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20梁丽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论述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微课激发兴趣,巧用微课活跃思维,巧用微课促使学生有效参与,巧用微课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巧用微课提升学习效率等策略,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微课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134-02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它的引入为数学课堂增添了色彩,并且能够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录制一些数学微课,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有效参与,实现高效率学习,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巧用微课激活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教师一味的讲解并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难以巩固并掌握所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微课视频,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简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主动地思考、探究,从而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

例如,在教学“旋转”相关知识时,笔者发现利用传统的灌输法讲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差。于是,笔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在课前准备好微课视频,并在课堂中将微课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视频中首先出现了生活中常见的钟表三根指針的转动过程、荡秋千的小女孩、飞速转动的电风扇等,这样将学生带入一种熟悉有趣的学习氛围中。随后视频中用特殊标记显示出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旋转了不同的角度,同时,视频中将这一固定点标记为“旋转点”。学生也从这一简短的视频中发现每一个图形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在旋转,并且从中观察到旋转任何角度后图形都是不变的,进而对图形的旋转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从而掌握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点、旋转角、旋转方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引入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很好地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借助视频的直观性,对数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二、巧用微课活跃数学思维

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学科很抽象、难懂,很多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抓住学习重点,会借助学生身边的一些具体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但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这些例子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体验过的,不利于没有经历过亲身体验的学生的深入理解。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微课,将一些事物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考,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笔者在课堂教学伊始就引入了课前准备好的微课,视频中先展示了一个日出的场景,在日出这一过程完成后,学生的注意力也都被吸引过来,并对其充满了兴趣。随后,屏幕上又展示三张不同时段的日出图片(一张是日出一半,太阳离开海平面一半时;一张是太阳恰好离开海平面;一张是太阳离开海平面有一段距离),然后出现一段配音:现在我们将海平面看成一条直线,将太阳看成一个圆,从中我们可以抽象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之后,课件出示问题:我们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最后,视频中又画出了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线段。学生从这一简短的视频中,直观地体验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清楚地意识到可以从判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圆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分析圆与直线这两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位置关系。很快,学生便主动地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设计了一堂有趣的微课,很好地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并将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探究。

三、巧用微课促使学生有效参与

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的重点和难点,而这些重难点大都通过教师单纯的语言进行讲解,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很困难。因此,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通过引入微课视频,将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一次函数表达式中k对函数函数图象的影响”难以理解。于是,笔者为了化解学习难点,提前录制了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中先出示了一个y=2x的图象,然后使其中的k值逐渐变大,并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直线图象也随着k值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一次函数中k的值越大,直线图象越陡,越接近y轴”的现象。随后,视频又出示了一个y=-2x的图象,之后,视频再次显示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多个k小于0的图象。通过认真观察视频中的图象,学生发现在k小于0的情况下,k值越小,直线也是越接近y轴。此时,学生对k值的大小对图象的具体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最终学生得出结论:k的绝对值越大,相对应的直线图象越陡。这样教学,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微课将数学内容动态化,让学生从直观上更好地体验知识的有效生成过程,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巧用微课促使学生深入理解

微课视频简短、精炼,其中的知识内容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微课的载体是视频,会将数学内容变得更加有趣、丰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巧用微课的这些特点,精心准备好微课视频,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单项式乘多项式》时,教师发现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只能简单地记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由此,教师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教师先引入微课视频:视频中首先出现了两组学生,第一组中有一位学生,第二组中有两位学生,并分别标记上A、B、C,在第一组与第二组之间放置了一个“乘号”,这样就呈现出A×(B+C)的形式。随后,视频中对小A进行了复制,出现了两个小A,其中一位小A和小B组在了一起,另一位小A和小C组在了一起,并在这新的两组之间用“+”组合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AB+AC”,学生也从这一视频中很好地观察到A×(B+C)=AB+AC。这样教学,学生对单项式乘多项式的知识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五、巧用微课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接受、理解知识的关键。一般来说,、数学概念都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教师要注重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可以把微课引入课堂,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用通俗的语言展示出来,促进学生思考、分析,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二次根式》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二次根式这一新的数学概念非常陌生,灌输式的强化记忆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此时,教师充分利用微课来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播放微课视频,视频中首先出示了几个问题:(1)一个正方形,其中的边长是1,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多少?(2)一个面积为a的圆形纸片,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是a和b,这个三角形的斜边长度是多少?随后,视频中展示第一个问题的解题过程12+12=2,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数字,并且这个数字的平方是2。对于第二个问题视频也是显示出πr2=a,对于最后r的结果不知道该如何表示。在展示这几个问题的结果后,教师带领学生寻找其中的共同特征。于是,引出了二次根式的概念。这样,学生对二次根式以及开方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视频继续展示形如[a]的二次根式,其中a又有着怎样的取值范围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学生也在观看这一短小视频中,对二次根式的知识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微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是教师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数字化资源,将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让学生更加乐于探究学习。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微课这一学习资源,努力挖掘微课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梁丽(1974— ),女,广西玉林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微课课堂教学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