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知识联系促数学教学质量提升

2019-11-20杨霞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课堂

【摘要】本文建议建立数学知识与新旧知识、生活经验的联系,结合其他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展开教学实践,深刻数学知识内在与外部联系,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 知识联系 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123-02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目标载体。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一、沟通数学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在教学新知时,教师应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类比、提升,导入新知,即联系旧知,建构新知。同时,还需要对新知识进行适当的提升,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这样做既体现了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延续性,又凸显了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性。

(一)联系旧知构建新知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快速口算出5÷10、50÷100、1÷2的结果,这样教学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商不变的规律后追问:“这些除法又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让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用分数的形式再次表达出来,此时又将除法与分数联系起来。学生马上就能写出对应的分数:[510],[50100]和[12]。教师继续提问:“这些分数哪几个可能是相等的?”

在学生原有经验商不变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联系教学,由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回忆,将旧知和新知实现联系,从商不变规律的得出方法迁移到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对比、总结,得出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从而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二)提升新知铺垫后知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材安排了这样的练习:题目中出示3条一样长的线段,把每一条当成单位1,第一条被平均分成4份,第二条被平均分成8份,第3条被平均分成12份,3条线段左端对齐,起始端点均为0,第1条线段标出[14],第2条、第3条线段让学生填写对应的分数,并提问:你还能继续填下去吗?各种版本的教材也安排了类似的练习。那么教材编排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后续的学习中不难发现,与分数相关的知识还在延续——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一样长的段数,在深化分数基本性质的同时,为后续学习分数通分做好铺垫。

二、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经验联系

脱离生活经验学数学是荒谬的,没有数学的生活也是难以想象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悟生活中的数学,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概括出抽象的数学问题,并能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知数学的生活化。

在教学《分数的产生》时,教材安排了两幅主题图,第一幅主题图表达了古人在还没有掌握计量单位时,使用打绳结的方式测量石块的长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后,顺势提出:“当出现不足一段绳结长度时该怎么记?”教师紧接着出示第二幅情境图:两位同学在分东西,但是只有一个番茄、一个月饼和一包薯片。这又该怎么分?对于第二幅图,学生并不陌生,对于分月饼这种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学生很可能经历过,所以他们很快回答出:“用刀切成两半。”教师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你们同意他这样分吗?”随后出示将月饼分成不相等的两份图片,学生马上说:“不同意,要分成一样多的两份。”

在上述教学中,对于古人记数的方法,学生是陌生的,因为不足一段绳结的长度怎么去记数,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却又是充满兴趣和挑战的。紧接着联系生活中最常见的“分月饼”,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启发,利用生活经验很快就能找到“切两半”的方法来解决,这无疑给学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三、构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联系

数学教学应建立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联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变成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面的旋转”教学中,笔者结合信息技术的知识,将点的运动、线的运动和面的旋转制作成动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1:点如果一直运动下去,会形成一条射线。

生2:我发現线的运动,会形成一个半圆。

生3:这个面一直旋转的话,会形成圆柱子一样的物体(圆柱)。

接着教师展示其他线、面运动形成的图形,引导学生比较、归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重点展示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绕一条长(宽)或直边旋转形成的图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够快速将旋转得到的图形分为两类:圆柱和圆锥。

师:说说你们这样分的依据?

生4:长方形旋转形成的图形上面和下面都是圆,而且都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是一类;三角形绕直边旋转得到的图形都是只有一个圆形的,所以它们自成一类。

……

这种直观形象的动态模拟,带给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学生在观察图形动态的形成过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地得出“点动成线段,线动成平面,面旋转成体”这样的结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数学知识的形成更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的本质,这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体现数学教学与学生的个性联系

心理学家冯特曾从实验中得出个体性差异存在的必然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知识与学生个体差异的联系,做到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也有教材的合理使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类比、迁移的数学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也让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同时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学生已经有了编写2-6乘法口决的基础,掌握了编写口诀的策略和方法,二年级的学生思维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其具有初步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且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组织了类比旧知、迁移新知的教学环节。

师:你还记得6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写的吗?

生1:我是先算出一个6是多少,写出1×6=6,就得到口诀一六得六,把它写成语文的数字。然后算出二个6是多少,写出2×6=12,就可以得到二六十二……

师:你说的真棒,还有没有小朋友要补充的?

生2:我觉得我跟他的差不多,但是口诀都要写成语文的数字,如果得数是个位数的话,就要写“得几”,像一六得六;如果是两位数的,就不用写,像二六十二。

师:你补充得太精彩了,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请同学们试试自己编写7的乘法口诀。

(学生自己尝试模仿6的乘法口诀编写7的乘法口诀)

教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编写完整的7的乘法口诀。

......

教材的编排仍然是按照6的乘法口诀教学模式编写,通过课堂前测,教师发现二年级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写7的乘法口诀,不是再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而是联系学生经验起点,因“材”施教。

总之,厘清数学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借助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和探究,联系各学科知识,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建立知识联系,那么课堂教学质量终将得到质的提升。

作者简介:杨霞(1980— ),女,广西玉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生活经验数学课堂
灵活应用综合与实践题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现实中的素材和情景落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