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在临床护士影像知识培训中的应用*

2019-11-25刘文燕

重庆医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联络员科室护士

刘文燕,李 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400010)

影像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术前评估及预后评价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已成为一种常规辅助诊疗手段,以重庆市某三甲医院为例,其日平均检查量可达1 000余人次,应用领域覆盖临床各个学科。且由于影像检查设备和检查项目繁多,检查要求需要个性化设计,充分的检查前准备是做好影像检查的基础[2]。而临床护理人员影像相关知识缺失,对患者指导不正确,导致患者检查前准备不充分[3],造成检查失败、检查图像质量不佳或检查延期,引起患者抱怨与不满。受跨专业团队的启发[4-6],本研究将通过跨专业团队合作,以点带面提高院内临床护士影像检查相关知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在某三甲医院每个临床科室中选取2~3名在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注册护士;(2)工作1年以上。排除标准:进修护士。本研究共纳入108名护士。学历:本科及以上71名(65.74%)、大专37名(34.26%);工作年限:1~5年57名(52.78%)、6~10年18名(16.67%)、11~15年21名(19.44%)、>16年12名(11.11%);职称:初级76名(70.37%)、中级32名(29.63%)。同时采取便利抽样法,于培训前、培训后1个月内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第1次行腹部增强CT检查;(2)语言交流无障碍。排除标准:(1)急腹症行急诊腹部增强CT检查;(2)意识障碍。培训前共纳入170例患者,平均年龄(43.43±10.13)岁,其中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患者分别占19.0%、45.7%、25.1%、10.2%;培训后共纳入170例患者,平均年龄(47.57±12.17)岁,其中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患者分别占21.2%、39.7%、23.6%、4.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组建跨专业团队 团队成员:由影像科培训小组6名成员(包含1名医生、2名技师、3名护士)和40名临床联络员(40个科室护士长推荐人选)共同组成。选择标准:影像医生须在影像科工作5年以上,有博士学位、工作经验丰富、掌握影像科技前沿信息和技术;影像技师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能熟练操作影像科各种高端设备,能根据患者的身高、体质量、病情的轻重缓急设置个性化扫描参数,并且掌握本专业新进展和具有创新意识;影像科护士为有丰富临床护理和影像科护理工作经验,具有护师及以上职称;联络员由各科室护士长推荐,愿意承担宣讲影像知识任务。

1.2.2组织管理 由护理部牵头成立跨专业合作团队,在全院护士长会上强调护理工作要力争无缝衔接,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影像科护士长监督指导工作,临床科室护士长推举本科室护士成为联络员,并要求联络员积极参加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在跨专业合作团队培训期间,影像科护士长不定期检查联络员落实传播知识的情况。

1.2.3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 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由以下3部分组成:跨专业团队成员、信息平台及组织管理,见图1。

1.2.4培训内容 影像科培训小组培训内容包括环境介绍、检查前准备指导、检查后指导及影像学概论相关内容,见表1。

图1 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流程图

1.2.5培训计划 (1)影像科培训小组护士负责培训场地准备,协调培训时间,通过微信群通知联络员授课相关信息,确保每位联络员接收到消息,通过签到表进行考勤。(2)影像科医生、技师、护士分别对联络员进行培训。医生培训影像诊断知识,共2个学时;技师培训影像技术知识,共2个学时;护士培训影像护理知识,共2个学时。(3)联络员接受培训后,回科室对其余选择适应于科室情况的方式向科室其余临床护士宣讲。

1.2.6评价工具 (1)影像检查知识理论测试:于培训前后对临床护士进行影像检查知识理论测试。理论测试的试题从题库(根据教材《医学影像物理学》、对比剂使用说明书及腹部CT扫描规范[7]编写)中选择1套。试卷分6个部分,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3分,总分90分。(2)腹部增强CT患者检查前准备情况问卷:问卷自行设计,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肠道准备评估、对比剂使用禁忌证评估3个部分,共7个条目,每个条目分正确和不正确两个选项。

1.2.7资料收集方法 (1)影像检查知识理论测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式,每个科室选择2~3名临床护士于培训前后进行理论测试,试卷当场回收,当场检查试卷有无漏选,发现则及时予以补齐,共发放108份试题,回收108份,回收率为100%。(2)腹部增强CT患者检查前准备情况问卷,问卷由CT室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检查前评估时填写,根据患者检查前准备情况,若患者肠道准备错误、有对比剂使用禁忌证则选择检查前准备不正确,反之则为正确。

2 结 果

2.1培训前后临床护士影像检查知识测试成绩比较 使用同一套测试题,分别于培训前后对108名临床护士进行考核,培训前平均成绩为(67.08±7.57)分,培训后为(73.49±6.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培训内容

表2 培训前后临床护士影像检查知识测试成绩比较分)

2.2患者腹部增强CT检查前准备正确率比较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患者在肠道准备、水化、肾功能评估、过敏性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患者双胍类药物服用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体质评估正确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培训前后住院患者腹部增强CT检查前准备正确率比较[n(%)]

3 讨 论

影像科接收全院、甚至外院来的检查患者,检查项目不同,各检查所需设备各异,需要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检查前准备。临床护士是接触患者最多的医务人员,所有检查项目都需要经过临床护士给予患者检查指导,但临床护士未接受过影像知识的专业培训,影像检查知识缺失,常常出现错误指导影响图像质量甚至是延长检查等待时间。培训临床护士提升其影像知识是此次研究的首要任务,但培训工作面临着以下两点困难:(1)在临床工作中,影像科的医生、技师、护士对影像检查知识掌握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医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偏重于疾病的诊断;技师熟知各影像学仪器的性能和方法,缺乏护理工作经验;护士具有丰富的护理工作经验及一定的护理临床思维,但只有最基本的影像学知识;若单依靠医生或护士对临床护士进行培训,不利于其对影像检查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8]。(2)由于临床护士人数众多,影像检查知识培训工作面临着受训人员组织困难、独立培训较难开展等问题。在探究最佳的培训方式过程中,最后通过组建跨专业团队,整合影像科医生、技师、护士掌握的影像检查知识,取长补短,共同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进行探讨,取得最佳的培训方案对联络员进行系统的影像检查知识培训,同时联络员组织科室其余临床护士进行培训,以达到以点带面传播知识和扩大受益群体,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培训效率的效果,且在联络员组织临床护士这一环节,具有培训方式灵活、培训时间弹性的特点,可利用晨交班、业务学习时间进行授课[9-11]。通过对培训前后临床护士影像知识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发现,培训后临床护士对影像检查知识的掌握较培训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工作模式已较难满足患者的要求,影像科与临床科室彼此独立,工作人员之间缺乏高效的沟通交流,患者行影像检查过程中出现服务脱节的情况,引起患者诸多不满。因此,通过将影像科与各临床联络员组成跨专业团队对临床护士进行培训,并建立促进团队成员间沟通的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对患者影像检查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沟通并得到及时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临床与影像科的服务缝隙。临床护士对影像知识了解的增加,从而提高了患者影像检查前准备正确率。临床护士通过对患者影像检查的初步指导与评估,能更早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检查禁忌证及提供正确的指导,一定程度避免了患者在走完影像检查缴费登记流程后,因具有检查禁忌证遭拒检及因为做好检查前准备导致检查延期的情况,减少了患者的抱怨,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12]。

本次效果评价只选取培训前、培训后1个月进行比较,其远期效果有待考究,同时,该研究只在重庆某三甲医院进行,后期可进行多中心研究以评价其适用性,本次培训内容在经验指导下拟定,以后可对临床护士进行大样本调查,以助于发现临床护士影像知识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猜你喜欢

联络员科室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2021阿斯图中方联络员工作例会在黑河学院举行
《铁路营业线电务施工安全员、联络员、防护员培训教材》正式出版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2017 年协会联络员工作例会暨军民知识产权融合论坛在榕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