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

2019-11-20杨丹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小学美术

【摘要】本文论述广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美术校本课程对当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主要从“当地民间美术”“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建筑艺术”“自然”四大类别的资源展开探讨。

【关键词】桂北少数民族 小学美术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019-03

广西北部(简称桂北)是广西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主要生活着侗族、苗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就地理位置而言,桂北地区大部分属于高寒山区,交通欠发达,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当地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但桂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居建筑技艺,这些都是天然的美术教学素材库。此外,桂北地区流传着大量优秀的艺术文化,其中侗族剪纸、侗族刺绣、侗族剪纸、瑶族服饰、木结构建造技艺、三江侗画等已被列入自治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这些少数民族的自然、民俗、文化、艺术作为资源引进校园开发成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不但能有效促进当地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而且能使当地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一、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桂北少数民族大多集中居住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造就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特征,民间艺术类型十分丰富,特别以三江侗族刺绣和三江侗画最为闻名。三江侗族刺绣又叫剪纸贴绣,具体是先剪出图案帖在侗布上,然后用绸线压在剪纸图案上,再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或棉线绣出精美的图案。成品色块对比强烈,绣的内容大多是侗族地区花鸟、虫鱼、树木、飞蝶、风雨桥、鼓楼、人物等。侗族刺绣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绣品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当前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多人熟知这种民族工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将侗族民间剪纸和侗族刺绣纳入美术校本课程体系,其中该校美术教师陈玉秋以侗族剪纸为资源创新开发了《民族实验学校剪刻画》校本教材。在教学中,陈老师教学生从构思、起草、定稿入手,先用水性画笔画好人物的外轮廓及内部结构,然后学习剪刻折叠等镂空技法,进行人物的剪刻创作。同乐乡美术教师韦江凤把侗族民间剪纸和刺绣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学习手撕纸、对称剪纸和单层剪纸,然后将撕好或剪好的图案贴到绿色的底布上,再用线按照剪纸的图案进行压线刺绣。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剪纸的技法,也在一定程度学习了刺绣方法,美术工艺能力有所提高。

桂北三江侗画历史悠久,主要流传于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也属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江侗画采用单线平涂法,色彩对比强烈,不注重比例和透视关系,这种绘画技法与小学生天真浪漫的题材选择和自由想象的绘画特点契合度较高,较适合于引进小学美术课堂。独峒镇中心小学在2001年开发了《三江侗画艺术》美术校本教材,并将《三江侗画艺术》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结合起来使用。校本教材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年段,教材内容主要是欣赏评述家乡的民风民俗、自然风光、生产生活、历史故事等。由于贴近当地生活,使学生具有亲切感、熟悉感,所以校本教材相对更受学生喜欢。至今二十多年来,该校曾到南宁市举办侗族儿童画展,其中三十多幅作品走出国门到国外参展,深受社会的好评。此外,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将三江侗画与剪纸相结合形成剪刻画课程,古宜镇中心小学以三江侗画为基础,开发侗画与科幻画课程。可见,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能够为当地儿童美術课程开发提供有利条件。

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是民间木刻之乡,当地的民间木刻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很盛行,70年代到90年代涌现出很多版画家和优秀作品。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小学以本县民间木刻为课程基础,以杨丹、莫丽琼、林宝燕、李丹等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发了目前广西首创的吹塑纸版画课程,编成《龙胜镇小学吹塑纸版画艺术》校本教材,学生用铅笔代替刻刀,用吹塑纸代替木板,对木刻艺术进行了创新。

例如,莫丽琼老师教学《版画:画鼓楼》一课时,以学生熟悉的侗族鼓楼为元素,先让学生掌握版画的点线面绘画知识,再学习块面和线条粗细长短结合的刻画技法,有了理论和技法的基础,学生很快便能完成一幅单色鼓楼版画。林宝燕老师在进行《版画:画梯田》示范课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以变化丰富的线条来表现美丽壮观的龙脊梯田。梯田是桂北山区学生常见的景色,校本课程纳入此类资源,使教学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提高学生的绘画和动手能力。龙胜镇小学运用本地突出的民间美术资源,开发了吹塑纸版画课程,该课程类型是对当地民间传统木刻艺术的一种传承与创新,通过与学校吹塑纸版画课程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儿童版画艺术。

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桂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气息浓郁,侗苗瑶壮汉各民族在千百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民俗节庆、传说故事、图腾信仰等传统文化都是劳动人民的审美与观念的体现,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地融入本民族的审美和观念,使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经验。

例如,侗族人民喜欢单数,所以在他们的生活和建筑中都喜欢采用单数;侗族很崇拜太阳,因此,侗族的各种大型活动布置和工艺图案多以圆形呈现。独峒镇小学梁燕台老师在教学中很注重这方面知识的传授,从美术鉴赏到学生作品,再到美术评价都要求学生遵循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创作中,学生画鼓楼等建筑的层数是单数;画回娘家、送新娘、“月也”(指集体做客)等民俗活动的人数是单数;描绘鼓楼坪画是采用圆形图案;描绘芦笙舞和多耶的队形都是圆形;吊脚楼围在鼓楼周边,整个画面就像太阳系。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的韦江凤老师指导学生创作剪纸刺绣图案也多以圆形为主,如学生剪纸作品《侗族八菜一汤》是圆形造型,寓意家乡春节团圆饭热热闹闹,家庭幸福和美,体现少数民族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桂北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山区里,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与鸟相伴,逐渐形成了苗族历史上以鸟为图腾的文化传统。龙胜镇小学美术教师莫丽琼在《吹塑版画:服饰设计》一课中,充分利用苗族造型头饰的传说故事进行教学。当学生理解苗族以鸟为尊的文化传统时,学生便能掌握苗族服饰设计的主要元素,创作出版画作品《唱苗歌》,作品描绘了四位苗族学生身穿精美的服饰,头戴苗族银饰帽子在唱苗族歌曲。在此作品中,鸟文化元素被融入到苗族头饰的设计中,较好地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特色。

桂北侗苗瑶是有百节之称的少数民族,而龙胜各族自治县苗族的跳香节是当地苗族人民的重大节日。龙胜镇小学美术教师李丹引导学生在绘画中运用当地农村的树叶、草藤等元素来表现跳香节庆祝丰收、祈求酬谢先祖庇护的喜庆场面。桂北瑶族农历“六月六”红衣节历史悠久,衍生出众多瑶族文化,如锁呐锣鼓文化、瑶嫂长发保健文化、“抬金狗”送福文化、瑶族婚礼风俗文化、瑶族服饰加工文化、瑶族美食文化、瑶族歌舞文化等,这些节日传统文化也可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素材。龙胜镇小学美术教师林宝燕在教学教本课程《美丽的瑶族服饰图案》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感受瑶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美,学习瑶族服饰图案组成方式及特点,然后以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进行服饰图案创作。课中林老师先请五位学生身穿瑶族服饰在讲台展示,导入新课;然后通过课件视频播放瑶族服饰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瑶族服饰的历史文化,总结服饰的主色调(红色)和图案变化规律等服饰文化内涵;最后才教学生通过吹塑纸版画的画、刻、色、印等几个过程完成作业。最终学生创作出《六月六》《瑶族晒衣节》《长发瑶女》《嫁新娘》等从不同侧面反映瑶族服饰文化及生活场面的吹塑纸版画作品。

可见,桂北地区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当地儿童美术课程的重要资源,将这些资源引进学校开发成美术校本教材,形成民族审美与儿童现代思想意识相融合的现代儿童审美艺术。

三、民族建筑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桂北的侗族、苗族、瑶族、壮族村寨的建筑以吊脚木楼为主,这些吊脚木楼做工精细,通常吊脚上雕刻着灯笼,走廊栏杆雕刻着葫芦图案,整个村寨的吊脚木楼宛如一幅美丽的立体手工作品,彰显着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的特色。作为美术四大门类之一的建筑艺术,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学校,应充分利用民族建筑艺术资源开展美术教学。

例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美术教师陈玉秋在教学《侗族特色建筑》一课时,以侗族鼓楼为切入点,从侗族鼓楼的历史故事、传说、技艺、作用等方面开展教学。教师通过深挖民族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对民族建筑的认识后,再引导生运用富有侗族色彩的蓝、紫、黑等卡纸创作鼓楼、风雨桥、吊脚木楼等具有侗族特色的建筑剪刻画。

民族建筑艺术是美术欣赏与评述课型中常常引用的资源。在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些民族建筑文化内涵必不可少,这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民族认知的重要途径。例如桂北侗族有这样的说法:建寨先建楼,“楼”即鼓楼,像寨中的太阳。周围的鼓楼民居像围绕的星星,散布在鼓楼周围的巷道像太阳光线,整个侗族村寨就像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这就是侗族崇拜太阳的重要体现;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顶上的葫芦形和葫芦形栏杆,记载了传说中的张良和张妹繁殖侗族人类的神秘故事。可见,在绘画和美术欣赏课上,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侗族的故事和传说,促使他们带着一种奇特的感情去体验美术活动,甚至创作出更加生动感人的作品。例如笔者进行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特色建筑》一课授课时,就结合了本校美术校本教材《家乡建筑》展开教学。笔者先在欣赏环节展示侗族的特色建筑鼓楼、风雨桥以及民居建筑,让学生尝试评述一下这些建筑的风格与特色。在此基础上,笔者向学生阐述了侗族把奇数视为吉祥之数的传统,学生因此理解了为什么所看到的鼓楼层次均为单数,在此后的创作中便能有意识地遵守这种文化传统。

民族建筑艺术不仅是绘画课程方面的资源,也是手工制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以此开发一些建筑模型建造技艺课程,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成立侗族建筑模型建造技艺工作坊,开发手工课程,让学生了解本民族建筑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建筑的结构原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平面手工课再到立体手工课,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探索手工設计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现代感的侗族建筑艺术。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中心小学和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中心小学以侗族木结构建造技艺为基础,开设了儿童平面手工课程,学生作品多次参加县级以上展览,获得多方面的肯定。

桂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文化及多元化的建筑形式为儿童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效推动了当地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

四、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设植物贴画、植物版画、木工、石刻、泥塑、根雕等课程,可以较好地表现当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儿童生活情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审美造型的能力。

(一)运用各类植物开发植物贴画课程

桂北山区属于亚热带雨林气候,四季绿树成荫,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形态各异,非常适宜开发植物贴画课程。例如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小学美术教师李丹根据山区的资源优势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儿童植物贴画艺术》校本教材。李老师进行植物贴画教学主要根据植物的类型开展,例如树叶类、豆谷类、绳藤茎类、皮壳板类、综合材料类等,引导学生从各类植物特点入手,探索植物的形状与人、物的关系,因此拼贴组合出美术作品。这一过程,通过造型构思、动手操作,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无限扩散。

(二)运用沙石材料开发沙子卵石绘画课程

三江侗族自治县河流众多,沙子卵石十分丰富,可以以此为资源开发沙子卵石画课程。例如古宜镇中心小学大州校区背靠大江大河,该校美术教师王成现因地制宜开发了《彩沙画艺术》课程,课程内容设置包括:沙子漂洗、沙子颜色浸染、沙画作品欣赏、沙画技法教学等。王老师先指导学生用丙烷颜料把沙子染成几十种颜色的彩沙,然后在卡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图画,接着将白乳胶涂在画上,再趁白乳胶未干撒上不同颜色的彩沙,这样便形成色彩斑斓彩的沙画。孩子天性爱玩,在这样有趣的课程中,他们玩中学、学中玩,其乐无穷,学习效果显著。

(三)运用泥巴、石头开发泥塑或雕刻课程

桂北山区的泥巴土质肥沃,品种多样,粘性强且不易开裂,可以以此开发泥塑课程。同时,桂北山区石头多,如三江红石、卵石形状各异,龙胜滑石软而光滑,学生可以在石头上刻或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成为雕刻或者石头画。目前三江龙胜两县部分学校正在开发雕塑和泥塑课程。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大自然资源,结合本民族的民间美术和建筑艺术开发出富有当地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既能有效提高当地小学生的美术素质,又能填补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在当地农村儿童美术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及空白,同时对学生领悟美术与生活、美术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编号:2017A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丹(1966— ),男,侗族,广西三江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小学美术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