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户外营地教育在衔接学校、家庭教育中的价值

2019-11-26杨晨飞赵兴武

少年体育训练 2019年10期
关键词:营地人类生活

杨晨飞,赵兴武,但 懿

(1.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 泰国易三仓大学,泰国 曼谷 10700)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曾说过: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将这句话引用于描述教育类型,属于科学的部分对应已得到共识与认可的学校教育,属于神学的部分在这里可将其理解为家庭教育。这是由于家庭教育受家族场域的影响较为深刻,主观的或存在错误的意识观念在家庭教育的传承中受到伦理学庇护,所以将神学的部分对应家庭教育体现了最终所呈现结果的不确定性。最后这片无人之域,也就是罗素所说的哲学部分,它所对应的就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多元且复杂的,它涵盖了科学(学校教育)的一切知识,也抽象融汇了神学(家庭教育)在构建人与人共存观念下的社会意识,它不但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助力着人类在文化领域的拓展。亦可以说,社会教育(哲学)是人类发展的主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再对其所释放的发展力量嗤之以鼻,二者最终的命运仍是随同社会教育主轴运转力量而改革发展。故社会教育在现时代的发展不得不被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所重视,三者协同运行将提升教育整体的发展,也将促进三者在内部形成自我演化的共性原生动力,这如同坎贝尔所说:“自然的核心具有根本的统一性。”

户外营地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体现,它区别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教育内容。户外营地教育的内容不涉及高深的科学研究和深刻伦理纲常,它的内容仅是对常识的掌握,这些常识就是过往、现在以及有所体现未来趋势的生活经验。通过人类历经时间更迭积累起来,并流传至今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是人类对所处社会与自然界最客观的认知。在户外营地教育中如果你想了解人类是如何发明做饭所用的燃气灶,那只需体验一把钻木取火就足以带动你去思考从柴火如何走到燃气。这看似简单的一条表述,却涵盖了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而如果你在思考中还能拓展思考燃气如何在野外使用中便携、稳定、易容纳等问题,那就达到了户外营地教育的目的。这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社会教育主轴运转力量,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探寻到真正的发展力量,也能体会到“生命不是待解的难题,而是有关生活的奥秘。”

1 户外营地教育于学校教育的价值

学校教育将已历经提炼与现实认知证实后的科学理论,根据人的心智成长逻辑划分出了递进学习层次。这套科学理论体系能使人类在递进学习中逐步划分出认知层次与认知深度,但这一切仅是引导人类走入更加专业学科领域的路径。人类通过学校教育了解与掌握的知识,更多是类似于规范操作的方式与方法,亦可称为答案。这套科学理论体系并无问题,也毋庸置疑。在这套理论体系下人类成就了一系列的文明壮举,这些壮举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类所面对的一切,也可能是人类在科幻电影中预设的一切。但在这套完备的科学体系下,人类所忘记的却是对生活奥秘的探索,而对生活奥秘的探索是人类对生活永葆激情的密匙。过多依赖已形成的操作方式,或问题的解答方式,人类的感受、认识、应对能力将面临危机,其结果是孤独意识膨胀、合作精神流失,因为一切问题的解答路径是现成的理论,并不是个人的探索。

户外营地教育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仅仅是拓展活动、户外徒步等,而这些内容只是户外营地教育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这些内容也仅是户外营地教育所包含内容的冰山一角。户外营地教育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综合体,它可以是任何你想看到的样子,因为它是一种“信念”,这个“信念”就是“生活奥秘”。户外营地教育中永远不会有正确的答案,也不会给予追求答案者予以答案。户外营地教育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常以客观的视角引导人在追随自己内心的道路上窥析内心中的宇宙,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超人之处。同时,潜移默化的引导你正确涤除内心中的邪恶面与错误观点。所以,你无法清晰看到户外营地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以及完整的评价标准。户外营地教育随社会发展而生,它的评价、监控体系都是社会所赋予,它的出现是社会的客观需求,它对学校教育的直接价值是让人能对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保持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人类创新的源动力。

因此,学校教育之外能唤起人类创新意识的就是让人回归生活本质,发现“生活奥秘”。这也就是户外营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的价值。

2 户外营地教育于家庭教育的价值

家庭教育汇集着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也流溢着爱与关怀。家庭教育也是一种本能教育与生存教育,家庭教育的多重身份让它较学校教育更为复杂与多变。家庭教育不仅传承着历史文化沉淀,也具有家族主观意识形态。家庭教育受生活环境的客观影响,让生活习惯塑造着意识,使之在匹配生活环境下抽象继承历史文化沉淀与家族主观意识形态,最终在享有家族本能的爱与关怀下,形成独特的个人主观意识,即人格。

家庭教育塑造的“人格”多会被家庭环境打上标签。长期生长在溺爱环境中的人与生长在严苛规范环境中的人所展露的人格绝不会一致。“教育世家”是会将人塑造成知书达理之人,存在问题的家庭也会将人引向迷途。但是不论何种环境下的家庭,其家庭教育都存在着不完整,或可称为偏执。比如“教育世家”也有可能培养出格外叛逆或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存在问题的家庭也会出现知书达理之人。不按固定逻辑呈现答案,是家庭教育,乃至教育的常态,因为家庭教育之外还有社会背景,这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教育主轴运转力量。

家庭教育的“偏执”会导致在塑造人的“人格”过程中出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出现2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就是极端的强大某一点,具有超于常人的一些天赋;另一种就是极端的弱化某一点,使其整体弱化。这2种在家庭教育下形成的发展路径,并不是良性的发展路径,同时上述的2个发展路径也是个别化的发展路径。家庭是社会架构中的一个细胞,家庭教育也需对应社会教育,因此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就是调理其“营养不良”。

户外营地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客观体现,它所展现的教育内容正是社会关于教育的思考以及如何联动家庭教育的思考。人终将走入社会,社会也终是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者。家庭无法逃避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却可以正面接受社会教育的弥补,这也是户外营地教育出现的真正价值。它的出现让家庭教育在直接过渡到社会教育中有了一个缓冲区,有了一个思考区。当户外营地教育课程在社会中广泛开展时,只要细微地观察课程内容就很容易发现家庭教育缺失的部分,这部分缺失能为社会教育,甚至社会发展提供优化的动力。因为这是由每一个家庭细胞反馈给社会整体的信息,也是构成社会教育主轴运转力量的能量源。

因此,户外营地教育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就是让每一个家庭更好的感知与社会的联动性,同时弥补家庭教育中所缺失的部分,并融入社会教育主轴运转中。

3 户外营地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衔接价值

学校教育是以了解与掌握基础科学理论为教育核心,为人搭建起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界的常识框架,其目的是让人对具象世界有初步感知,并能熟悉对具象世界的基本改造方式与方法。学校教育更倾向于利用量化标准衡量所发生的一切教学活动,并不善于突破教育框架拓展教学,同时由于递进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内容逐渐专业化,普遍性常识的弱化导致人对于生活观察广度愈加局限,最终由于人对于生活聚焦点的过度认知使得对生活失去整体热度。虽然学校教育利用课外活动尽力拓展教学广度,但仍摆脱不了教育主体的牵制。

家庭教育在维护传统伦理道德与传承历史沉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家族意识形态。只判对错的家族意识形态缺乏对人的约束力培养。爱与关怀在家庭教育中将混淆对与错的界限,靠伦理道德构建的人格,虽在人情方面能有深刻的认知,但无法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外围体系。

户外营地教育在社会教育自我代过程中脱颖而出,它所包含了社会发展中的一切动力。户外营地教育于学校教育的价值是突破量化、回归本质、唤醒内心。对于家庭教育的价值在于借助社会教育母体为家庭教育搭建公信力体系,引导家庭建立合乎社会公认伦理道德与法律规章的认知体系,弥补家庭教育的“营养不良”。综其户外营地教育在衔接家庭、学校教育的价值,就是为人与人搭建和谐共存的桥梁,为社会注入创新发展的动力。

猜你喜欢

营地人类生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回归营地活动
恐龙会谈恋爱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板龙很呆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