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巢老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研究
——以皖北农村为例

2019-11-07黄正杰王文燕

关键词:空巢儿童学校

黄正杰,王文燕

(阜阳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皖北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出现了大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一现象使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被广泛关注。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本文所研究的留守儿童主要指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主要指子女远在外地,单居或者夫妻共同居住的老人。近年来,有关隔代抚养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导致的青少年离家出走、违法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对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教育等方面产生强烈冲击,这一社会现象足以引起我们深刻反思和探讨。文章运用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相关理论对空巢老人在留守儿童抚养方面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此研究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为相关理论研究部门和机构提供实践参考与数据支撑。

研究团队从皖北农村及其城乡结合部,分别选取了以留守儿童为主的3所初中和5所小学,每个学校随机抽取2-3个班级开展调查研究。调研共发放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问卷1100份,实际回收1046份,回收率约为95.1%;有效问卷有972份,有效利用率约为92.8%。其中,留守儿童由空巢老人抚养的样本中,男生341人,女生367人,共708人,约占总样本数的72.9%。作为对比,调研中非隔代抚养的儿童共计264人,其中男生123人,女生141人。

由于受到样本的年龄、感知能力、文化水平及沟通障碍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对抚养留守儿童的空巢老人进行调研过程中,更多地采取了问答形式采集样本信息,经筛选后采集400个空巢老人样本,获取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7.7%。

一、空巢老人对留守儿童抚养现状及问题表现

(一)空巢老人现状

调查发现,担负留守儿童抚养任务的空巢老人普遍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济状况一般。调查样本中年龄处在65—74岁的空巢老人占总数的77.2%,处于60—64岁和75岁以上的占比分别是13.4%、9.3%。空巢老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有336人,约占总人数的86.8%,高中文化水平的仅有19人,约占总人数的5%。空巢老人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一般水平的占调查对象的65.2%,家庭状况比较富裕的仅占调查对象的8%。

当问及空巢老人“您平时主要关心孩子哪些方面”的问题时,其中回答“关心生活起居”的有224人,关心“人身安全”有77人,但关心“日常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分别仅有36人和31人。即空巢老人关心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人身安全的占比分别是57.9%、19.9%,而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和情感等问题很少。可见空巢老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存在明显的不足:除衣食安全等基本生活条件之外,无法或较少给孩子提供较为理想的学业、心理、行为和社会化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二)空巢老人抚养下的留守儿童问题表现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空巢老人的陪伴过程中,其在成长方面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学业困难、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方面。

1.学业困难。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有人进行监督,但是祖辈监护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辅导。通过调查发现,在问及留守儿童“你的成绩在班级中的表现情况时”,成绩优秀的仅有89人,成绩良好的有154人,成绩优秀和良好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24.3%,其余75.7%的留守儿童成绩普遍较差,课堂上积极与老师配合的热情也不高。而非留守儿童群体中,出现学业困难的情况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3%。

2.心理问题。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易怒、孤独感、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易怒”的占17.9%,感到“孤独”的占66.7%,有“自卑”感的占23.9%,有“焦虑”情绪的占46%。留守儿童产生以上不良心理的比重远大于非留守儿童。这些心理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排解,久而久之易导致孤僻、内向甚至暴力倾向等极端性格。

3.行为问题。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群体中一学年内曾经出现上课睡觉的占比46.3%、逃学旷课的占比16.5%、曾经考试舞弊的占比14.7%、不按时交作业的占比18.6%,有撒谎不诚实经历的比率为39.4%,这些数字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在道德行为方面容易受到一些负面影响。通常表现为“调皮捣蛋”“任性不讲理”“撒谎不诚实”等行为。在访谈中发现,处在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出现逃学旷课的情况也很常见。

4.人际关系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往往不理想。近一年内与同学之间多次发生矛盾的占19.2%,偶尔发生矛盾的占64.5%,几乎不发生的占16.3%。调查结果还显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意愿较低,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的只占8%,近43%的人选择了“不愿与人交往”,约37%的人选择“等候别人与自己交往”。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留守儿童中存在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在集体活动中团队意识较弱等其它人际关系问题。

二、空巢老人对留守儿童关爱问题原因分析

(一)儿童自身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心智等各方面不健全是出现问题的内在原因。同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空巢老人的实质性帮助,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时难以及时找到解决办法。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学业困难、行为失范等方面的问题。另外,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普遍一般,往往不能获得来自家庭给予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暗示和支持。在与非祖辈抚养的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看到其他孩子处在亲人的关心疼爱下生活,也会使他们产生嫉妒、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甚至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的人际交往问题[1]。

(二)家庭层面

1.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的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观念陈旧,知识体系老化,加之行动不便,在面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时,往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很少能够采取及时、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方式。除了考虑孩子的吃穿住行以外,很难给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对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关爱教育。

2.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改善家庭经济困难的局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视不足,多是采取放养型的教育方式[2]。与孩子常年累月地两地分隔,缺乏与孩子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在孩子遇到学习、心理上的问题时,也不能及时地进行指导,不能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困难[3]。

3.其他亲属。留守儿童的家庭气氛冷清,亲属之间缺乏互帮互助的意识观念,即使偶尔提供帮助,其方式也比较单一,且往往流于形式,只有在重大节假日时,才会去看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亲戚朋友之间的互动不频繁,感情淡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等各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不能深入了解、并给予关心帮助。

(三)学校层面

1.重课堂轻课下。学校领导与教师比较注重留守儿童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在课堂之外忽视了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沟通,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辅导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养成得过且过、寄希望于夹带小抄或是抄袭他人成果的不良习惯。

2.重行为轻心理。学校领导与教师过分看重留守儿童在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对出现问题行为的儿童多是批评教育,很难做到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开展一些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重形式轻实践。受资金和人员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教学投入明显不足,往往只重形式,实效不大。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形式也比较单调古板,德育内容陈旧老化,不能有效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4]。

(四)社会层面

1.政府。我国长期存在的僵化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也使留守儿童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然而,政府在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地政策关注上的缺失,如财政投入不足、教育宣传力度不大、监督管控不力等方面,未能根据社会需求,提出并实施有效的针对空巢老人抚养下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对策。

2.社会机构。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机构对他们进行辅导教育和训练。但是,社会组织机构的辅导教育质量往往不高,往往对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不深入、浮于问题的表面、投入的时间和财力也不够,开展的辅导教育活动形式简单,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5]。

三、解决思路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基本社会化非常关键,因为这个时期的社会化会对其终身社会化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6]。家庭、学校、社会在一时期的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改善空巢老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机制,我们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家庭,也应该对学校、社区、政策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长期生活的地方,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将来的发展,父母和空巢老人都需要做出改变,来改善儿童的成长环境。

1.帮助空巢老人努力提升自我。首先,对于起到临时监护人的空巢老人而言,要减少对留守儿童的溺爱,避免因过度溺爱致使儿童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要改变陈旧观念,提升空巢老人的教育水平与理念,摒弃封建迷信,让儿童更多地接触新鲜事物,帮助儿童形成创新、独立的个性,努力跟上社会的步伐。其次,空巢老人在儿童的教育目标上应努力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一致,方法上保持趋同,共同推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属要积极主动地与空巢老人进行教育理念的沟通,帮助他们及时更新教育留守儿童的观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务必做到全面关爱,而不仅只是停留在为其提供物质帮助。同时,要创新关注内容,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

2.父母要主动与孩子沟通。首先,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其给予儿童的关注更多地是经济上的支持,而忽视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与亲子互动,造成了亲子感情的隔阂。对此,父母要做到定期回家探视,久而久之会使留守儿童对父母产生心理、情感上的依赖,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对他人的信任感。其次,父母在与留守儿童沟通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关注形式。除了定期回家探视以外,父母还可以固定时间,在每周的周末使用手机、视频通话的方式,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情感问题进行多方位深入的沟通,拉近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地给孩子以心理上的指导。

3.其他亲属。作为留守儿童父母的兄弟姐妹,同样也是留守儿童的亲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亲属应该自觉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加强亲戚间的日常来往,努力缓和冷清的家庭氛围。同时,也要转变过去落后的思想观念,不仅要尽可能地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支持,而且要更侧重于精神支持,努力为解决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问题做出积极应对。

(二)学校层面

1.积极组织开办家长学校。教育部曾强调指出:“明确家长主体责任,发挥学校指导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机制,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通过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密切家校合作。”[7]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组织学科老师定期进行家访,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长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以便促进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更新,努力引导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的误区,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进一步配合学校教育,让学校和家长形成有力的合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构建多维沟通渠道。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系统理论将影响个体的环境系统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其中微系统指的是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最亲密环境,比如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指的是微系统间的关系,比如学校和家庭之间就可以组成一个中间系统[8]。他认为中间系统的关系优化也有助于儿童个体的发展。比如,家庭关系的和谐也能够帮助儿童发展人际交往关系,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父母等家长的重视以及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提升儿童的学习成绩和改善其行为问题。多维度沟通是指以学校、父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社会机构为结点,建立一个网状的多维度的相互沟通渠道。其核心是以帮助空巢老人的关爱能力提升为手段,促进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建立。首先,学校除了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以外,也应注重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应要求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与心理问题多加关注并帮其疏导,通过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以此增进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可以感受到集体所带来的温暖。同时,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进行常规化的电话视频沟通,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互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爱。其次,学校领导、老师要积极与家长、空巢老人进行沟通交流,以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感问题动态,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社会机构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以及和暂时承担其监护责任的空巢老人的情感交流,避免留守儿童出现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系列的问题。

3.加强课后服务工作。广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9]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课后服务制度,但要避免形式主义。对于学习有困难、家中无人指导的孩子提供免费的课后辅导,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承担课后服务工作的领导或者老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层面

1.政府要完善随迁子女入学制度。进一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优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要求,进一步健全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体系[10]。使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子女平等的教育权利。此外,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减轻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医疗费用压力,帮助外出务工父母方便将子女带到自己身边学习与生活,给予子女更多的照顾。

2.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首先,政府机构如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留守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和体能训练等方面指导,给予留守儿童生活关怀、心理健康等教育辅导。其次,社区工作者应协助监护人使其学会如何与孩子交流、沟通,并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抚养和教育孩子。尽可能多地发动可借助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隔代抚养教育中。最后,通过加强支持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社会组织建设,对祖辈们的教育方法进行指导,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以及方式。社区应鼓励企业地主动履行应尽的社会服务责任,充分发挥资本优势,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支援社区教育,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结语

总体来说,目前,留守儿童确实处在不利的生活环境下。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空巢老人对留守儿童教育观念、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各种不利结构等因素,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层面寻求解决对策,有利于改善空巢老人对留守儿童的抚养问题。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和社会各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空巢老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这一社会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猜你喜欢

空巢儿童学校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