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纳教育理念下我国学校特殊体育发展研究

2019-11-26董亚琦毕楠楠

少年体育训练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全纳残疾残疾人

董亚琦,洪 亮,毕楠楠

(共青城市中学,江西 九江 332020)

全纳教育是教育公平视野下的一种教育理念,关怀全体学生,提倡集体合作和共同参与,是一种融合共享、兼容并蓄、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理念。1994年6月10日,《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全纳教育理念,必须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与需求。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明确规定残疾人体育参与权利均等,国家支持残疾人参加体育赛事。残疾人拥有平等享受社会生活权利,提倡公正平等、残健融合的人文价值。

残疾学生依法享有平等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权利,通过体育参与使残疾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得到发展,促进了其无障碍地融入社会生活。我国现有超过8502万的残疾人,庞大的残疾群体背后关乎着2.6亿家庭人口的幸福程度和生存发展,更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由于身体功能暂时或者长期丧失,社会支持保障不足,运动环境限制,致使残疾群体的体育活动处于边缘化地位,部分特殊学校的体育保健课也是流于形式。而特殊体育师资的严重匮乏也是制约学校特殊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残疾学生的体育课程见习、体质检测免测、教学课时压缩,这些看似关怀残疾学生的做法实则剥夺了残疾学生的体育权利。本文以全纳教育、融合共享为视角,通过法律监督问责机制、课程及评价标准、无障碍环境建设、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社会支持等路径保障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权利,促进我国特殊体育事业发展,推进我国中小学残健融合,实现体育运动共享,促进特殊需要群体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发展。

1 全纳教育与特殊体育的内涵

1.1 全纳教育概述

全纳教育是在1994年6月世界特殊需要大会上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障特殊需要的学生教育权利平等,注重全体学生教育公平且教育机会均等。全纳教育思想涵盖了人权观、平等观和民主观3个方面。全纳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师专业化更加多元化,不仅要具备普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特殊教育通识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其他辅助能力。

1.2 特殊体育概念界定

本文认为,需要特殊体育教育的不仅限于生理缺陷人群,还要包括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人群。美国著名特殊体育教育专家克罗蒂·雪瑞尔在《适应体育》中强调,体育应涵盖法律规定的全体需要特殊教育的对象,以及任何一位在追求成就目标和自我实现过程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

2 我国当前学校特殊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法律机制不完善

我国《体育法》明文规定,各级政府应该关心、支持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服务要关怀残疾群体,学校有义务创造条件为残疾学生提供体育学习环境。2008年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可在普通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创设环境开展符合残疾人特点和需求的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注重加强学校残疾学生的体育工作,开展适宜的体育运动和康复项目。另外,权责不清,运行不畅。残联和教育部门2个独立的机构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协调沟通。特殊教育工作主要是教育部门主管负责,而许多关于残疾人的政策方针是由残联下发,2个机构缺乏沟通协调,导致相关残疾政策方针未能及时下达到各个学校。

2.2 缺乏系统的特殊体育课程标准

由于残疾学生的类型较多,在体育学习中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残疾学生的课程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残疾部位和心理特点科学设置。免修体育课、随班就读、单独开设保健课是现存的特殊体育教育模式。免修体育课是学校对特殊学生的普遍行为,看似关怀的方式实则扼杀了学生体育教育权利。单独开设保健班在特殊学校较为常见,在一定程度使残疾学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具体的体育实践内容,不利于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适应和社会化发展。普通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学生融入学校主流群体,但是,普通学校没有特殊体育师资资源,不能开展科学的符合特殊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特殊学校仍以残疾学生身体机能康复的矫正体育为主,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2.3 残疾学生体育评价缺失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整个阶段全方位的教学和学习的检验,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当前特殊学生的体育评价主要集中在期末测试和平时出勤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和免试形式,这种评价模式无异于普通学生的体育考核形式,没有全面考虑残疾学生特殊性和差异性。部分地区考虑了残疾学生的残障类型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残障类型调整体育课考核形式,虽然体现出人文关怀,但是这种调整是基于教师主观想法上的尝试,没有科学的依据实施过程中难免有失公平。因此,针对特殊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评价体系是特殊体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2.4 学校缺乏无障碍环境

无障碍环境从狭义讲,是指消除特殊需要人群信息、移动和沟通的障碍,形成残健融合、共同参与的平等社会环境。从广义上讲,所有人提供平等自由便捷的社会环境。学校无障碍环境及配套设施严重匮乏,残疾人学校教育受到诸多客观条件制约,特殊体育教育大多处于“游离于学校场域之外”的形势,没有相关的配套辅助设施。残疾人体育参与的融入,必须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或心理障碍,这对特殊群体学生来说是需要突破自我的勇气。因此,许多残疾学生碍于自尊,就会对体育参与持有消极的逃避态度。不能正确认知自我身心障碍和体育需求,进而不能形成接受自我和社会融入的健康心理。

2.5 特殊体育师资匮乏

目前,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院校太少,特殊体育专业化水平较低,培养形式多样且目标不明晰,特殊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笼统模糊。特殊人才培养仅限于六所高校本科阶段,培养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培养课程是公共课程和以特殊体育基础为中心的专业教材,没有特殊体育核心主干课程,教学实践通常仅为一学期,无法达到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另外,目前我国没有科学统一的特殊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特殊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只有上海、北京具备了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其余地方的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认定同普通学生体育专业一样,没有专门的特殊体育知识和技能考核,并且职前培训和资格认证都没有形成专业化模式,势必影响特殊体育教学质量。

3 我国学校特殊体育发展路径

3.1 完善立法监督问责机制

制定特殊体育法,明确规定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权利和义务。强调惩罚措施,对特殊体育教育的对象、形式和内容进行详细阐释。尽量避免笼统性、指导性的纲要,细化法规,保障执行中具体可操作性。明确权责关系,加大特殊体育调查监督力度。对剥夺特殊学生体育权利的组织和个人进行法律制裁。在现有法律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特殊教育法规,增加残疾学生适应体育的相关内容。明确提出残疾学生体育融合共享,满足特殊学生的体育需求,积极提供为残疾学生提供体育服务和援助。包括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报告、无障碍器材设备建设及使用情况、残疾学生体质健康反馈报告等。健全多元救济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尝试建立相对独立的申诉处理机构,遵守程序正义原则,引入听证制度,依法解决残疾学生体育参与纠纷,切实保障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权利。

3.2 构建特殊体育课程标准

特殊体育课程应该遵循:最大限度满足身心障碍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体育兴趣;以人为本,强化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选择性;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弹性;课程内容具有可行性。加强身心障碍的学生保健知识学习,以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融入社会生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障碍特点,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兴趣、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合适的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有氧运动、养生保健运动、垫上运动和集体性游戏为主。体质偏弱的残疾学生以有氧运动为主,健步走、12min有氧慢跑、短距离游泳、缓坡推轮椅走等;对于肌肉萎缩的残疾学生以养生保健运动为主,如太极拳、气功、轮椅养生功等通过对身体肌肉刺激,可以增强肌肉弹性、伸展性,强化肌肉力量;垫上运动强度较小,适合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提高核心力量、柔韧和平衡能力大有裨益。

3.3 完善学校特殊体育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基本功能是对学习的反馈和激励,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学习都有所收获。特殊群体的体育评价应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综合考评的基础上,可以创造性地进行契约式的评价,由于特殊学生身体障碍部位都不一样,因此统一的评价标准已然不适应特殊学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和身体素质情况,与学生共同商定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体育学习目标,最终体育考核成绩以此目标为参照,进步成绩和平时考勤也要纳入考核范围,将三者进行综合,作为个人体育学业成绩。这种契约式评价方式是根据自身进步程度进行评定,每个人制定的成绩目标互不相同,同学之间没有竞争,这种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残疾学生体育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3.4 加强学校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树立融合共享、平等参与的全纳教育理念,以政府出台的学校无障碍环境问责制度为保障,加强学校无障碍人文环境建设,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体育需求,提高无障碍专业设计能力,准确把握各种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的体育需求,在学校建设最舒适便利的人性化的无障碍环境。

学校有平等对待残疾学生的义务和教育使命,同时肩负为畅通残疾学生体育参与而建设校园无障碍环境的社会责任。加强学校无障碍物质环境建设,体育器材在设计方面要考虑方便残疾人使用,体现出人文关怀。普通学校要实行全纳融合体育教育,改善校园无障碍交通、厕所、场地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畅通学校的无障碍体育环境,保障残疾学生公平参与到学校体育中,实现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体育教育的融合共享。创设无障碍心理环境,学校推行特色残障基础知识教育,学习和残疾学生沟通的技巧和手语,促进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的融合共享与共同发展。

3.5 提高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改革并创新我国体育教师培养方案,将普通体育教育课程与特殊体育教育课程进行融合,完善课程体系。创新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困境。课程体系在体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囊括特教通识课程和特殊体育教育核心课程。统筹资源,合作发展。实行高校之间、高校与特殊中小学之间形成横向协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修满特殊体育课程学分,高校定期聘请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对体育师范生进行特殊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相关培训。最后,鼓励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特殊体育教学实习,掌握特殊体育教学方法和汲取特殊教育经验。建立特殊体育教师认证制度,同时注重特殊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职后培训的衔接。保持特殊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猜你喜欢

全纳残疾残疾人
全纳教育视角下提高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研究
审核评估背景下提升聋生全纳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研究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缺失及提升
我骄傲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