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课例”式校本教研的实践策略*

2019-11-21

江苏教育 2019年78期
关键词:课例校本教研

戴 俊

教研组是我国学校教师学习的基本组织,以学科教研组为主体的教研活动承担着培训、教学、科研等多重任务。相对于传统的“开会式教研”“漫侃式教研”,聚焦课堂的“课例研训”因其紧密贴近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注重过程性研训特征,近年来逐步成为学校教研备课的主要形式。

一、回归课堂:重塑课例教研的目标形态

虽然各所学校都会围绕课例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但是仅仅局限于“课例评析”的教研活动已经显现了一些弊端,具体表现为:教研活动随意化,目标往往飘忽不定;教研活动过场化,内容往往流于形式;教研活动事务化,效果往往表里不一。这些弊端导致教研活动背离了教师发展的需求,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突破弊端,改变教研活动零散、随意的状态,在“课例评析”的基础上进行行动上改变、模式上创新、理念上发展显得非常必要。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校进行了主题课例式校本教研的行动研究。主题课例式校本教研,是指以主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以研究具体教学问题为抓手,立足于校情,着眼于教师实际开展的融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于一体的研究活动。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的操作流程,我校采取了“六环教研法”。

图1 六环教研法

这样的流程主要体现两个特点:一是以问题为统领,主题、课例、研讨、培训有机结合;二是以课例为载体,紧贴教师的实际需求,融合“教—研—培”整个过程,引导教师学会评价与反思,引领促进专业提升与发展。把“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作为主题教研目标,让每一位教师亲身体验“发现问题—研究完善—产生新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课例跟进:聚焦主题教研的实践样态

一线教师往往会有“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学研究是管理人员或专家的事”“教师成长主要通过阅读和写作,改进课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的观点,这从侧面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忽视了课堂成长教师的价值,二是传统的课堂研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师发展的需要。

如果仅仅是加大课例的重视程度,而不在方向和视角上加以调整,只用听课、评课这样的方式研究,很难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也无法对课例的价值进行深度开启和挖掘。主题课例式教研强调的是课例的多轮打造与重建,目的是建构出一个渐进、连续的教学改进系统。为此,主要采取以下4 种形式:

1.同课多轮。指让同一教师就同一个课题多轮次进行执教。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是方法在变换,理念在更新,过程在完善。在研讨中,执教教师会在他人建议与自我否定的改进中,从课程理念、教材处理、教学技艺等方面迅速得到提升,以更快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2.同课异构。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在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资源的独到处理中,会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近乎迥异的教学过程。此“异”,在于各位教师对于教材创造性的处理之异,在于教师对于课堂生成的教学机制之异,在于目标价值侧重点的认识之异,但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都是为了“异中求优”。

3.同课同构。不同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后,对同样的内容,采用相同的教案、课件、方法来进行教学。对于同一个环节中,不同教师在课堂生成中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听课者则对照本人的教学风格,总结出最佳的教学调控机制,并在他的教学中推广应用。重点在于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不拘泥于教案,而充分基于学情和教学生成实施更适合的教学。从“同”中见到“异”,从“异”中明确差距,从差距中寻求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4.异课同构。指运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对于不同年级相同类型、相同版块的内容进行对比教学。这有利于促进教师对于教材整体架构的认识,形成同类型知识的脉络体系,使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教师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进一步感受同类型知识教学的特点,能够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而做到顺学而教。

在以上4 种形式的课例研究中,课堂教学与研究不再是独立和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一项活动的不同组成,真正实现“教研相长”,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与研相互融合,每节课都是一次研究。教学不仅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还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技艺提升的过程;课堂不仅仅是研究的对象,更是研究的本身。

三、团队文化:培育优质教研的成长生态

教研活动不是为了上好一节课,而是为了发现上好每一节课的方法。同样,教研活动不是为了让个别教师成长,而是让每一名参与者都能通过团队互助,有所思考,有所收获,从而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

1.研而有问。问题是研究的朋友,有了问题,主题才具有抓手,避免空洞;有了问题,课例才凸显价值,避免盲目。教研活动不是要消除教师心中的疑问,而是要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问题当然也不是凭空而生、盲目指定的。教研中的问题可以是教师自身实践中产生的,也可以是一般教育教学规律中需要基层教研组织重视或优先解决的。应该倡导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讨中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产生问题。倡导全体教师有良好的问题意识,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2.研而有人。教研活动最终是要指向于教学质态的改进,而在其中起到关键连接作用的是教师。教师不改变,课堂就难以改变,主题课例式教研要始终将人的成长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通过教研,一是发展教师关于学科与教学等个体认识的成长;二是提升教师教学的责任心;三是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支持。

在小学主题课例式校本教研中,教师角色是方案的设计者、活动的参与者、氛围的维持者、结论的评价者。为此,教研过程中,没有旁观者,都是主人翁。全体教师要深度参与,骨干教师有指导,年轻教师有收获,所有教师有成长,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借鉴和成长的平台。

3.研而有味。教研活动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内容如何选择,归根结底是通过群体的力量,促进教师从团队经验和教训中汲取营养,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教研,不同于单向传输的培训课,不同于一分高下的对抗赛,不同于自说自话的脱口秀,它也要有自身独特的滋味。

一是要有“鲜”味:教研活动要有新鲜感,要在围绕主题的前提下,提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使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一次有趣味、有质量、有新意的学习和成长之旅。二是要有“辣”味:教研活动要有热烈讨论的学术氛围,提倡是有讨论后的共识,在专业切磋、协调后形成认识的统一。三是要有“甜”味:教研中要体现合作意识,通过主题课例教研活动,名师、骨干教师、年轻教师一起反思、体悟、交流,促进每一个人的再提升。

在当前阶段,基础教育正在向“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进行内涵建设转变。与其呼应,主题课例式校本教研正是基于构建更适合教师的一种教研实践,通过改进课例研究的方法,推动教师反思能力、教学理念、施教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课例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课例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