点,以及“互联网+”对学习古典文学的影响,从而分析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现状。

1.关于学校古典文学课程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课外文化传播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在课程设置方面,无论是理工院校还是综合类大学,均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与古典文化有关的课程。其中61.54%的同学认为数量一般,23.0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7.69%的同学选择“很多”与“很少”。在授课方式及内容方面,高校有关古典文化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调查结果显示,有84.62%的同学选择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占38.46%,多媒体辅助教学占46.15%;有关古典文学授课内容呈现出“一边倒”局面:文学名著讲解占61.22%,诗词歌赋赏析占71.43%,诸如写作指导等只占了20.41%。

高校对于古典文化课程有设置且相对平均,但究其细节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讲解方式过于传统,目前很多课程开启了网络教学平台等与时俱进的线上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高效的复习预习工作,而古典文学相关课程的讲解大部分还停留在教师授课方式上,尽管也有多媒体辅助,但我们实际走访发现,多媒体辅助本质上仍是幻灯片讲解,是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其次,讲解内容泛化,大部分是名著诗词讲解,向学生灌输,而譬如写作等灵活实用性技能并未被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疲乏与困顿,对古典文学产生惰性。

除开设课程外,我们对高校古典文化传播方式也进行了调查。学校除理论课程外传播古典文化方式相对多样,讲座占59.18%,文化节30.61%,报纸学刊占44.9%,多数高校一学期举办一次相关活动,七成同学以个人兴趣决定是否参与。而学生对于学校此类活动看法不一,51.02%的同学态度积极,32.65%的同学态度消极。在课外活动中,高校对传播古典文化有一定的重视,但仍不够全面,一学期一次的古典文化活动不仅不到位,还会造成学生兴趣点缺失,且传播内容泛泛而谈多而不精,学生积极性不高。

2.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现状

调查中,七成学生对古典文学有兴趣且有意向提升,但超过一半并未或者很少付诸行动,对于古典文学兴趣仅停留在浅层次,并未花大量时间去深入,侧面反映学校对于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培养存在问题。而在阅读古典文学书籍渠道上,超过60%的学生选择电子书碎片化式阅读,剩余选择购买或借阅图书。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碎片化、低成本成为了大学生选择了解古典文学渠道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阅读内容上,39.8%的学生选择快速浏览故事情节,29.59%的学生泛读全书,26.53%的学生通过书评、序言了解作品,选择仔细阅读并作读书笔记的学生仅占4.08%。当代大学生对古典文学修养的理解局限于阅读量、文学概貌等方面,存在浅入浅出、对古典文学了解不深的问题,兴致高昂,但是学不到什么深入的知识,自身古典文学积淀亟待提高。

我们调查发现,阻碍大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主要因素如下:第一是时间不够,75.51%的学生选择时间不够,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参加其他业余活动,导致空闲时间减少,阅读的时间更少,另外,信息时代诱惑多,大学生宁愿花大量时间上网而不去读书;第二是古典文学作品的实用性不强,选择此项学生达54.13%,对任何人或事物的重视程度,主要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由于古典文学作品晦涩难懂,大多数学生认为其与现代生活不相容,毫无帮助;第三是身边阅读氛围差,45.92%的人选择此项,大学对于学生文学修养要求不高,学校文学活动不多,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导致校园里没有良好氛围。

3.互联网+与古典文化的传播

在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同学都认为“互联网+”与古典文化的结合有着积极的影响,很多同学认为通过古典文化的网络化,可以使古典文化的学习渠道增多,也可以使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增强,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古典文化学习的网络化会使学习更加碎片化,没有读纸质书的韵味,只有极少数同学认为与互联网+的渗入与传统古典文化的学习方式没有什么区别。综合而言,我们认为,“互联网+”融入古典文化学习,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教与学更加灵活化、动态化,有助于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于提升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很有必要。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中国古典文学素养提升路径

区别于传统的电视媒体行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交化媒介平台具有更强大的汇聚性、即时性、互动性、延展性,无社交不传播成为趋势。社交化传播最大的特点是利用用户碎片化时间有效关联与互动,争抢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在可读性与娱乐性兼具的网络文化的冲击的背景下,在专业课程学习较繁重、且与个性课程学习相冲突的现状下,社交化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正与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的利用需求有效衔接。因此,社交化媒体平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学生接受古典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承载了提升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重要使命。

高校作为传播科学知识、民族文化的主阵地,应大力参考、借鉴社交化媒体平台的社会视野、研究成果,利用一切有益文化资源和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古典文化传播、育人功能。

我们认为,借力社交化媒介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1.古典文学课程类别设置的多样化

高校传播古典文学的最主要途径是授课,因此课程安排显得极为重要。在原有课程设置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优化,以最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诗词歌赋等为中心向外扩散课程教学,适当地增加写作、采编、阅读技巧等技能的培养课程。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类别设置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滥加课程,而是要根据现阶段高校学生的古典文化知识储备情况和专业培养方案等多种综合因素来适当地添加古典文学课程,旨在用相对灵活的方式,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也提高了高校学生所相对缺乏的人文素养。比如对于理工科大学内相对少数的文科专业,则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写作等课程的设置,将理科思维与文科技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古典文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与网络平台接轨

单一对照课本进行讲解古典文化的授课方式,不仅使学生无法汲取到实实在在的古典文化知识,一着不慎更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厌烦情绪,打击高校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兴趣。将古典文化的授课内容一部分转移到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对简单易懂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知识,同时教师改进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等,两方面相辅相成,既可以节约教学资源与时间,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精良的网络平台和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化知识,脱离了教师灌输授课的模式,将学生、教师、知识和网络多方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此外,相关专业的教师还可以引导着学生自己做一个古典文化的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展示宣传,鼓励学生观看与古典文化相关的媒体视频、写观后感、动手制作相关短视频、创作相关小剧本等,不仅提高了古典文学素养,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活力。

3.形成传播古典文化的品牌活动

(1)高校古典文化节巡展

加强将传播古典文化的活动变成高校品牌活动的进程,传播古典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单一的晚会、讲座、义卖等等活动过于枯燥无味,无法吸引高校学生;另一方面举办这些活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将这些活动合并起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整合,构成“高校古典文化节巡展”品牌活动,既可以节约资源,也能最大程度地吸引高校学生的参与。

古典文化节是课堂教育的一种延伸,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扩大了教育面 ,而且是生动的第二课堂。文化节的表现形式不拘泥于一种,它可以是书画比赛、摄影比赛,也可以是古典文化微电影、短视频创作比赛等。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创作古典文化微电影、短视频、纪录片等影像记录作品。现在是科技时代,智能手机普及大众,很多智能手机,都有不错的拍照、摄影功能,可以用智能手机来拍摄制作。与社交媒体相结合的古典文化短视频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主动创作中探索古典文化的内涵,贴近理解古典文化的现实意义。

(2)高校特色古典文化传播公众号与APP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打造高校传播古典文化的特色品牌公众号与APP,与校园日常生活接轨,有专门人员负责管理推送,内容“接地气”,在细微处入手,穿插一些日常小活动比如线上线下抽奖、有奖问答、三行诗创作等等,将传播古典文化的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旨在紧跟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将新兴技术与传统古典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高校中进行传播。

公众号、微电影、短视频作为一种社交化媒介传播方式,具有随意性、趣味性、猎奇性、实用性强等特点,能满足更多用户的猎奇、模仿和互动心理,同时形成了一种轻松有趣的情感驱动氛围,让用户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社交化传播之中。对于“机不离手”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古典文学与公众号、短视频、微电影的结合,兼具趣味性与观赏性,感染力极强,不失为一种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古典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在消遣娱乐、放松身心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渐促进古典文化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古典文化获得了一种新样态,它既是被传播内容,也是传播方式。“互联网+古典文化”的融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古典文化视觉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优良的古典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以上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中国古典文学素养提升路径研究”的调查分析与总结成果,供高校培养大学生中国古典文学素养参考。由于可供研究的样本有限,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注 释

[1]刘阳.互联网+传统文化,“屏”上共生[N].人民日报,2016-3-17(17).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古典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更正说明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重要启事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