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参与式历史课堂的营造
——记一次教研活动的体会

2019-11-12郑方圆

报刊精萃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课教研历史

郑方圆

金华市第六中学,浙江金华 32100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每次的教研活动都是收获多多,都能令人感觉醍醐灌顶。尽管已经工作九年,但是本周的教研活动仍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冲击。本次活动由教研室精心组织,通过展示了两节别开生面的新课,揭示了历史课堂上教师“教”和学生“学”关系的主题。第一位老师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这一课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虚拟的“19 世纪70年代前后华侨在中国投资”的历史情景,并用这一情景作为主线加上不断设问穿起整堂课的知识目标。这一教学设计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教”学生知识到“指导”学生探究知识,而这充分体现了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偏重于“教”的过程和方法,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则依靠考试来完成。现行的课程目标则要求教师在关注“教”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另一位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中更加突显了其指导学生处理教材并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的深厚功底。她首先将教材作为史料,指导学生阅读并整理归纳教材,从而使学生理解“重农抑商”的概念。然后逐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统治者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以后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统治者为什么要继续执行抑商政策?”、“明清时期继续执行重农抑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设问进一步提升教学深度,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概念,而且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现象。在这一堂课上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激发,从同学们的脸上可以看到他们在课堂上都享受到了探究历史的乐趣。而对于我这个观摩教学的人来讲,则更是感觉到了幸福,因为我目睹了孩子们“思维之花的绽放”。

许久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一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兴趣,而对历史课却提不起兴趣,认为历史课枯燥、无趣。换句话可以说历史课不仅未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反而扼杀了它。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曾做过一些努力,如在教材之余尽量挖掘一些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细节告知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效果其实并不尽如人意,细节描述完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没有了,注意力也就分散了。今天从两位老师的教学中我感悟到原来改变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绽放出来,更能打造一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早就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经过这次教研活动后,我才深切感觉到这种转变的紧迫性。

当然,将老师“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学”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非易事。不仅要求老师熟悉教材,并能对教材进行重新构建,而且要求教师针对教材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义乌中学特级教师吴家澍曾说“一节课上得好,就是问题问得好”。问题设计很重要,问题设计的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教材,问题设计得不好,过难或过简单,都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摸索。

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题中,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主”,有外形与内在之分,所谓“外形”,即我们能看到的部分,如孔老师的课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联合完成某些问题、课堂上学习成果的展示、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表现出了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所谓“内在”,即思考了、辨析了、心理感受了、触及情感了,便是柯老师的课堂上注重“主体”意识和“主体”思想、情感的呈现,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度。

历史课堂总是要用材料说话,要点拨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材料,提取历史信息,从而掌握历史知识。而材料的解读,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问题上的精心设计,站在有利于“学生的学”的角度,具有梯度性的引导,循循善诱,落实知识点。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历史课教研历史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中学历史课外考察活动实践策略研究
新历史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历史课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