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译诗歌的歌诗魅力研究

2019-11-16张蓓

青年时代 2019年26期
关键词:音美意美歌诗

摘 要:《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代表作品,节奏明快、结构齐整、韵律悠扬,以简洁明了的笔触拉近了诗与歌的距离。在众多译本中,本文选取了袁可嘉先生和笔者的汉译版本进行解读,从音、形、意三个审美维度充分发掘诗与歌的无限魅力。诗是歌的血脉、歌的风骨、歌的灵魂,而歌是对诗的称颂、诗的演绎、诗的乐章。歌与诗的融合可以说是珠联璧合,魅力无双。

关键词:当你老了;歌诗;音美;形美;意美

一、前言

《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献给意中人毛德·冈的爱情诗篇,用简明而真挚的语言悄悄撩拨着世世代代的心弦。关于这首诗及其译本的研究层见叠出,主要涉及象征主义、神秘主义、三美主义以及时间性、抒情性、视觉性等,而音乐诗歌即歌诗角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将歌诗和许渊冲教授的译诗“三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更鲜而有之。许教授认为,诗歌翻译应尽可能做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本文以歌诗角度为主线,以音、形、意三个审美维度为切入点,对《当你老了》原诗及其汉译版本乃至改编同名歌曲进行了简要剖析,也从悦人悦己的审美角度为叶诗研究进行了丰富拓展。

二、歌诗浅析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自古有之,歌诗亦是由来已久。先秦的《今文尚书·尧典》早已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观点。纵观整个中国诗歌史,从上古的《候人歌》到先秦的《诗经》《楚辞》,从汉乐府到六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弹词,词有词牌,曲有曲牌,韵律与节奏之中足见诗与歌的浓厚渊源。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西乐则是do、re、mi、fa、so、la、xi七个音阶。音阶的排列组合形成节奏旋律,由此产生音乐。而中国诗歌的源头及发展均与音乐有着直接联系,往往借助韵脚的规律重复来营造乐感,让诗中有歌,诗亦如歌。足见歌诗源远流长,彼此交融,难分你我。

从诗歌到歌诗,耳边总不由得播放一些曲子,音乐人功不可没。作曲家青主(原名廖尚果)先生,在大革命时期为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词谱曲,借爱情词寄托对革命和战友的深切怀念;1974年,罗大佑的第一首歌《歌》,是根据徐志摩翻译的英国女诗人罗赛蒂的诗谱曲的,他后来还为《乡愁四韵》(余光中诗)《错误》(郑愁予诗)等诗谱曲;蒋山编曲、演唱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外,还有《在水一方》《花非花》《水调歌头》《红豆词》《兰花草》及《再别康桥》等,在音乐人的努力下迎来了第二春,赢得了现代人的青睐。在这些音乐声中,清丽透彻的美流入诗的风骨,音律和谐,音符灵动,宛如天籁。歌诗词曲一体,诗词音韵中的浪漫想象从耳根流入发梢,缓缓流入情感深处,融汇馥郁的魅力,凝聚岁月的感动。此外,“中国好歌曲”“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也帮助一些新诗被谱曲,正如木心的《从前慢》、叶芝的《当你老了》等,透着古色古香古韵,适合沏壶茶,慢慢品。当音乐人把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融入音乐,就是在借用诗的语言歌咏生命的真实。想象成诗,对世界的挖掘成诗,对人性的探秘成诗,诗是思想的光芒,是心灵之于物外的投射。诗是歌的血脉、歌的风骨、歌的灵魂,而歌是对诗的称颂、诗的演绎、诗的乐章。

诗有诗律,曲有曲牌。诗歌风行的四言或七言,平仄对仗,形式齐整;词曲按固定的词牌,《念奴娇》不同于《虞美人》,《雨霖铃》就是《雨霖铃》。相对而言,词较有代表性,此处以词牌为例。每个词牌规定着不同韵脚、词长词短,先长后短还是三长一短,都已自成风格。一个词牌就是一首曲谱,听曲谱亦知词牌,足见诗词自古便是一家。此外,不同词曲之内,更是别有一番味道。正如盛唐辽阔壮美、瑰丽浓艳,晚唐却小巧雅致、忧怆凄婉一般。读诗词就像在听歌,由古曲到流行,用耳朵投票,众里挑一,曲风独到。诗美不美,耳朵最知道。

三、《当你老了》诗作及译本分析

(一)叶芝的诗作特征

192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巴特勒·叶芝,以其意蕴丰富、充满智慧的诗篇影响了整个现代主义诗坛。他的作品横跨浪漫主义、神秘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以及现实主义,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依然保持着独到的写作风格。叶芝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也是作家对世界的微妙情感和独特感悟,这一点在他诗作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你老了》以三个小节和几个简单意向,让人回味不尽如余音绕梁,足见一斑。伊甸教授曾评价,“叶芝在面对世界的荒诞和人类精神危机的同时,并不绝望和消极,依然为人类情感中高尚的向往和追求而鼓舞,依然用出自灵魂的抒情来维护内心高贵的热爱和尊严。”叶芝是一位歌者,不仅为灵魂欢呼雀跃,也为人类情感而舞蹈,他的每首诗都在歌唱人类内心的挚情。有人说,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生活,叶芝都有唯美情结。的确,自从29岁那一眼凝望,毛德·冈的一颦一笑便深深镌刻他的脑海,如缪斯转世,良久羁绊,从此这世间上便再也找寻不到第二人。尽管后来多次求婚被拒,他依旧一生执着,不改初心。感谢诗人的唯美情结,让人们在颠簸的人生道路上有了高尚而朴实的期许,也感谢毛德·冈的坚持,成全了这样一位诗人才子的绝世风华。叶芝的诗渗透着人生哲学,闪耀着人文关怀,由表及里,由瞬间到不朽,不断探索生命的本质。浪漫、精微、不拘一格却雄浑有力,乐天知命却意蕴深远。非但如此,得益于家族的绘画传统,叶芝诗作每每如画,用他的詩作谱曲成歌,歌、诗、画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如神来之笔,妙趣天成。

(二)诗歌译本选取

译文一:当你老了(袁可嘉译)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译文二:当你老了(笔者译)

当你老了,发如雪,睡意沉,

在炉火旁打盹儿,不妨一读此文,

细细品来,梦忆那含情脉脉的眼,

明眸璀璨,过往千千重;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爱你的美貌,亦假亦真,

唯有一人,爱你那朝圣的灵魂,

爱你脸上洗尽铅华的吻痕;

红光闪耀,你弯下腰,

喃喃细语,淡淡哀伤,

如何爱已逝,跻身群山颠?

群星闪耀间,那人那脸依然。

本文选取了袁可嘉先生的译本,即译文一,并附上笔者的“歌诗”译本,即译文二,以供品鉴。袁可嘉先生是翻译大家、知名的译界精英,曾将徐志摩等人的新诗用英文翻译到国外;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与穆旦等9位诗人合出《九叶集》,被评论界称为“九叶诗派”,影响较大。本文之所以选取袁先生的译本,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个人欣赏,袁译平实朴素、拿捏有度;二是大众之选,青睐有加,有目共睹,从赵照、莫文蔚及李健等的同名歌曲广泛传唱即可知晓。

(三)三美角度分析歌诗译本

1.诗与歌之音美

《当你老了》一诗韵式为abba ccdc effe,即为首尾韵或者抱韵,句尾循环押韵,有螺旋感,符合叶芝一贯的诗歌风格。单音节词和叠句的大量使用也使得全诗感情回旋往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译文一第一小节交错使用“e”韵和“en”韵;第二小节最齐整,用了汉语诗歌最常用韵式ccdc,并且重复第一小节的“en”韵;第三小节另开一韵,跳出束缚,用了“ang”韵,虽然跳脱了循环往复,却保持了诗意的准确,能在最大限度内保留音之美,也属难得。后来,赵照在袁译基础上适当修改、谱写出同名歌曲《当你老了》,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完全重合的诗词从“当你老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到“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其他不完全重合的地方也是略作改动,不言自明。译文二用“en”韵和“an”韵交错到底,一气呵成,基本符合叶芝的“回旋往复”体,并且在音美的基础上融入了七首流行歌曲,随心所到之处,歌诗早已悄无声息地合二为一,读起来也甚是享受。正是诗人、译者和歌者一起努力,诗与歌才实现了强强联手,轻而易举便征服大众的耳朵。诗是歌的钟磬音,歌是诗的回环曲,鼓乐和鸣,声声演绎,平平仄仄之中尽是美妙。

2.诗与歌之形美

“好诗一定有美的意境,但美的意境没有美的语言形式表现,也算不上好诗。”《当你老了》采用抑扬格五音步的形式,节奏明快,结构齐整,韵律悠扬。全诗选用多个单音节词,配合11个小词“and”,在细微之中含蓄传达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道德经》有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至简乃是至诚,是门大学问。能把至情至理凝练为三言两语,都是语言大师,叶芝正是这样一位英语大师。正是这种至简,经过译者悉心传达,为歌与诗拉近了距离。赵照先生从而也可以少花力气,小修小改即可拿来歌词,不失韵味又至真至诚。极简的诗词为音乐留存了实力,积蓄了魅力,让人随着律动的诗词,一起意犹未尽,不知不觉间竟被深深打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浓烈的爱在诗中裹挟着,显得含蓄而朦胧,魅力非常。动与静、憧憬与现实之间相互跳跃、和谐统一,理性与感性相互渗透,过去与现在互相交织,个体之爱在时空中升华为永恒,实现了自我对命运的超越,对人生的超越。

3.诗与歌之意美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春晚上,莫文蔚一曲《当你老了》解锁了时间。无论是莫文蔚对生活的解读还是袁可嘉对风格的坚守,无论是叶芝对爱情的执着还是赵照对亲情的依恋,都敲醒了听众的耳朵,悄悄拨动起听者脑海里沉睡的那份情,岁月如梭,至情永恒。当然,也一定要听听音乐诗人李健的演绎,体会歌诗一体的灵动、岁月凝练的智慧。早在1889年,24岁的诗人叶芝初遇16岁的毛德·冈,一眼万年,年少痴狂,遗憾多次追求未果。29岁,已挫败数次的叶芝为心上人创作了这篇《当你老了》,满腔热情化为细腻柔情,少了几分青涩,多了几分坦然。全诗语言质朴、韵律和谐、意境委婉,于最平凡的诗行间流露出款款深情,道出一生为伴的默默堅守。或许对真善美的追求本身便可以缔造不朽,让叶诗超越平凡,获得永恒。

整首诗以想象的画面开始、以想象的画面结束,只字未提“I”或者“me”,取而代之的“one man”,为读者留下广阔的遐想空间。有那么一个人,是我还是你?红尘中一抹朱砂,拂袖而去,灯火阑珊处,那人可愿与你炉前酣眠思绪?诗人巧妙使用第二人称“you”,悄无声息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唤起共鸣。追逐伊人的,是我,是你。我们都是俗世的仓央嘉措,此生唯愿为一人披上袈裟,心已成佛。眉间残留着浅浅笑意,款款深情尽化作红红炉火,饮食起居之间满是烟火气却也满心欢喜。我们跟随叶芝与赵照的脚步,为心中的诗与歌举行婚礼,唯愿歌诗携手,白首不相离。

译者对诗意的传达功不可没。两种译文都在意的层面描绘出了心中之美,晶莹剔透,跃然纸上。袁可嘉先生译诗,把叶诗精髓拿捏的恰到好处,“忠实地把原文的精神、风格、内容传达过来”,可以说为歌诗做了月下老人。在赵照先生的同名歌曲里,袁先生的译文一大量保留,歌诗和鸣之处显而易见。诗与歌齐奏,有丝竹管弦之盛,更有行云流水之妙。相比之下,笔者的译本显得拙劣稚嫩。译文二灵感来源于七首歌:第一节的《当你老了》和《发如雪》比较明了,直接引用赵照和周杰伦的同名歌曲,“明眸璀璨”来自于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片尾曲《卷睫盼》;第二节首句出自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末句中“洗尽铅华”来自费玉清翻唱的《昨夜小楼又东风》;第三节的“喃喃细语”来自沙宝亮的《柔软时光》,末句灵感源自张碧晨的《白芍花开》。诗词意境之美随旋律飞扬,灵魂所到之处,自是一湾锦秀。在音乐中领略诗情,在节奏间体味诗意,听听写写更是享受。诗词,是种态度,贵在直抒胸臆,自在坦荡。翩翩如歌诗,缱绻入凡尘。遐迩不相识,却是最心知。

四、结语

《当你老了》是诗与歌结合的典范,经过作者、译者与歌者的努力,让歌诗艺术以前所未有的美俘获大众的耳朵,为大家所喜爱。本文结合两种汉译版本,从音美、形美、意美三个审美维度对其歌诗魅力就行解读。诗的语言为歌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实质的灵魂,而歌也为诗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生命。歌曲元素与诗词艺术合二为一,从音、形到意,为听者送去美的体验,从韵脚到旋律,从朗读到传唱。诗与歌的融合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有其一者便足以陶冶耳朵、沉醉心灵,二者合一更是魅力四射、天下无双。

参考文献:

[1] Ellmann Richard. The Identity of Yeat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2]姜嘉锵.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罗振亚,侯平.诗与歌的合流 论现代歌词与新诗的关联[J].文学与文化,2015(4).

[4]马丽娟.叶芝的《当你老了》审美赏读[J].文学教育,2011(7).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6]邢福义.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王学磊.叶芝诗歌的美学赏析[J].中华少年,2015(8).

[8]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9]叶芝.幻像[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10]叶芝.叶芝诗选[M].袁可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1]张蓓.英汉时文翻译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2]张英雪.《当你老了》三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J].高校社科动态,2012(6).

[1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音美意美歌诗
张桂光录商承祚句
歌诗达塞琳娜号与钻石公主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对比及启示
变革抑或回归:重思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倾向*——从鲍勃·迪伦凭“歌诗艺术”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谈起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