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疗效评价

2019-11-06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8期
关键词:股骨出血量骨折

421500湖南省常宁市中医院,湖南常宁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损伤疾病,多发于女性,老年人易骨质疏松,在遭受侧方倒地或跌倒扭转等外力情况下,易导致其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下平面区域发生骨折,临床医学通常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器械固定方式治疗。以往研究显示,股骨转子间伴外侧壁骨折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效果[1]。因此,针对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疗效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4月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患者78例,对照组为股骨转子间伴外侧壁骨折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50~80岁,平均(58.05±3.34)岁。研究组为股骨转子间不伴外侧壁骨折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49~81岁,平均(58.63±3.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CT三维重建图像均显示,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现象;②年龄48岁以上;③经检查无凝血或其他重要器官疾病;④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不能积极配合治疗;②经影像诊断有陈旧性骨折。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PFNA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后采取仰卧位进行手术,患肢展开约10°~16°的轻度内旋式,健侧肢可向外展开,牵引其患肢复位在C型臂X线透光机下治疗。若过程中出现复位异常等情况可借助顶棒辅助。选取患者股骨干方向从大转子顶端约3 cm处做切口,大小在4~6 cm即可。位于大转子顶点中心或稍外侧点选取进针点,将其导针置入股骨髓腔后采用空心钻将导针入口进行扩张,沿针插入PFNA主钉,然后拔出导针,采用瞄准器向下将导针置入股骨颈,使针与股骨颈中轴偏后下方平行,测量其近端处钉道长度,将股骨外侧皮质扩张打孔,打入螺旋刀片,再将瞄准器导向下打入远端锁钉,最后拧入主钉近端处尾帽即可[2-3]。患者出院每个月进行1次随访,待患者骨折愈合后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部分负重时间等指标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感染、螺钉松动以及骨折端移位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负重时间、愈合时间对比:研究组完全负重时间、部分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41,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s)

组别 n 住院时间(d)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36 18.69±3.24 59.31±5.43 231.42±15.28研究组 36 14.23±3.02 44.15±5.16 164.25±16.57 t 6.042 12.143 17.880 P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负重时间、愈合时间对比(±s,d)

表2 两组患者负重时间、愈合时间对比(±s,d)

组别 n 骨折愈合时间 完全负重时间 部分愈合时间对照组 36 22.13±6.52 16.85±3.45 11.54±1.48研究组 36 17.26±4.02 12.34±2.16 8.23±1.02 t 3.815 6.648 11.049 P 0.000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讨 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于老年女性,患者常伴随着骨质疏松,为疾病治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且该病死亡率较高,主要因患者长期卧床休息导致坠积性肺炎、褥疮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因此,患者面临最危险的不是病发,而是骨折后引发的骨折疾病和相应并发症[4]。股骨转子间主要是松质骨,在年龄增长过程中,骨质疏松易引发混着骨小梁微结构损伤,轻度承重会导致骨的连续性间断现象,这可能是除外力损伤导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病发的重要原因。临床医学中通常采用器械固定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如动力螺钉内固定手术(DHS),该手术与传统治疗相比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也可减少术中并发症和风险事件,但该方式手术时间较长、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大,对患者造成较大手术创伤,且对骨折复位要求十分严格,这些因素均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PFNA因其符合人体生物力学优势常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该系统构造较为特别,能够承受股骨内侧较大部分负荷,从而有利于降低患者股骨距区与顶棒结合处的压力,为骨折愈合提供了良好环境。但在PFNA应用过程中并未对患者病情有明显控制,为降低术中风险发生情况,研究显示有较多不良因素影响手术治疗效果。股骨外侧壁的完整性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患者出现外侧壁骨折现象有21%的发生率,说明该治疗方式同样对外侧壁会发生一定影响。该髓内固定系统对手术骨折复位要求减低,尽量避免术中发生损伤,引发手术风险事件[5-6]。

经本次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疗效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部分负重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切口感染、螺钉松动以及骨折端移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均具有较好临床效果,但外侧壁不完整会影响整体手术效果,可增加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治疗风险,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股骨出血量骨折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