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敬岁月和这片海

2019-11-21黄雅芸

江苏教育 2019年78期
关键词:儿童诗公开课儿童文学

黄雅芸

·人物档案·

黄雅芸,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培员,高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专家,参与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教材《中国语文》(小学段)编写工作。曾获全国苏教版教材现场赛课特等奖、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近5 年在省、市开设公开课、讲座20 余次,应邀赴中国澳门、马来西亚讲课受好评。在《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与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20 余篇。倡导“与儿童一起阅读”,积极推进全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国教育报》曾予以专题报道。

23 年前,时年20 岁的我,成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第一次走进这座庭院式的美丽校园,只见阳光洒在校门不远处的一尊雄鸡雕像上,它正昂首挺胸、报晓东方。此后,每天清晨,我和学生在“九华山下,小树成行。美丽的校园新苗茁壮……”的校歌声中开始学习,生命的旋律和音乐的旋律相互交织,谱写出每一天的清新欢快、朝气蓬勃。

赶海的小姑娘

我是幸运的。时任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是著名特级教师袁浩。是袁校长,给了我关于教师职业的最初理解。23 年的时光足以冲刷掉许多的记忆,但镌刻在我心里的几行字却历久弥新:“教师是这个社会素质最高的人群之一”“教而不研则浅”“实践之树长青”……这些话语,伴着他清癯的面容、炯炯的目光烙刻在我的脑海。如今的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和年轻教师在一起,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重复袁校长的这些话,并期望一些年后,这些话能由他们继续说给他们面前的年轻人听。

我是幸运的。工作的第二年,在苏教版教材省级培训会上,我上了一节《赶海》。是著名特级教师陈树民帮我备的课。备课的其他细节我都忘记了,只留下这样一幕,陈老师拿起一块小黑板,在上面写下遒劲的四个字递给我:“目中有人”。现在回想起来,那情景有点像一位武林高手在传授绝世武功,生性愚钝的弟子虔诚领受,似懂非懂地将那四个字牢记心头。确实,有些东西是要靠时间去悟的。但正像被大家广泛引用的惠特曼的那句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在你入职之初得到的那些指点,那些当时听了懵懂而又努力记牢的话语,慢慢会化成你的一部分。

上课的前一晚,袁校长忙完会务跑来关心第二天将要登台“首秀”的我。他细心地察觉到了我的惴惴不安,便搬过一把椅子,笑眯眯地对我说:“来,小黄,把这课讲一遍给我听。我给你当学生。”那一晚,在袁校长给我做学生的演练过程中,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一个问题问出去,学生可能这样想,也可能那样想,作为教师,上课前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多一点预设,课堂上则要全心全意地认真听学生的回答,再做出恰当的引导。

《赶海》一课的教学设计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主问题统领,摒弃了问题串讲、琐碎分析;先学后教,充分自读自悟后交流互动、顺学而导。教学设计简约,课堂开放,留给课堂生成的空间非常大。后来,这节《赶海》,我在省内各地上了不下二三十次,一次次的课堂实践向我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使课文相同,设计相同,只要学生不同,课就永远是新的。任何一节课,都应以学生学习为先,教师要走在学生后面,顺应学生,引导学生。

当年的我,是不会像今天一样清晰而坚定地认同这样的观点的:“我没有什么教育理念,我只是去观察学生,然后让我的教育去适应我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卢安克语)当年的我,只是在一节又一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无比确凿地体验着、朦朦胧胧地感受着、渐渐地形成起自己对课堂的初步看法。

回首望去,一个海边的小姑娘赤脚走在沙滩上,一次次涌来的浪花,带给她满怀的惊喜,她一次次弯腰,把大海赐予的宝贝收进背篓……

和儿童一起“闲逛”

像很多年轻教师那样,我努力工作,认真教学,不知何时,自己已经成了学校乃至区里小有名气的骨干教师,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接待课也上了不少。直到那一天……

“我又接到公开课任务啦!你看我上这个好不好?”我冲进隔壁办公室。好友张齐华没有接我的话茬,而是平静地扫了我一眼:“上公开课不稀奇。问题是,你上这课准备干什么?”我被问愣住了,什么“准备干什么”?

“公开课是传递教学思想的平台。每一节课,都应该体现自己的想法。”

我的想法?

在头脑中回放自己一次次上公开课的前前后后,我忽然发现自己每次只是想着怎么把眼前这一课上好,研读课文,完善设计,努力让课堂出彩,顺利完成领导交给的开课任务……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通过这节课想要体现什么想法?

我有自己的想法吗?

低头看看手上的自选读物,罗大里的《假如头上不长头发》——“我……我想上一组儿童诗。”

“你为什么不上课文,要上儿童诗?”

“因为,因为……我喜欢……还有,就像金波说的,‘儿童诗是写给儿童看的’,儿童诗与儿童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适合儿童阅读!”

“看,这不就是你的想法?有想法了,就用课来呈现吧!”

这节课后来获得了南京市阅读教学竞赛的一等奖。但是它对我的意义远超于此。说来有趣,当“我的想法”这粒种芽破土而出后,我开始格外有心地关注起儿童诗,在语文课上和学生一起阅读、创作了大量儿童诗。再后来,我还开发了儿童诗的教师课程。实践催生思考,我试图寻找儿童诗教学的精神密码。

我萌生一种想法:儿童诗的教学,应该是一种“闲逛”。步履悠悠地走可谓“逛”,把速度放慢的背后是一种轻松的心态,当我们闲适地、不急不躁地,全身心沉潜,才能体验纯净透明的儿童世界;“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种潇洒自如的心灵状态。儿童诗的诗意,就应该产生于非常如意的、轻松的或是非常天真的心灵状态当中。

理想的儿童诗课堂,应该始于快乐,抵达智慧。与趣味拥抱,“逛”出笑声,收获“无意思之意思”,收获生活的智慧和风趣。

理想的儿童诗课堂,应该在闲庭信步中,通过充满趣味性、想象力的活动,唤醒孩子埋藏于心底的梦想,鼓励天马行空的幻想、想象,让儿童拥有一双“会飞的翅膀”。

理想的儿童诗课堂,应该关注儿童所特有的通灵(泛灵)感觉,帮助他们轻盈地由生活、自然的此岸“闲逛”到诗的彼岸。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诗里常常有一种儿童精神与成人精神的冲突,表达出儿童价值观与成人价值观的对立。因此,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宽容和保护应是精神“闲逛”的题中之义。只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拥有“闲逛”所必需的心理安全感和足够的信赖感,才能开展与整个世界的直接而本真的对话。

儿童诗研究的历程,于我而言不啻是一次精神丰盛的“闲逛”之旅。其间,我收获了从“课只是课”到“课不只是课”的观念转型,从“上一节课”到“上一节节课”的课程建构,从“萌生想法”到“系统思考”“自我成型”的思想淬炼。

海浪拍岸,涛声阵阵。侧耳倾听,那雄浑磅礴的力量,那深邃辽远的思想,滔滔不绝、令人遐想……

我们一起读

2012 年,接受教育局安排,我成为南京市玄武区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培员。一到新的工作岗位,就有人戏称我“黄教头”,这揶揄的说法令我心头一震,一时间颇感踌躇,肩上压力沉沉,心头思绪纷乱。

每一天,我都在想,“我”是谁?“我”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每一天,观察课堂,和学生坐在一起,我在思考: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究竟是怎样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意味着什么?

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许多的课堂上,“学生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课堂之外,学生的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占据,用刷题的方式在做应试语文的也不在少数。教改理念和课堂实践似乎隔着一道严密的防火墙……

在诸多语文教育研究命题中,我决定选取一个重点项目与全区语文教师一同学习和研究。最后,我选择了儿童文学作为我的第一个研究项目。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你会组织教师开展儿童文学的研究,而不去做提高课内阅读教学的专题?那样不是对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直接有效吗?

对这个问题,我有三点自己的思考。

第一,我觉得,任何教培项目的着眼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指向教师的成长。而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要想寻找更深层的推动力,首要的是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儿童观。而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世界,这可能才是对教师来讲更为根本的东西。儿童文学,是成人通往儿童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引领教师研究儿童文学,能为大家更新理念服务。

有人说,“童年是一个秘密”。优秀的儿童文学就能生动地把童年秘密揭示出来。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帮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儿童,唯其如此,教师才会对儿童发展更有作为,才能唤醒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学会如何面对童年,跟童年进行合宜的对话和交往。

第二,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什么?人们常说,“功夫在诗外”,任何一个语文学得好的孩子无不是爱读书的孩子,无不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形成了较好的语感、比较强的感悟和表达的能力。如何把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让学生真正亲近语文、学好语文呢?我希冀,通过此项研究,教师们会逐渐意识到,儿童文学的殿堂正是儿童学习语文的一个美妙世界,走进它,我们为儿童开启的,正是一段段充满热爱和乐趣的阅读之旅。

第三,正如统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言,语文课改,读书为先。许多年来,语文教师反反复复在研究课内阅读,对一些大家关心的话题也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相较之下,课外阅读却一直少人问津。从这个角度说,在课外阅读领域进行开拓性的实践研究尤有现实意义。

我很认同杨九俊老师说的“教师要做教育研究,首先应当建立研究共同体”,于是,我先后组建了两期区域小语骨干研修班,和志同道合的教师们围绕市规划课题“整体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积极开展研究:

在阅读中普及儿童文学。我们遴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100 余部,利用网络空间共享,开展大量阅读。积极组织教师读书会,共读《中国民间故事》《西游记》《书的故事》《森林报》……教师读书会上,教师们“读”得热烈、“读”得有味,独立阅读、个性解读、共同研读、专家“介”读,彼此分享真实的阅读体验,再聆听专家的解读和提点,“读书人”的身份一次次得到确认,教师们的底气足了。

在讲述中爱上儿童文学。除了“读书人”,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会讲故事的人”。我们相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教师故事讲述比赛。甚至还跨越学科,邀请美术教师、体育教师、数学教师,一起来用自己的话语讲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作品和讲述的力量。

在研读中理解儿童文学。博尔赫斯说过:“诗在哪儿呢?诗在马路上拐角的地方。”智慧的话语启迪我们思考,儿童文学的美妙又在哪儿呢?每一页面每一幅图,我们翻开了,可果真就能读出来了吗?从“看不见”,到“看得见”“看得准”“看得透”,儿童文学是需要研究的。《儿童图画书的叙述艺术》《儿童文学的乐趣》《阅读儿童文学》等专业书籍,帮助我们学习如何阅读儿童文学;梅子涵、朱自强、彭懿等作家、学者的理论报告、专业培训等,也帮助我们一步步地走进儿童文学的秘妙里去。

在课堂教学和课程开发中推广儿童文学。要让儿童文学真正深入持久地走进儿童的语文生活,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必然要研究如何教学。我们研读《小房子》《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爸爸的故事》《柠檬图书馆》《冰雪森林》……做了教培员,我依然习惯于“用课堂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带动教师们共同思考儿童文学课堂的构建方式和操作策略。依托教学实践、小专题深入剖析,我们一起走向儿童文学教学“文学性”“趣味性”“思辨性”的和谐统一。

2018 年以来,我们还尝试从课堂研究走向课程建设,从个别探索走向共建共享,开发了区域整本书阅读课程包。全区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资源包的设计中来,齐心协力地共煮一锅“石头汤”,形成了全区二至六年级总计46 本书的整本书阅读资源包。我的心愿是,通过区域平台的资源共享、展示交流,能真切提升我区所有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并在推广儿童文学阅读的过程中最终普惠每个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万涓成水,汇成大海。

在广阔的海岸线上,那个背着背篓的小女孩,踏浪前行,一路欢悦。

感谢岁月,没有褪去她痴爱大海、敢于畅想的情怀;感谢这片海,给了她憧憬追寻的辽阔空间和思考践行的深沉喜悦……

猜你喜欢

儿童诗公开课儿童文学
教案《创作儿童诗》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