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发展趋势与问题研究

2019-11-20陆灵明高荧娉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习者微课课程

陆灵明 高荧娉

【摘要】本文对19—21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获奖的微课作品进行分析,概括当前微课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典型特征,并对微课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微课制作应该与慕课建设结合起来;将微课嵌入交互式、在线的多媒体课件;纠正微课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评价手段更加多元化、互动化,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创新互动方式,促进资源共享。

【关键词】微课 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 整体情况 典型特征 改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006-04

“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以下简称大奖赛)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始于1998年,每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21届,面向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征集信息化作品,目的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国内教育信息化领域内有传统、有规模、有影响的重要赛事平台。随着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第18届大赛开始,大奖赛增加了微课项目,一直沿续至今。本文基于大奖赛近三年来的比赛获奖的2986个微课作品,采用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力图展现微课作品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情况

笔者作为第21届大赛两个一等奖的获得者,亲历了大赛的整个过程。“大奖赛”分初赛和预赛两个阶段,预赛通过网络提交作品,专家进行评审,每年都举行现场决赛,即“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凡获决赛资格的选手都要求到現场展示作品,做5分钟的讲解,进行微课作品演示并介绍微课的设计思路、教学功能、教学应用情况和教学反思。以第21届大赛为例,共收到来自全国一线教师的各类作品5641件,评出获奖作品3303件。其中一等奖389件,获奖率约为6%,微课获奖作品1340件,约占获奖作品的40%。近三年微课获奖作品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如表1所示,微课获奖作品总数逐年上升,而且所占比重逐年增大,第19届比例约为26%,第21届约为41%。数据表明,微课作为一种教师使用越来越广泛的媒体表现形式,使用方便,效果好,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逐渐成为教师教学信息化主流选择形式。微课作为微时代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因其平民化、短小精悍、符合网络时代学习者注意力模式,能够满足网络时代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建设者的迫切需求,而成为其“新宠”。作为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微课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笔者通过分析微课作品相关信息,发现如下普遍特征:

(一)作品地域分布不均匀

作品的数量往往反映一个地方信息化教育的水平,教师唯有在实践中经常运用信息化教学,并有一定体会,才能拿出优秀作品参赛,大奖赛的基础教育组由各省市电化教育馆统一审核上交,作品质量是有保证的。以近三年基础教育组获奖微课作品的地域分布情况为例,基础教育组比赛获奖作品地域覆盖全国各省及直辖市(贵州省与云南省无获奖微课作品),获奖作品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组的作品也体现了这种趋势,如广东、安徽、福建、山东等省份,究其原因,除了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因为这些地区有较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聚集了大部分优质师资,他们乐于实践微课这种信息化教学形式。广东也是微课的发源地。我们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发现广东省一级的微课专门赛事有:

从西部地区来看,新疆的石河子大学参赛积极性很高,该校一直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硬件投入、技术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为全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21届大赛中,该校获微课组一等奖2件,二等奖9件,三等奖10件。对于西部省份的高校来说,这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二)微课应用领域向幼教、特教延伸

“大奖赛”的微课作品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阶段。2015年为基础教育组、中等职业教育组和高等教育组三大组别,从2016年开始,增加了幼儿教育组和特殊教育组。这种趋势很容易理解:绝大多数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形象性。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料直观形象、画面动感性强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把抽象的内容变为非常直观形象的音像呈现,降低了学前儿童对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适应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确有独特的优势。而特殊教育微课,学生(主要是听障生)更易于接受以图片、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现知识点。从数量来看,基础教育组占所有获奖微课作品的数量约为53.3%,高等教育组约占33.96%。

(三)学科分布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语、数、外等主科方面

近三年微课获奖学科总共分为21个学科分类,基础教育组分为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化学、物理、地理、思想品德、历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和其他,高等教育组则涵盖理科、文科、工科、艺术等。获奖的微课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这几大主要科目上,共占45%。

二、典型特征

(一)高教组微课引领微课发展,高职类微课占高教组微课的大多数

从比赛作品来看,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制作技术,高教组的作品都优于其它组别。一方面,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教师由于地域及人力资源优势,很容易寻找到合作人员,技术条件也相对好很多。从作品内容来看,高教组高职高专类的微课占主要部分,参赛单位很多都是职业技术学院,这与高职高专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有关。从课程来说,高职课程不同于普通本科课程,课程强调“学中做、做中学”,理实一体化,他们的教学目标不在于获取高深的学术知识,而是为将来的职业打下基础。从生源来说,相比本科生,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自我调节功能不强,易于接受微课这种授受教学模式。在思维特征方面,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也相对不足,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现出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水平不理想的特点,微课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直观形象的展示,正好可以弥补这种缺点。同时,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往往愿意用眼睛看而不是用耳朵听,学习方式倾向于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对实践实训和情境性内容知识学习产生偏好。这些特征决定了微课在这一群体中运用非常适合。另外,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微课作品内容丰富,制作水平高,这也与电大教育这种授课方式有很大关系。

(二)微课制作技术日趋成熟,表现形式丰富

笔者通过观看三年来大奖赛的精彩作品,发现微课的制作技术日趋成熟,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如微课作品《裱花蛋糕》,技术与艺术得到很好的结合。该作品采用虚拟演播室进行抠像,再由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并进行后期合成,配以PPT直观展示,学习者易于接受。微课作品《韩国传统之美——韩屋》充分运用实景拍摄模式、抠像模式、情景在线模式充分展示韩屋的特色。又如基础教育微课作品《和差倍问题系列微课》,参赛者把和差倍问题分解为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和差倍综合问题四个小微课,其思维递进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该作品采用手绘、剪纸、延时摄影的形式,卡通人物张小萌这一人物设计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整体语言设计风格一致,浅显易懂,幽默风趣,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展开问题,对和差倍这个教学重难点解释得非常清楚,在微课的重点地方还设置了反复观看的按钮。可以看出,制作者在微课设计中可以充分运用情感化设计理念,通过设计微课触发和提高学习者对待学习的积极情感,以实现微课的最佳应用效果。

(三)二维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或虚拟仿真技术也被大量运用于微课制作中

如微课《市场调查与原则》,创作者制作了精美的二维动画,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以动画的形式将大学生创业的经典案例展现出来,化枯燥为生动,整个微课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宝宝发烧后的处理》微课,全程使用手绘动画的方式,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动画。同样采用手绘动画的还有《物质量的概念》,将生活中的情景图片转化成动态场景,简单高效。《地铁车站级客流控制方法》微课除了将实际情景案例进行拍摄,还以地铁站务员的具体工作导向,将枯燥的客运规章制度以11个FLASH短动画情景进行展示。《检测与传感器技术》微课,通过FLASH动画展示电阻式传感器以及悬臂梁应变式电子秤的原理演示,用直观生动的方式讲解了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列车的基本制动原理》微课,制作者将列车制动这一知识重点用3D技术表现出来,将抽象内容可视化,让学生轻松理解列车制动的原理。微课《转向架的组成》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转向架进行全方位展示。微课《高速动车组的转向》同样运用逼真的3D动画,展示动车转向的细节。这种逼真的表现形式最受学习者和专家评委的喜爱。

(四)制作方式由教师单纯讲授“录课”型到注重课堂师生共同参与型发展

随着微课制作的不断发展,微课已经不再是由教师独立讲授的纯学习型的微课视频,而是逐渐向游戏型、互动教学型转变。微课的开发方式由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向“多人协作”模式发展。如微课作品《真人定格动画》,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微课的设计,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拍摄。微课《出画和入画的镜头语言》在短短的十分钟内拍摄了几十个镜头,都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完成。《知觉及其特征》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影视合成——抠像》微课则以一个典型案例作为讲解对象,由自己的学生进行表演,大大提升了他们的代入感和参与感。《SPEL英语正音法》微课则组建了包括外籍教师参加的创作团队。

三、微课发展改进策略

(一)微课制作应该与慕课建设结合起来

一方面,竞赛的方式确实有助于促进微课的发展,但目前这种比赛形式有其不足之处,很多老师是为了参赛而做微课,而平时却不怎么去用。一个微课视频基本在10分钟以内,知识点也就那么一个,所以教师只能穷尽其表现手法而达到最佳效果。举办方一般对选题没做什么限定,因此教师一般都会选取最能吸引人的知识点来做,而微课课程体系普遍没有建立起来,整个比赛的微课内容杂乱而没有联系,而且出现内容偏好现象。而作为一门课程,单靠这种一两个10分钟的小视频也谈不上达到一门课程的整体目标。这种单独分散的微课在初期学习阶段尚可借鉴,但真正用于课程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微課比赛的评分标准与真正的翻转课堂教学也没什么联系。目前微课的评价机制以比赛评价机制为导向,各类比赛都为评委建立了一套评价标准,但这种标准主要为比赛的评委作参考,并不适用于真正的翻转课堂教学。因此,笔者建议以后的微课比赛朝系列化、专题化的方向发展,以课程为导向进行,比如比赛规定制作内容与教材,创作者群体成员可以增加,可以借鉴前几年普遍应用的精品课程的开发模式,服务于学习者。胡铁生认为,很多高校教师也期盼尽快实现高校微课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精品微课程并示范推广,方便师生系统使用,微课的开发也要由“微课”转向“微课程”,只有把微课和慕课结合起来,才能支撑翻转课堂的实现,否则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碎片化,不利于学习者的系统学习。综上所述,微课的下一步发展应该跟慕课联系起来,使微课制作序列化、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才能产生真正的使用价值。

(二)将微课嵌入交互式、在线的多媒体课件

微课在国内的流行确实改变了一些教学现状,在这个以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化学习时代,每个微视频力求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比起那些冗长乏味的课堂录像要高效得多,但问题是,这终究是一个小视频,对于人类非常复杂的学习过程来说,其中牵涉的问题太多,恐怕难以承担改变教育的重任,所以学者王竹立指出,微课不大可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但可以为传统课堂所利用。学者郑小军也认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痼疾——“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贫乏、人才匮乏、力量分散、浅尝辄止、盲目追新”依然制约着微课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出现了步伐放缓、后劲不足、公众关注度下降等迹象。这与微课发展陷入种种误区、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科学理论的指导不无关系。笔者认为,微课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它其实也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种,只是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小视频被充分运用、发掘,找到了其中许许多多的规律,但部分研究者夸大了这种视频的功效。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依赖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的,是因人而异的纯主观的东西,它不可能通过教师单方面传授得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处于中心地位,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微视频单一的“授受”方式,即使有配套设计资源也是单向性的(目前真正交互式的微课探索还很少,即使有,也属于交互式课件的范畴了)。学习者是不可能完全理解以及掌握所授的知识点的,从本次大赛的一些教师的回答也可以得到印证。相比之下,交互式课件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局限,在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方面更容易显示它的有效性,微课嵌入日益发展的交互式课件中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纠正微课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

笔者通过分析目前微课的制作方法发现,微课在形式设计方面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但有用的内容不多,个别微课有点炫耀技术的味道。微课的初衷应该是试图通过对单个知识点的设计开发实现学科知识序列化、结构化和完整性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科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然而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微课的设计可以发现,制作者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和课件制作的技术上,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发展倾向,虽然随着教育技术领域人员的加入,微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目前的微课设计更倾向于帮助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了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导向和协助。在微课建设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精品课程的制作模式和教学设计理念,只是在形式上(讲授时间、知识点选择)将课程“微小化”。而且由于表现形式的问题,几乎没有关注学习者的差异,这种发展趋势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传统的语言传递式教学仍然为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绝大部分微课只是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至于教学问题是否被有效解决仍是疑问。不少作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未彰显教师的个人风范,教学特色相对平淡,缺乏新颖性、趣味性和创造性。

(四)评价手段更加多元化、互动化,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大赛对作品进行评分只有微课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分,并无其他人员的参与,评委也局限于学科专家,即使有学科专家,也往往与微课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不一样,教学设计方面的专家参与较少。这样,评分方式主观性较强。笔者认为,应该构建“学科专家—技术人员—学习者”这三个维度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评价要素可以多元化,不单单只从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创新与实用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方面的评价要素,比如微课的美学元素(诸如色彩、语音等)也是微课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但在大赛的评分标准中没有体现。

(五)创新互动方式,促进资源共享

从总体上来看,当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是对常规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其发展历程也符合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由建到用、先教师后学生”的循序渐进路线。微课经过近年的发展,教师、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企业都积极投入微课建设的大潮中,但效果却有待提高。张一川等认为,我国微课正处在征集评选阶段,尽管目前所征集的微课视频数量繁多,涉及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科课程,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的案例极少,仅有一些学校将其作为第二课堂。各类以教为主的微课占据主导地位,以学为主的微课极为少见。集中表现在把微课理解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课堂缩小版、课程浓缩版、课堂教学片段等,以致各种微课作品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直接导致微课形式陈旧单一,甚至背离“互联网+”的发展特征,以致造成浪费,效益不高。

大奖赛举办多年以来,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微课作品。出于一些原因,大奖赛没有建立专门的发布平台。这虽然可以保护知识产权,但对普及微课却不利。国外相关机构如可汗学院,他们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地图,知识地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以网络图的形式串起,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并由浅层次向深层次递进,同时明确指出知识点所需掌握的技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国内有些微课比赛有自己的传播平台,但在平台建设方面,微课平台更多的是一个“数字资源仓库”,缺乏交互、修正、动态管理等功能,这种“仓库式”的平台模式要想真正地运用到教学中,很多问题都要解决。在资源建设机制方面,需更多地考虑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区域协调开发机制、区域协同管理机制的确立,以促进微课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做到设计的微课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可以运用信息推送、大数据研究、交互式学习模式等创新技术。

微课从2011年在我国兴起到现在已有六七年了,其间国内举办各类微课比赛,有的已经停办,有的还在继续。比赛对微课的发展作用巨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小视频作为微课的主要载体,在形式上有一定的不足。另外,微课如何在慕课中运用,如何与翻转课堂教学实现很好的结合,仍然值得探索。要促进微课发展,研究者应该将微课与各种复杂的学习理论、课程融合起来进行研究,一门微课程的设计雏形出来之后,需要接受教师同行、学生的评判,并在交流中不断对微课程这个“产品”进行完善,并且与其他点状的微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并随着教学需求与环境变化不断发展与完善这个网络结构,这样的学习资源及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也只有用这种开放的视角发展微课这种媒体形式,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学习分析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基于广西中小学校视角”(课题编号:2018JGZ13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陆灵明,男,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學学院教师,教育技术系主任,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高荧娉,女,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学习者微课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