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阶段体育课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疏导方法

2019-11-26王戈峰

少年体育训练 2019年10期
关键词:惩戒体育课体育教师

王戈峰

(哈密市第八中学,新疆 哈密 839000)

“逆反心理”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需要与客观要求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有研究表明,高中阶段青少年依从性逆反程度表现为:年级越高依从性逆反越大;女生比男生对于限制性的选择的逆反情绪较高,女生认同外界的约束,而男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高中阶段的体育课教学中,高中生因逆反心理而在课堂上表现出各种与体育教师教导和口令相反的行为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上对高中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如何运用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解决体育课上高中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问题,对保证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和体育课教学顺利进行及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 高中阶段体育课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1 高中阶段学生个体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导致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处在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高中生心理发育是由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高中生在此阶段产生的逆反心理,是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的结果。这一时期,高中生迫切要求人格独立,心理上存在着成熟与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其思想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遇到的各种问题,但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在体育课上不赞同体育教师的教诲和引导,对自身的主张意志强烈,从而形成与体育教师对立和冲突的逆反心理,并且为了使体育教师重视自己的主张,会在言行上表现出一些抵触行为。

1.2 外在因素影响导致

(1)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独断专行,高中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学生为了维护自尊心产生自主逆反。(2)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不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高中生学习效果、学习态度等评价不恰当或有失公平和公正而引起的评定逆反。(3)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对体育课程内容教授方法缺乏创新,缺少趣味性,对同一教学内容反复、持续时间较长地讲解,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4)体育教师言行不一。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5)校风或班风不正。个别学生总是在课堂上顶撞教师,同样在体育课上由于错误模仿心理,其他学生也产生了顶撞体育教师的逆反心理。(6)教学任务安排不当。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课运动密度得到保证的同时,运动强度也要符合要求。因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或某些情况不掌握、不了解,或者对体育课程标准中体育课运动负荷要求领会不足,将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设计过大,超出某些高中生身体承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从而会使学生产生超限逆反心理。

2 高中阶段体育课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2.1 体育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体育课堂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

2.1.1 深化认识,加强沟通,正确疏导学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了解高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其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的结果,高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一定的心理发展规律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要引导高中生进行自我调节。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

其在这一受教育阶段产生的好动性、求知欲冲动、不够冷静的行为。有研究表明,高中阶段学生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个体能够建立和维系理智和情感的平衡关系。而人际关系层面分化较低的个体,其行为缺乏理智的判断,这就使他们在体育课上容易与体育教师发生冲突。体育教师要引导高中生在发现自身对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模式等产生逆反情绪时,要及时与体育教师沟通,不要对自身的抵触情绪选择逃避或者转嫁与宣泄,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对高中生的好胜心理因势利导,在教学中创造能充分展示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机会。在体育课上高中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有一部分人是源于自我表现欲,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高中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设计中适度增加竞赛活动的教学内容,以满足高中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或者在运动技术教学中有意识地让表现欲强的学生进行运动技术动作示范,分配其带领小组进行运动技术动作练习。这不仅能改善体育课的课堂纪律,还能有效地疏导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其在体育课堂上发挥积极作用。

2.1.2 重视体育课堂设计,有的放矢地疏导学生逆反心理高中生经过小学及初中体育课程的学习,对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有所了解和熟悉,对体育课程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评鉴能力,同时对个别体育运动项目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具有了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在这一基础上,在体育课堂上有一部分高中生产生的逆反心理与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教学进度、教学难易程度相关。因此,体育教师在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堂设计中,首先要做到使体育教学具有趣味性,能够满足高中生的兴趣;其次课程进度要紧凑充实;再次教学中要能别出心裁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课堂教学要能营造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练氛围。体育教师只有深刻地认识到高中阶段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化解学生的逆反情绪。

2.2 体育教师在高中生运动技能习得过程中要善用教学评价

2.2.1 体育教师要能准确评价高中生的运动技能在体育课教学评价过程中,如果体育教师过于注重结果评价,缺乏过程评价,就容易使部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体育教师较高的评价,而那些身体素质欠佳的学生虽然对运动动作成倍地进行练习,却依然达不到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得不到体育教师满意的评价。如果长期不能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运动技能习得过程中得到体育教师的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认可,那些身体素质欠佳的学生对运动技术学习就会失去信心,在体育课上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超限逆反心理;而身体素质很好的学生也将失去对更高水平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消极对待体育教师评价。因此,体育教师要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有效地抑制高中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2.2.2 注重学生学练过程,完善体育课评价机制高中阶段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不只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运动技能水平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体育教学评价对高中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激励作用,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健康与运动技能的进步。体育教师应做到在对不同身体素质水平的学生进行评价时,使不同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中生都能够认识到自身运动技能学习的进步,能够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体育教师应把高中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参与情况和学习态度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强调综合效应,减少高中生对量化评价的抵触情绪,调动不同身体素质水平和身体运动能力的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高中生能够充分地参与体育活动。对那些对体育课程产生逆反心理的高中生要进行引导,使其运动技能充分得到展现和提升,从而抑制学生逆反情绪的产生,促成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

2.3 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巧用惩戒教育方法

2.3.1 以正面教育为主,将激励和惩戒有机结合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恰当地使用惩戒教育方法,保证体育课堂纪律,形成有条不紊的体育课程教学秩序。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大部分高中生是勇于自我表现的这一心理特点,要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教学组织工作。可将激励和惩戒有机地结合起来,选出课堂表现好、乐于助人、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体育课代表,为其创造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具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所以,体育教师针对学生逆反心理进行思想教育和运动技能教学中,要循循善诱、正面教育、以理服人。要能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导致,还是外界因素对学生产生了影响而导致。体育教师要有的放矢地使高中生逐渐接受教育或批评,要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避免不与学生深入沟通,而直接进行正面打击。当与学生产生冲突时,体育教师不可硬性批评,而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使用体贴的语言与学生推心置腹地沟通交谈,分析和查找其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这不仅能有效地疏解学生的逆反心理,还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达到教与育的有机结合。

2.3.2 巧用惩戒方法,以惩戒达到教育目的(1)体育教师要对惩戒有正确的认识。惩戒方法使用要因人而异,惩戒高中生的目的是消除其在体育课堂中的不良行为,而不是损伤高中生的自尊心。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不得歧视、羞辱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但绝不是要放弃对学生的管教,更不是要对学生的要求百依百顺,应把握好宽与严的尺度。而如果对在体育课堂上经常出现不当行为的学生不批评、不惩戒,仅“和风细雨”般的说教不起任何作用的话,体育教师就必须使学生从心灵上对自身不当行为进行反省,从而严明课堂纪律,保证体育课教学秩序。体育教师使用批评和惩戒要建立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是为了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当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纠正不当行为,而不是体育教师对学生发泄不满,显示自身的权威,这才是基于“关爱学生”的教育惩戒。如果体育教师对高中生不管教、不约束,甚至委曲求全,并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而体育教师要能够选择正确的惩戒方法,对教学过程中高中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课堂纪律微小错误不能过于严厉,对于学生严重的课堂纪律错误也不能过于宽容,要采用适宜的惩戒手段纠正高中生的课堂纪律错误,对学生逆反心理给予疏导。(2)处理好惩戒对象中的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高中阶段一些在人际关系层面自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个体,其行为缺乏理智的判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做的事自己就跟着去做,有时无法分辨对错,甚至有的学生即使当时能够分辨对错,也会出于“其他同学先做的”心理而跟着做出不当的行为。体育教师要做个有心人,不能等更多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了同样的错误行为才引起重视。要善用“敲山震虎”的技巧,及时地“发怒”,使产生错误行为的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而且也要让其他学生认识到错误行为会受到惩罚,从而避免更多学生对错误行为的从众和效仿。例如,体育课集合时,个别学生故意放慢动作、不听体育教师的口令、交头接耳,此时,体育教师要及时给予批评,如果没有效果,就在体育课结束后将其留在操场上体会等待的滋味;对于不爱护体育器材的学生,就让他们每次体育课都参与收发体育器材;在做动作练习时,对于不听体育教师口令、我行我素的学生,就采取强度稍大的力量练习、耐力跑等进行惩罚。总之,体育教师选择的惩戒方法应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而不是为了“解气”惩戒学生。

2.4 体育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以身作则,做表率

2.4.1 体育教师要提升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具备足够的驾驭体育课堂的能力体育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体育课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丰富、准确的教学语言,优美、规范的动作示范,正确、到位的教学评价,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具有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专业素质能力的体现,从而在高中阶段体育课中能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崇敬。尤其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更能感染他们。

2.4.2 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分析问题方式已渐显成熟,在对事物接受方面,更多是自省而不是反抗。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身作则展开教学和引导。体育教师的形体和动作是体育教学中最直接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倍受学生的关注,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展现他们的健美形体、娴熟的运动技能、广博的知识和果断的处事能力来感染学生,发挥表率作用,如果体育教师上课服装不整齐、神态松懈,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吸引学生,减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猜你喜欢

惩戒体育课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忘却歌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也谈“教育惩戒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