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一轮复习拓展需树立的五个意识

2019-11-06河北李瑞红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史料课程标准历史

河北 李瑞红

为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历史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常补充大量的历史知识,但往往一味求多求全,而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拓展性内容却普遍存在“背不完、用不上”的问题。如何避免此类情况、使拓展性知识能更好地提升一轮复习的质效?笔者认为教师应树立以下五个意识。

一、考向意识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故历史学科的一轮复习忌漫无边际地补充、拓展。高考试题对一轮复习有很好的指导性,如“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近几年高考题考查内容如表1:

表1

结合高考题的命题规律和考查方向,工业革命的拓展内容应为,从新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影响,运用唯物史观审视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的巨大变化。部分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对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发明与革新等拓展了大量史实,笔者认为补充此类细节知识是没有必要的,既不符合高考的考查方向,亦不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实,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一轮复习不宜引入其他版本教材或旧版教材中大量繁杂的知识,拓展内容应在知识内容上做减法,对重要概念、重大史实等核心考点在宽度、深度、高度、维度上做加法。

二、《课程标准》意识

《课程标准》对教学和高考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2019 年全国卷Ⅰ,Ⅱ,Ⅲ的第41 题均与《课程标准》高度贴合,如表2 所示:

表2

基于高考题的命题选材,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对《课程标准》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其涉及的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货币与税收、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医疗与公共卫生、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内容进行拓展性学习与训练。

三、学术意识

高考试题注重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在备考时,教师应多参看相关学术论文和著作,对历史核心事件的解读能做到“多讲一句”,以使教学可以更贴合高考的要求。如果备考仅参阅大量的课件,备课成果大多较平庸。网上搜集的课件大多立足基础、大同小异,且部分课件的史料或观点较陈旧,对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学生素养的作用有限。阅读史学专著和学术论文,并将精选的史料、观点应用于教学,会使一轮复习的课堂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笔者在一轮复习中曾结合学术界科研成果,对抗日战争的意义进行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后,独立主权国家的形成、国族精神的重建、中外交往的加强、敌后根据地民主制度的建设是开启新的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在分析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时,笔者曾引用学术论文中的史料,从文化传统角度进行补充拓展:“新教徒为逃避英国政府的压迫远渡重洋而来,他们所追求的便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美国的建国领袖认为,只有约束权力,才能建立自由和公正。古老的村社和米尔文化是民族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思想的摇篮……俄罗斯人民,尤其是俄罗斯男人,已经习惯了以某个人为首,习惯了权力的集中”。

四、整合意识

一轮复习中,教师应对补充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避免知识的零碎化,可将课本中未明确表述的关键史实整合成“微专题”。

如人民版教材中未介绍20 世纪60 年代的中苏关系,学生对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普遍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但高考曾多次考查此部分内容。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将中苏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 年到20 世纪50 年代末,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第二阶段,20 世纪60 —70 年代末,中苏关系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第三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90 年代初,是中苏关系从对抗到缓和直至全面正常化的复杂时期。

在这三个分期的基础上,可拓展一些必要的知识。如《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双方形成军事同盟,盟约期30 年,苏联给中国提供3 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还提出了一些附加条件,如苏联不允许第三国资本和人员以任何方式参与东北和新疆的任何机构以及经营性活动。20 世纪60 年代,基于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政府提出“两个拳头打人”(反帝反修),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同时,反对苏联的修正主义。20 世纪70 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后,我国的外交政策变为“一条线”和“一大片”。“一条线”指联合同纬度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等)共同对抗苏联的威胁,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霸权主义,是联美抗苏的一种表述。“一大片”指联合“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和地区。

因高中生时间和精力有限,一轮复习的拓展资料并非多多益善。教师需深挖细研,对拓展内容的掌握程度做出明确的要求,区分了解、识记、运用等不同的层次。如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知识点很多,但考查频率较低,故仅需了解即可;对宋代商业革命、明清商业革命与西方同时期的商业革命的比较则需记忆相关的重要知识点;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思想观念、等级秩序、文化教育、社会习俗和风尚的冲击,则需从唯物史观角度综合分析。此外,教师提供的拓展性史料应力求精练,减少冗余信息,提供的拓展性结论应力求表格化、图示化、要点化、关键词化。

五、探究意识

历史课应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史料化)、情境(试题)探究化,使学生依托史料,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探究历史问题。

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一轮复习的“复习”性,不愿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将教学变为讲授式、结论式、封闭式的“炒冷饭”型课堂。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复习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构。

除课堂教学外,部分学校会提供一些书籍和历史期刊供学生阅读,使其开展自主学习。课堂的容量有限,高中生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此类型的拓展原则上是必要且可行的。但实际上,学生对资料的利用率并不高,能力提升亦不明显。笔者认为,提供资料的同时,应设置一些相关的思考型的探究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

基于高考应考的需求和中学生时间有限的现实状况,拓展形式不应一味求新,习题训练即是很好的史学拓展途径。一道优质的新情境型历史试题,出题人已做了大量的史学阅读工作,并将学术成果与中学教学实际相连接。如笔者在训练中遇到如下试题:

例.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 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 )

A.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该题情境寥寥数语,却包含了生态史学、历史地理学的大量信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西北地区的生态破坏、关中地域的狭窄和承载能力有限促使都城东迁。同时该题能使学生对古代都城的变迁有理性的认识,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此外,该题还可以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一举多得。综合来看,训练新情境型试题是一轮复习拓展中“性价比”较高的实用之策。

总而言之,一轮复习的拓展内容应具备必要的针对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成为一个善思考的研究者,一个有创造精神的设计者。

猜你喜欢

史料课程标准历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史料二则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