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素养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达成

2019-11-17马小慧

关键词: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

马小慧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学科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为此,笔者尝试了在复习课《建设法治国家》中通过学科知识体系向现实生活问题的转变,实现对素养目标的达成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7-128-1

【案例描述】

一、导入

由学生活动“新闻播报”导入,新闻《热播剧中出现真实手机号机主获赔3万精神损害抚慰金》内容就很吸引人,课前建议播报人能否就新闻内容结合所复习的法律知识考考全班同学,播报人欣然接受,共设置三问1、电视剧出品方新丽公司侵犯了机主什么权?2、此案属于什么类型的违法行为?3、“3万精神损害抚慰金”属于哪种法律责任?

生1:侵犯了隐私权;生2: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中的民事违法行为;生3:民事责任。

师:感谢播报人给大家带来的思考。的确,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没有法律素养课不行,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复习——“建设法治国家”。

二、授课

[情境一:不良习惯最终走上犯罪] 播放纪录片片段《不良习惯最终走上犯罪》后立即呈现相关的“材料题一”,全班学生浸入沉思之中。

师:看完纪录片和“材料题一”有什么想法?

生1:原来这个材料题不是老师随意杜撰的。生2:别人走的弯路我可不能走。生3:这些法律知识是我健康成长的必需

师:请运用法律知识回答。1.林某的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2.林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我们哪些启示?

生1:林某盗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生2:林某绑架一名小学生致其重伤是犯罪行为。生3:林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我们的启示是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两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师生提炼:我们要在道德方面: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注意防微杜渐。在法律方面:树立法治观念。学法,懂法,守法,坚守法律底线。

[情境二:社会热议“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该不该降低”] 介绍社会现状“犯罪年龄低龄化。多起不满14周岁的校园欺凌案件,挑战了民众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并引发了社会热议“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该不该降低”。并出示“材料题二”“……同学们围绕——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能否有效解决校园欺凌这一辩题,正反方双方展开了辩论。请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表明你的观点,并运用法律知识阐述理由。”

师:又一个现实中的真问题需要我们用所学知识来解决。

生1:赞同正方观点: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能有效解决校园欺凌,理由:①有利于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作用;②促进未成年人树立法治观念;③有利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校园欺凌的解决。生2:赞成反方观点: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不能有效解决校园欺凌。理由:①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不成熟,辨别是非、自我保护能力弱,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法律特殊保护;②缺乏有效的家庭和社会保护是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原因;③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单纯靠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师提升:今年两会就有代表联名提议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或可以下调至12岁。课堂的讨论和思考有助于同学们形成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参与网络讨论“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该不该降低”或者向人大代表反映,推动国家科学决策。

……

【教学反思】

本课的导入和授课的三个情境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情景。导入的《热播剧中出现真实手机号机主获赔3万精神损害抚慰金》是真实发生的新闻,材料一是来源自纪录片《不良习惯最终走上犯罪》,材料二、材料三也都是来源于真实社会话題“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该不该降低”和礼让斑马线问题。

法治意识表现公民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具有规则意识,秩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对“新闻播报”生生互动,三问三答和情境一不良习惯最终走上犯罪情景化任务处理,就是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法律的认可和尊崇,是培育法治素养的过程。

公共参与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推动社会决策的意愿和能力。对于情境二中“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能否有效解决校园欺凌”这一辩题处理,就是考察学生是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参与讨论社会热议话题中。此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又增强了公民责任感。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全面的、深刻的思考问题,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通过现象去把握本质和规律,从而得出客观理性的评价。通过引思辨、促思辨、巧思辨来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地认识问题,而不是只看到问题某一方面。思辨的过程就是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复习课教学中,学生在与真实情境的互动中,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了科学观点,发展了思维能力,实现了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学科知识体系向现实生活问题的转变,从而使学生逐步提升了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