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积极关系,矫正冲动行为

2019-11-14陈洁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9期

陈洁安

〔摘要〕小学五年级学生小B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生肢体冲突,一直得不到矫正。经过原因分析,发现其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都充满负能量,导致其冲动行为得不到矫正。通过应用教练技术中的“同步带领法”和“感知位置法”,从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入手,到构建积极的同学关系、家庭关系,使他的冲动行为得到了矫正。

〔关键词〕积极关系;行为矫正;冲动行为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9-0037-04

一、个案概况

“老师,小B往英语老师的手臂狠狠地打了几拳……”“老师,小B刚才举起椅子要砸我……”“老师,小B在课室里发脾气,骂人……”“陈老师,你班小B上自习课被同学举报说话,教育他几句就赌气摔东西,说我们针对他……”自从接手这个班,关于小B动不动就打人、骂人的“投诉”总是不断。据其他老师反映,早在低年级,他就已经如此:打老师也不是第一回了,打同学更是经常。

针对小B的冲动行为,不少老师认为他有心理问题,甚至人格障碍,要采取强硬措施:一是由学校领导出面批评教育,达到震慑作用;二是应该建议家长带他去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这些老师的建议让我陷入沉思:如果小B有心理问题或者人格障碍,那是什么原因诱发的,这得和家长说清楚。如果没有站得住脚的分析,家长不仅不接受,还会产生抵触情绪,给矫正工作徒增障碍。

所以当务之急是深入了解、分析小B冲动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再采取下一步的行动。

二、问题分析

(一)负能量的家庭关系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的家庭。小B的父亲常年忙于工作,经常出差,父子间关系疏远。而他们主要的沟通方式竟然是“打骂”——只要爸爸在,小B在家调皮捣蛋就被打。小B的妈妈与小B少有共同的話题,只能满足孩子即时性的物质需求,而且总是说自己不会教孩子。在小B的家庭关系中,爸爸给小B“示范了暴力”,所以他应对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打人、骂人;妈妈缺乏劝导父亲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且总是给予即时性的物质满足,让孩子缺乏“延迟满足”训练,遇到不顺心(愿望不能马上实现)就激动;再者,由于家庭中长期缺乏合适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也使小B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懂得理解别人,不懂得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可以说,身处负能量的家庭是小B出现冲动行为的首因。

(二)负能量的师生关系

原生家庭确实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是,缺乏情感滋养的原生家庭并不是小B冲动行为难以矫正的唯一原因。小B的问题低年级就已经显露,如果小B能在学校遇到“重要他人”,得到合适的辅导,他的冲动行为是可以在低年级就得到矫正的。我想,以前的老师也曾经尝试过走进小B的内心,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法,在没有建立积极关系的情况下,讲道理并不奏效——难以抗衡小B持续的家庭问题。于是,训斥、投诉,甚至威胁成为最后的手段。这些来自老师的否定,导致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也使小B更孤独、偏执,更容易暴躁和冲动。

(三)负能量的同学关系

小B在同学关系上也同样惨淡。经过观察,我发现班里只有班长愿意接纳小B,其他同学都与他保持距离。班长靠一人之力难以给小B建立积极的同学关系。其他同学,在没事的时候疏远小B,说小B的不是;有事的时候,要么袖手旁观,要么报告老师,把所有矛头指向小B。这样一来,小B对待绝大部分同学都如刺猬、野马一般,小小矛盾就爆发情绪和做出冲动行为。同学关系充满负能量,使小B时刻开启着“防御系统”,也是他冲动行为难以矫正的原因之一。

三、辅导过程与策略

小B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都充满负能量。如何转负为正?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所有关系人的内在需求。这时,我想到了“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冰山”主要包括七个层次,从上到下依次是:行为及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见图1。“行为及应对方式”浮于表面,只是“冰山一角”,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内在需求,必须挖掘“冰山”下面的其他层次。借鉴“冰山理论”,我绘制一份包含所有关系人的“冰山对比表”,见表1。

对小B的矫正工作,靠“指责”只会进一步激发矛盾。只有从“冰山”根部的“期待”和“渴望”入手,从大家都“期待、渴望被认同,被理解和被爱”入手,使所有关系人达成共识,互相接纳,构建积极关系,让小B被积极的“能量圈”包围,才能影响小B实现行为的矫正。

(一)教练式对话,化训斥为启发

在家庭、师生和同学这三重关系中,我知道最能有效影响小B的是“师生关系”。我与他建立积极关系,不仅有助于转化工作,还能牵引另外两重关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我知道要改善师生关系,不能只凭一腔热情,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嘴巴上说“爱”,因此,我采用了教练技术中的“同步带领法”和“感知位置法”来一边教育一边构建。

所谓“同步带领法”,是首先“同步”对方的感受、期待、观点、正面动机等,与对方达成一致,建立亲和关系,消除抗拒,让对方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然后“带领”,通过运用当事人自己的感知模式引导他,从提出一些当事人认同或让其无法否认的问题入手,逐步提出一些超出其原有思维框架的“新问题”,目的是使对方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问题,使对方真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感知位置法认为,对待一个事物的理解至少有四个角度:自己、对方、旁观者、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一件事情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每一次切入都是一次破框,都会给人带来崭新的体验,帮助人们看到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最终更好地为第一角度的自己负责任。

综合应用以上两种方法,我对小B做了教练式对话的辅导。

在小B因不满留下补作业而冲动打了老师后,我用聊天的口吻,先是接纳了小B想尽快放学的期待,然后带着他从他自己、被打老师、我、同学们还有整个班级等五个位置看待事件,启发他站在不同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理解不同人的感受。辅导的结果是小B缓解了激动的情绪,真诚地向被打老师赔礼道歉。

在小B与同学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寻找小B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渴望被同学接纳、被认同、被善意地对待;在认同他的期待后,通过提问,带着他也站在同学、我和整个班级的位置上再看冲突事件;最后用“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会如何处理”“能有更多可行的方案吗”等问题启发他修正行为。经过一年的辅导,小B从一开始情绪抵触、拒绝配合,到逐渐懂得倾听和深思,再到提供的处理方案越来越多,并最终改变了行为——从动手到动口,到一笑泯恩仇。辅导的过程中,我与他之间逐渐建立了融洽的关系——我跟他开玩笑,他不会发脾气,他见到我总是敬礼问好,并且主动帮我做事。

在上述两种方法的指导下,我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实现了“一边教育一边建立积极关系”的目标,也扫清了调整同学关系、家庭关系的许多障碍。

(二)优化朋友圈,化防御为接纳

在师生关系得到优化的基础上,我着手优化小B的朋友圈。事实上,同学们也看到了小B的进步,对他的敌视已有所缓解。

我先做小B的工作。结合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我鼓励小B积极参与,尤其是多为班级和同学服务,好好地塑造正面形象。小B也明白我的用心,校运会上,小B忙前忙后给同学端水,为同学呐喊助威;艺术节上,小B给同学拿衣服;六一儿童节上,小B为游园活动做各项准备……每次完成任务,我都不忘表扬他的尽心尽力。小B在与同学的积极接触中,逐渐消除了隔阂,相互之间有了聊天的机会,欢笑的瞬间。小B的朋友圈在不知不觉间扩大了。

小B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得到了改善,我就对同学们做工作。首先,我继续用“感知位置法”让同学们也学会理解小B,理解小B和所有人一样都希望得到接纳和认同;明白小B的行为有问题,但不能简单上升到人格有问题;作为他的同学,应该善意地提醒和帮助。接着,我根据小B的特点给他重新安排了学习小组,让几位阳光积极的男孩子做他伙伴。最后,结合学科课程和班级活动,要求全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项任务,过程中必须全体参与各有分工。通过一项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小B与伙伴们收获了自信和快乐。同学间也从原来的互相诋毁,到互相关怀,小B逐渐对班级有了归属感。

(三)唤醒父母情,化粗暴为平和

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得到优化的积极作用下,小B的家长也逐渐向学校靠拢,更主动地与我联系。这个时候,我知道,以影响学生来影响家长的时机终于成熟了。在“同步带领法”的指导下,我给小B妈妈做了一段时间的辅导。

首先,每次交流,我都积极地向小B妈妈反馈小B的进步情况,尽量报喜不报忧。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有了很大的转变,因为老师和同学都在帮助他。

其次,我在肯定小B的同时,也肯定家长对学校的支持,肯定家长想教育好孩子的期待,接纳家长暂时不恰当的育儿方式。

最后,我引导小B的妈妈拓宽思路,使她反思过往的育儿方式,从中发现问题。当小B妈妈认清问题后,我明确表示对他们家庭教育的支持,并给予改进的选择,决定权交给家长。

最终,小B妈妈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家做好儿子与丈夫的桥梁,尽力改善父子關系,提醒丈夫用平和的态度和方式教育儿子,给儿子做好榜样。

四、辅导效果与拓展

经过两年努力,小B的变化有目共睹,毕业时的他已经不是“小刺猬”“小野马”了。在小B的矫正过程中,我一直聚焦解决问题的关键——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通过影响学生再影响家庭,实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的转负为正,使一个冲动的孩子拥有了一个被积极关系包围的能量圈,最终实现转化的目标。

同时,小B的矫正过程也给予了我两点启发。

第一,面对冲动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归因和处理,而应该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为他们构建积极关系,使他被积极关系的能量圈包围,并在引导和启发下实现行为矫正。

第二,遇到更多问题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参照上述的方法,使矫正不良行为成为可能。

注:本文是广东省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基于教练技术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研究”(Z2017A002)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梁慧勤. 走进生命的教育——教练型班主任专业修炼[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美]罗纳德·查理森. 超越原生家庭[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3]海浪. 探索“冰山”的秘密——介绍萨提亚理论[J]. 心理与健康,2008(11):22-24.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夏良小学,广州,510445)

编辑/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