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塑”与“自塑”:论中国形象的构建

2019-11-15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00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

电影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功夫好莱坞建构

赵 泓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

何谓国家形象?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艾瓦特·博尔丁最早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1]论及国家形象的重要性,汉斯·摩根索曾说道:“正是我们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非我们本来的样子,决定了作为(国际)社会成员的我们到底是‘谁’——哪怕这镜中之像是歪曲的反映。”[2]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国实力的体现,能为国家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国家形象的建构可分为“他塑”与“自塑”,目前国际上的中国形象以“他塑”为主。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为“他塑”代表,对该时间段美国影像中的中国形象进行全面考察。通过文本与文本及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互文性解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进行系统梳理及理论论述,揭示美国建构的“中国形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政治意蕴,由此思考我们应该掌握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权,从对“他塑”的关注转向“自塑”,探讨如何跨越文化传播中的障碍,打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他塑”表象: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大卫·格里菲斯拍摄的《残泪花》,此后的80多年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逐渐好转,但并不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正面的中国形象明显增多,并具有新的特征。

(一)“黄祸”套话的延续

套话(stereotype)本意是印刷中使用的铅板,引申到形象学领域指一成不变的模板。“黄祸”的套话描述源于13世纪成吉思汗大军对西方的征服。数世纪以来,数量庞大、冷血、残暴的中国人形象一直印刻在西方人的记忆深处。傅满洲这类人物可以说是好莱坞早期影片中“黄祸”形象的代表。他们智商超群、外形怪异或丑陋、残暴冷血,妄图控制全世界。进入新世纪,这类套话也有所延续。《木乃伊3:龙帝之墓》中李连杰扮演的龙帝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暴虐无常,压迫人民修筑万里长城。复活后喊出了“攻占城池,大开杀戒”的口号,伴随着浩浩荡荡的兵马俑,显示了西方人记忆中对于蒙古铁骑的恐惧。《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中周润发饰演的华人海盗船长啸风,光头、怪异的眉毛、刀疤脸给人留下深的印象。

(二)诗意的东方古国

乌托邦是人类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想象,是人们所追求和渴望的理想生活。对于中国乌托邦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马可波罗,他笔下富庶、优美的东方古国成了西方人几个世纪的精神家园。如他描写成都“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他感叹道:“(世界)……无有能想象其甚者。”好莱坞的电影中也不乏这样的刻画。《碟中谍3》里的西塘,小桥流水,挂着红灯笼的人家,河面的乌篷船,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功夫之王》里青翠的竹林、广袤的大漠、清澈的溪水、美艳的桃花;《功夫熊猫》里的青城山,云雾缭绕,层峦叠翠,宛若仙境。这里的中国不再是那个充斥着鸦片、裹脚女人的落后中国,而是一幅写意长卷、一个钟灵毓秀的世外桃源。

(三)会“功夫”的中国人

功夫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一直是美国人感兴趣并所热衷表现的。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领衔主演的一系列功夫片风靡一时。从《精武门》《猛龙过江》到《龙争虎斗》,李小龙塑造的功夫高手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都会功夫的银幕基础。《功夫之王》里,默僧和吕岩指导美国少年杰森习武,“从无形中悟出真谛”“真正的功夫在你心里”。不过中国的高人只是引导者,真正的核心仍然是美国人。同时,虽然功夫高强,但这些中国人都没有正常的情感和复杂的人物性格,只能算是一个展现功夫奇观的“他者”。如《龙之吻》里李连杰饰演的特工大部分时间都在与人搏斗,对证人杰西卡的示好视而不见,甚至避之不及。

(四)可信赖的“朋友”

新世纪之前,中国形象基本分为两类,或东方猎奇,或敌对国家。“朋友”形象的出现算是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形象的最大改变。《珍珠港》里的一位美国军官对准备起飞的飞行员说:飞到中国就安全了。这一个看似无意的桥段显示了导演对中国的态度。《2012》里,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救世主。电影开场不久,解放军的车辆在运送西藏受灾居民。主角一家的飞机在西藏迫降被解放军发现,中国的官员上前说道:欢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用来搭载全人类的诺亚方舟在西藏“卓明谷”由中国组织人力完成,美国的官员说:这个事情交给中国人是没问题的。《火星救援》里,美国为了营救马特·达蒙,来到中国寻求帮助,中国提供了帮助。《地心引力》中,中国的空间站“天宫一号”成为拯救桑德拉·布洛克的“伊甸园”。

二、“他塑”之因: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建构机制

形象学认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并不是对异国现实的复制,它是一个国家对异国的总体想象,受想象者自身的发展、利益以及其与被想象者的关系等影响。新世纪以来,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与以往有了很多不同,既有对旧有形象的传承,也有新的发展,一个重要特征是正面形象的数量明显多于负面形象,这种嬗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深刻的原因。

(一)永远的他者

“‘他者’指特定文化为确立以自身为中心的价值与权利秩序,为表现文化主题自身的观念、想象、价值、信仰与情感,而塑造的一个与自身对立的文化影像。”[3]因此,好莱坞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表面上是描述中国,其实是在言说自我。最典型的表现是用中国的瓶装美国的酒,如《功夫熊猫》将熊猫和功夫两个典型的中国符号结合起来,讲述的是小人物成长为大英雄的故事,体现的是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木兰》虽然借用了中国的北朝民歌,但讲述的是女性成长的故事,体现的是美国现代女性观念。这样的中国形象,不一定和中国现实完全相符,它传播的是美国的价值观,目的在于协助确立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观念秩序。

(二)好莱坞的华裔电影人日益增多

在新世纪之前,最知名的华裔电影人是李小龙,好莱坞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如此影响力的华裔电影人仅此一位。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华裔电影人加入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他们的加入使得好莱坞电影不再仅仅是西方对中国的描述,更是跨文化语境中华人的自我表达。比如华裔作家谭恩美同名小说改编的《喜福会》描写了几代旅美华人女性的人生,讲述了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同时,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兴趣也在逐渐增加,华狮北美总经理罗伯特·伦德伯格就曾坦言,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演员和导演,应该被好莱坞电影所起用和重视。如《黑客帝国》的武术指导是袁和平,因此尼奥在片中的招式深得中国功夫的神韵,已经成为好莱坞银幕上的经典。合拍片也越来越多,如中美合拍的《长城》,《功夫熊猫》第二、三部等。

(三)中国影响力的增强

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中国综合实力的迅速发展,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逐渐被好莱坞重视。中国目前所拥有的电影银幕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并且早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票房市场。据国内媒体报道,2018年一季度,我国电影市场票房总收入已达200多亿元,超过北美同期的2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3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大多数好莱坞影片总收入的近七成来自北美以外的电影市场,如果影片得以在中国上映,那么亚洲市场的票房贡献率可能高达40%。”[4]因此,审时度势的好莱坞不得不开始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部分影片甚至有“讨好”之嫌。

三、“自塑”之路:跨文化语境下国家形象建构思考

哈罗德·伊萨克斯在其所著的《美国的中国形象》中指出,“我们对中国人的感情在同情和厌弃、在父母般的仁慈和父母般的恼怒、在喜爱和敌意、在热爱和近乎憎恶的敌视中游离”。[5]英国汉学家雷蒙·道森也感叹过,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如同“变色龙”。乔舒亚·雷默指出,中国的自我认识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识是截然分裂的。长久以来,我们接受了西方塑造的中国形象,并以此来审视自己,陷入了“自我东方化”的桎梏,这其实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新世纪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逐渐开始自塑形象,掌握国家形象构建的话语权,但是如何自塑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增强自塑意识

自塑,顾名思义是由本国的媒介来建构本国形象,包括本国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国民等若干维度。自塑的一个意义在于本国掌握了国家形象构建的话语权,能更好地塑造本国形象。另一个意义在于,短期内的“‘自塑’还是‘他塑’,决定着‘西强我弱’能否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遏制,更决定着能否为我国改革开放凝心聚力,维护稳定发展的大局”。[6]盖因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会因为其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而迅速得到改善。此外,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却没有塑造出一个独具魅力的形象。目前国际上的中国形象仍以“他塑”为主,因此,我们要增强自塑意识,掌握主动权。

(二)明确形象定位

好莱坞的电影《降临》(2015),将中国设定成了一个以军权为主导的霸权国家,连美国也要忌惮三分,显示了美国对于当前中国发展的一种隐含不安。因此,在自塑形象的过程中,既要展示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礼仪之邦,也要展示一个有利于世界和平、繁荣富强的现代中国。比如2018年央视推出的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片中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就,如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等,还呈现了熊猫、川剧变脸等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让人看到一个欣欣向荣又不失传统魅力的现代中国。

(三)加大传播力度

韩国影视剧的大量输出,使得韩流风靡一时,塑造了韩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因此我们要加大传播力度,加强影视文化产品的输出。2001年,国家启动了文化“走出去工程”,持续将中国的影视剧、动画、纪录片等作品一起译制并推向世界。2017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发起成立了“影视文化进出口企业协作体”。不可忽视的是,在输出影视前,要详细了解接受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期待视野,以确保我们的影视文化产品能更好地被国外观众所接受和欣赏,达到宣传我国形象的目的。

(四)重视新媒体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强调媒介本身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逐渐改变,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代青年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只有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才能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以纪录片《辉煌中国》为例,央视财经在节目播出前四个多月就开展了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在视频网站bilibili(简称B站)邀请网民参与节目互动;微博上发起“辉煌中国”讨论话题,吸引了近20万人参与,近6亿次阅读量;“厉害了,我的国”更一度成为微博热搜,造成的影响力非传统媒体可比拟。

猜你喜欢

功夫好莱坞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建构游戏玩不够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