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战略推动下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模式分析

2019-11-25郭传辉

教育界·中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

郭传辉

【摘要】文章从职业院校供给侧改革战略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供给侧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如普遍缺乏质量管理模式,核心要素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现行模式有问题等,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供给侧改革战略,质量管理模式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高等职业教育也迎来了革新,尤其是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提出,更是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但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院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上还存在很多弊端,在实施革新的过程中也未能与供给侧改革有效呼应。因此,在供给侧改革战略推动下,对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中,高等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得到了国家供给侧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经济方面产能过剩的情况。2008年,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了1050万,是历年以来的最高人数,最终选择进入的职业院校有1184所。2015年,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42万,但是相比于2008年,职业院校的数量增加了157所[1]。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地下降,同时大学和学院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录取分数线的下降。职业学院对于学生的录取门槛逐年降低,几乎没有录取门槛。

由于我国没有有效控制好学生的毕业质量,导致高职院校能力较差的学生依然可以很顺利地毕业。这说明评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并没有能够有效地约束和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这个现象也引发了社会、企业和家长对职业院校教学水平的怀疑。

在社会上,很多企业并不认可职业院校的学生。所以职业院校必须实行供给侧改革,以保证教育的有效性。

三、当前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普遍缺乏质量管理模式

首先在职业院校的发展策略方面,职业院校发展的速度很快。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始终将发展学校的硬件设施作为主要方向,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存在较浓厚的形象工程意识。

其次,职业院校之间也存在很严重的攀比现象。学校把大部分的资金都花在了教学楼、宿舍楼和实验楼建设上面,而在教学方面投入较少的资金,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但是教学人数却在不断增加。据研究表明,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学生也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

再次,大多数职业学院的质量管理部门,如主管,隶属于学术事务办公室,不能确立质量管理的最高权威地位,也不能监督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教育质量。同时,学院没有建立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制度,也没有定期开展质量管理和控制培训课程,导致全校的师生都普遍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质量的机会,进而导致学生的质量意识普遍较低。

(二)职业院校的核心要素质量不高

第一,体现在主要团队的素质方面。由于职业院校的校长大多数来自于地方政府,他们既不热衷于职业教育,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第二,体现在教师的素质方面。在高职院校中,中青年教师占专职教师的五分之三,并且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非专业人员,大部分是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且过去五年招聘的教师几乎都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由于国家对于机构人员编制的控制,导致职业院校不能随时增加机构的人员编制[2]。大多数年轻教师都签订了合同或者属于人事代理。与职业教师一样,他们在同一份工作中获得不同的工资和福利。他们承担很繁重的工作任务,但是收入偏低,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相当多的年轻教师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职业发展考试。还有一些教师更多关注兼职工作,无法专心处理专业发展问题。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第三,体现在学生的素质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率都很高,但是质量都很低,与发达国家发展大众高等教育的“扩大范围,严格毕业”原则不同,已经演变为效率较低的职业教育,即“扩大范围,宽松毕业”。

(三)现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严重质量问题

当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专业教育面临的环境是在资源短缺条件下的精英教育模式,表现为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具备很高的质量和素质。这种精英培养模式适合专业类型和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然而,专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普通专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不同,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准确的认识。

首先,当前以高等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法,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它需要具备一定的课时规模、课程知识体系、教师教学资格、人才培养计划等。这也说明了高职院校不是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评价标准也存在问题,太过于突出指导学校资源建设的理论化发展,没有得到工业企业的联合支持和发展,导致职业教育偏向于职业化发展,忽视了质量和素质的发展。

再次,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不正确,和职业教育的方向相背离。

四、供给侧改革战略推动下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模式的对策思考

(一)牢固树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意识

首先,职业院校需要从自身的基本条件和办学特点入手,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和质量管理机制,促进学校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核心发展。

其次,需要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投资和控制体系,在质量管理方面设立专门的基金,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良好发展[3]。

再次,需要建立领导人质量管理系统,保证院校的其他管理层可以坚决服从管理人员的质量控制决策,实现用知识武装人类和服务人类的监督过程。

最后,需要严格遵循质量管理准则,建立全面综合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需要定期开展专门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培训课程,提高全体师生对于质量教育的认识,进而提高日常教学质量。

(二)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核心要素质量

首先,需要建立专业职业院校校长队伍。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进行职业院校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校长,所以需要特别注意校长的选择方式,校长应该具备对于职业教育高度热爱和丰富的专业管理经验。

其次,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团队,按照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筛选教师团队,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至少需要在企业工作三年,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教师筛选方式,从企业人员中选择教师名额,不仅可以达到刺激和控制教师总人数的目的,还可以及时地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教师名额的调整。

再次,为了保证教师聘用的标准,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统一的教师聘用体系。在薪资和工作任务方面保证同一样工作的教师享受同样薪酬的待遇,提高教师对于学校的认可度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改变职业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我们需要搞清楚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质,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然后从目前的发展状况入手,及时地改正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建立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第二,开展一定量的活动,选拔出一些授课和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一支专门的团队,负责对目前的课程形式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不足,及时找出调整方案。

第三,实现职业院校的教学体制改革,实现混合制度的学院建设,将各方面的资源(包含企业资源、项目资源、人力资源等)引进学校,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共同教授,提高教学质量[4]。

第四,建立标准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教学管理体系,给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发展计划。

第五,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工作方面的内容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六,积极地学习国外一些典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不断地改进学生培养的方法,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积极地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发掘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职业院校普遍缺乏质量管理模式,核心要素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现行模式有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职业院校教育质量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有效推动职业院校的质量管理,我们就需要实行一系列的战略改革,以此保障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牢固树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核心要素质量,改变职业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等。这样才可以提高职业院校的管理质量,推动职业院校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贤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治理改革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域[J].中国市场,2019(04):114-116.

[2]王旎.基于第三方视角的高职院校质量监管体系构建研究[J].经贸实践,2018(08):292,294.

[3]饶丽娟,黄大乾.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实现转型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8(03):50-52.

[4]许鹏,王继强,李华平.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方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4):141-143,153.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的路径探索——以X职业院校为例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外聘教师管理探究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学生阅读能力调查
职业院校项目课程的功能与实践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