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2019-11-24李朵周威

运动精品 2019年1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融合旅游

李朵 周威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李朵1周威2

(1.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925;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925)

为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借助PEST分析模型,对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处于有良好政策扶持体系但缺乏完善的制度法规保障的政治环境,处于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经济环境,处于大众旅游观念提升、体育旅游资源丰富的社会环境,处于大数据及“互联网+”普及、专业科技人才供给的技术环境。

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宏观环境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旅游方式,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新型融合产物,是体育赛事和旅游产业的双轮驱动。2017年6月28日,国家旅游办公室和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和“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申报工作的通知》[1]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向热潮,同时顺应了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从而推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融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贯彻落实我国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本研究借助PEST分析模型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旨在促进体育旅游跨界融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PEST分析模型是用来识别行业发展宏观环境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其中P指的是政治(Political)、E指的是经济(Economic)、S指的是社会(Social)、T指的是技术(Technological)。近年来,已有众多学者将PEST分析模型应用于体育事业分析领域,本研究利用该战略分析方法对我国新兴的体育旅游产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等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以推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治环境

1.1 国家政策红利

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是我国体育产业的新产物,伴随着新时代我国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而衍生出来与旅游产业融合为一体的新型体育旅游产品,能够有效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2014年国办46号文[2]的颁布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向高潮,随后相继出台了系列体育产业政策,另外旅游产业作为政府大力支持的幸福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及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政策利好成为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国家体育总局于2016年5月颁布了《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3],《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与旅游部门共同研制《体育旅游发展纲要》,旨在创建体育旅游融合产业,并致力于打造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通过盘点体育产业与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文件,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国家体育相关部门及旅游相关部门都十分重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国家颁布的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扶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透视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当前所处的宏观政治环境。良好的政策扶持体系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在新时代体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产品及服务趋于完善与成熟。

1.2 法律法规制度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我国各产业赖以生存的条件保障,能够保障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进而推动我国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能够确保体育旅游的参与人群的安全以及体育旅游发展的绿色环境。健全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制度能够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机遇,虽然国家政府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分别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16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是支撑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当前我国对于建设体育旅游产业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有法不依”和“无法可依”两个方面。其中,国家及各地方相关部门仍未制定适应新时代体育旅游融合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未制定专门的体育旅游法规制度,缺乏完善的制度法规予以保障。导致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部门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法律监督约束欠佳等问题,体育赛事运营部门与旅游部门往往因为各产业的相关复法律制度有差异,导致融合困难,从而导致服务质量差、运营效率低等结果。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相关部门及相关产业进行规范和完善,不利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有效运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2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2.1 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顺应我国“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不断推进,国家开始大力关注各类服务业的发展,体育“十三五”规划及旅游“十三五”规划相继出台,国家政府对体育、旅游等幸福产业高度关注,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经济新常态及新时代对服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体育旅游产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休闲需求,同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世界旅游组织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体育旅游产业正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4],根据市场规模,2014年体育旅游的市场收益已达1800亿美元,占到旅游总市场的15%。其中体育赛事作为推动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带动体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消费,参与体育旅游的游客规模逐年增长。因此,一方面,促进和完善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体系,推动其市场化运作,有效带动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不尽完善,融合成本较高、融资渠道单一,尽管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已发生转型升级,但由于产业供给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从而致使体育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仍不高。

2.2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近年来,我国人均GDP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我国国民人均收入逐年攀升,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随之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改变,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注重生活品质,“休闲生活”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新时尚,服务消费逐渐升级,这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我国2018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享受型服务需求逐渐提高,休闲旅游需求明显提高。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诉求日益强烈,观赏型旅游产品已不足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鱼类需求,旅游需求由单一的观赏向参与体验转变,体验式旅游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旅游产业步入发展热潮。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体育需求呈现了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国内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休闲服务产业,是集健身、旅游、休闲、享受等为一体的服务产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这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3.1 大众旅游观念提升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传统的单一观光式旅游活动已无法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因此参与型体育旅游取而代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实现全面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人们的体育旅游消费,家庭消费的形式开始发生变迁,以户外运动及休闲运动为主,家庭群体成为新型消费的主体。大众旅游观念加强,多数人群声称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和多样性,人们的旅游方式也日趋丰富;另外,随着“体育+旅游”跨界融合新业态的逐渐推广,越来越多的体育旅游广告植入人们眼球,引导人们认识和了解体育旅游产业,并积极宣传体育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健身休闲的热情以及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活力。“健康中国”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更是提升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体育运动成为人们的首选,但是枯燥的体育运动仍不能吸引人们循序渐进运动,而旅游产业显而易见的乐趣与轻松享受的特点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主要生活方式,因此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既能满足人们运动需求,同时能够满足人们享受生活需求的一项新型旅游产品,受到众多人们群众的追捧,人们的旅游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从而带动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保障和动力[5]。对于人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言,同时由于体育运动受到运动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普通的体育运动项目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旅游产品的单一性也不足以满足人们日渐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因此,人们更加追求具有娱乐与健身价值同在的体育旅游活动,这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健身锻炼,帮助人们强健身体,同时还可以放松身心、身心愉悦。我国各地域均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例如高原、山地、平原、湖泊等自然环境,对于发展体育旅游具有其不同的独特优势,既包含自然旅游资源也包括人文旅游资源。我国各地政府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融合体育元素,创造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从而形成体育旅游、马拉松赛事旅游、南粤古驿道、体育小镇、冰雪体育小镇等各类体育旅游产业链。这在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响应“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整合不充分,其体育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创新性不足,导致我国体育旅游资源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不利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

4.1 大数据及“互联网+”普及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体育产业”“互联网+旅游产业”等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为互联网与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衍生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服务产品,包括马拉松赛事旅游、体育场馆旅游等观赏参与型产品;同时众多服务产品更是借助旅游地的特色,融合适宜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冰雪旅游项目、皮划艇旅游项目、徒步登山、自行车等特色服务产品。通过借助互联网与社群经济的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建立有效的互联网营销模式、拓宽体育旅游产业的覆盖范围,着眼人们喜爱的互联网模式,优化体育旅游产业的服务模式;体育旅游产业借助互联网模式,构建线上线下O2O一体化运作模式,线上提供宣传和推广营销的服务功能,线下提供体育服务和旅游资源的服务,通过互联网媒体的宣传和推广,能够实现互联网在线购票、预订观赛座位、预订酒店、旅游门票等相关服务项目,体育旅游产业服务的便捷性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4.2 专业科技人才供给

人才作为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动力机制,体育旅游应用型人才与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国家及地方政府、企业开始重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大高校开始瞄准其发展方向,部分高校增设了体育旅游专业培养人才以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这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技术环境。但由于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体育旅游产业专业型人才数量仍不足,其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不健全,仍存在体育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缺乏创新,专业性不突出等困境。我国当前单一的体育产业人才和旅游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完善,培养了一大批懂体育产业发展和懂得旅游运营的专业人才,但既懂体育又懂旅游的“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仍鲜少,因此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专业科技人才供给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市场开发和产业管理运营的因素之一,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突显不利于产业良性发展。因此产业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需引起重视,努力为产业提供有效的顶层设计人才。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S].2014.

[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S].2016-07-13.

[4]年增长14%,体育旅游成为全球旅游市场的“黑马”[EB/OL].[2016-03-26].http://www.sohu.com/a/154351335_251755.

[5]冯欣欣,林勇虎.基于体验经济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及其实现机制[J].体育文化导刊,2017(9).108-113.

Analysis of the Macro-Environment for China's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LI Duo, etal.

(Guangzhou Nanyang Polytechnic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0925, Guangdong, China)

2018-2019年度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体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课题(编号:YZT201830)。

李朵(1992—),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产业。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融合旅游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旅游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