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进行小学到初中数学衔接教学

2019-11-12吕刚

报刊精萃 2019年3期
关键词:题目解题数学

吕刚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永乐中学,四川南充 637000

一、迅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初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需要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新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渴望被认识,被肯定,被接纳,我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不管是不是班主任老师,我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抽他们答问时都是叫名字。学生因为被我叫出名字而惊讶,兴奋,得意。在这种氛围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被拉近了,师生感情变融洽了。没被抽中的同学有失落,也有期盼,期待着下一次被抽中,我会以这种方式认识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找他们单独谈心,以便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等。针对个体差异,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平等对待学生,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知识的衔接

教师应专研小学及初中数学教材,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规计算,题型少而简单;而初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小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并且小学因为知识较浅显,课时又比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课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就使部分初一新生开始不适应初中学习,同时开始影响学习成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知识衔接。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小学与初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方程概念、基本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2、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初中数学较小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3、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

三、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实行因材施。

学生入学后,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检测,结合平时课堂表现,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从初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分层次、小梯度、多训练、”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掌握,查漏补缺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以教学任务重、课时少为理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讲解上,教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消化的过程。而我却认为“讲得好”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因而教学反馈,查漏补缺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在数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在反馈活动中,教师在布置练习题目时,依据水平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题目。第一层次的学生重点做难题;第二层次的学生重点则是中等题目,外加小部分难题;第三层次的学生重点放在基本的题目上,外加一小部分中等题目。在批改作业时我做好了以下三点:1 及时批改,获取反馈信息。2、当面批改及时辅导,抓住难点、重点讲评。3、在学生交流中多讲鼓励性的话,诸如“你真棒”、“有进步”、“有创新”等。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得到进步,提升了每一个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初一打下的良好基础做铺垫,才能在初二的提高和初三的冲刺中得到飞跃性的进步。因此,搞好从小学到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这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值得思索的问题。

猜你喜欢

题目解题数学
用“同样多”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巧用比妙解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解题勿忘我
追根求源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