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1-22孙方坦毕常颖

绿色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孙方坦 毕常颖

摘要:指出了在经济全球化和人才信息化的推动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渗透,国内各行业环境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个行业的国际化和走向世界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目标。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了国内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型人才和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摆在国内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高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271-03

1引言

“中外合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伴随着国际化进程应运而生的新模式,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课题。与此同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和已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同,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没有把其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来研究,也很少从应用型理论层面来探讨其概念、目前现状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等,而是多把其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或中外合作大学发展的案例来分析,缺乏研究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深人性。中外合作大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具体来讲表现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招生、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方面,这些特点和国内本土大学以及国外大学都不一样。研究这些特点,不论对正确借鉴国外大学人才培养的经验,还是对科学继承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乃至对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在加速发展并迅速融人全球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中,还是地域间的经济合作,都会促使我国经济与区域经济、世界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起着主导性作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制定是紧扣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这一政策紧跟国际形式,结合我国的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全球化经济所提供的平台、机遇,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进行共同发展,加速了区域间的合作与繁荣。同时“一带一路”的國际化目标又需要大量具有国际眼光和知识的青年人才,这两种作用相互影响,使得人才造就专业,专业培养人才,互相支撑。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先进的管理方法、育人理念引入国内,既是对国内固有教育模式的挑战,又弥补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不及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化、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政策方面,国家和政府鼓励国内高校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要求加强国内外教育行业间的对话,同时参与并指导国内外高校间的深度合作,在教育、科技、生物等多个行业间加深合作,使得以教育行业为基础的多个行业得到更大化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相对传统与保守,与国外相比,相差甚远,国外教育更注重综合发展、兴趣指导。在持续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潮流下,国内这种教育局面会得到较大、较深的改善。换句话说也就是教育行业的国际化,才能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3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数据的披露,截至2018年上半年,在有关规章条例支持下创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到2342个,在校学生达到60万人,毕业生超过150万人。其中涉及的专业科目错综复杂,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心理需求。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国家的策略在不断的调整,既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同时又从严要求,加强对审批程序的监管,定期评估,强化退出机制。这两种态度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深入推进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对这两项常态化工作思路的加强,对内来说,能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提升合作办学质量,对国际而言,也能彰显我国教育行业发展优势。

3.1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的浪潮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学自身创新、创业发展等各种因素,共同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革新的时代要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是每个高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提升人类进步的基础,伴随着改革大潮的推进,人们开始从多维度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国内高校开始从人才培养目标、招生方式、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评价方式8个方面具体深入的针对性研究和试行,进而对中外合作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路者”为使命的中外合作大学,在办学理念、育人观念上都向国外靠近,“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等诸多模式逐渐被国内中外合作大学接受并推广。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很多措施和做法都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河,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国际化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

为了达到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提升的目标,必须保证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只有依据优质资源才能调整国内教育行业中各个专业的教学缺陷,从而落实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提升的目标。尽管诸多中外合作大学积极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利用外部资源为自身建立高起点、国家化的形象,但是由于诸多高校的定位、人才成本等问题,在引进资源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调研,目前国内高校在组织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时,往往对引入资源的质量重视力度不足,相比之下,外来教育资源的层次甚至低于国内专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办学的质量。

3.3人才培养主体缺失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围绕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学生和教师是高校的主体,同时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了使教育行业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关键在于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水平,如果高校师生能够在教学行为中掌握、理解中外合作的意义和育人理念,就会加快高校这一人才培养主体的稳定发展。学生和教师必须紧紧围绕中外办学这一宗旨,认同学校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学校教学和课外工作,这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模式下才能逐渐改善高校人才培养主体的流失,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

4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国内对这一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在国际化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教育现状,来构建的合作模式。教育模式是高校合作的共识,是中外高校培养人才的总体思想。而育人模式则是国内高校借鉴国外思想后形成的自身行为。所以构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高校在引入国外高校优质资源后,国内高校自身应该更多考虑的一种模式。培养出具备国际化视野、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既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出发点,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4.1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以国家政策的导向,在归属关系上不属于国家公办,所以经费来源上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科研经费、社会捐款等自主化费用。办学经费自主化来源就需要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来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就需要中外合作大学应用型办学定位不动摇,优化本科专业结构,融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在专业建设上,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更加注重融合共生,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布局,大学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企业为大学解决就业问题,双方联合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4.2以国际视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大国地位的崛起和国际间发展战略的制定,人才方面的缺口日益明显,而具有可应用型国际视野的人才则更加缺乏。如果把推进国际化纳入大学的考核评估机制中,这样既增加对于国际化的认知,也使得自身的国际视野得到加強。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于具备国际视野,学习掌握国外前沿、优势技术,同时把这种优势应用到实际生活、生产中,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广泛开辟中外合作办学渠道,构筑多元灵活的人才培养途径,不仅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也为广泛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渠道;中外合作模式下依据国际化眼光,同时结合地方特点,设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规划等内容,例如学生入学后开始学习大数据、金融经济、能源科学等前沿课程。

4.3构建丰富的国际化课程和活动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引入适合国内高校的国际化课程,让学生在国内就可以接触、学习并理解国际教材、国际观点。还可以形成一整套教学方案、考核模式等资料,可以弥补传统教育考核模式的不足。同时利用国外专业优势,把国外专业上的领先观念整合、嫁接到国内相同或相近专业,这样可以构建既不丢掉传统教育模式,又形成了具备国际化模式的一种利好局面。

课外活动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途径。就目前高校来说,学习专业课知识的教室仍然是第一课堂,但是逐渐形成以学生教育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也被普遍接受的局面。国内高校认识到课外活动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巩固、提高和实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举例来说,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专业教育活动,介绍各专业基本情况、培养方向、专业前景、就业方向等,不定期开展能够使新生尽快了解并适应新的环境。第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也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社团,通过学生社团能够培养学生进入社会角色的定位,提前了解职业行情。但是国内高校社团普遍水平不高,有待于高校指导老师加强对社团文化的建设,包括社团方向的引领。

4.4创建学生社区,培养综合人才

近年来,试点并实行书院制教育成为国内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正在尝试推广,并初见成效。书院制教育围绕立德树人,通过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和环境熏陶,拓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混合住宿、互相学习交流,建设学习生活社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进而融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学科学生间交流融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更饱满的知识结构;不同专业学生思维碰撞,激发潜能。

5结语

伴随着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应该更多的参与国际事务,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紧跟多家战略,和国际化教育接轨,突显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树立中外办学理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教育模式,更多的培养具备国际知识与视野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