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全国卷主观问答题对高三教学的导向作用

2019-11-06安徽孙立舟陈耀民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考查情境材料

安徽 孙立舟 陈耀民

在全国卷历史部分中,主观问答题所占的分值比例大于选择题,说明全国卷比较全面地落实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本文以2019 年全国卷主观问答题为例,试从三个方面分析其特点及其对高三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的价值立意

(一)价值立意的特点

全国卷Ⅰ第41 题采用中外关联、阶段对比的方式,从新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切入,凸显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将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全国卷Ⅱ第41 题采用古今贯通的方式,通过列举清康乾时期、鸦片战争后及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关税率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国家主权独立的神圣、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和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育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全国卷Ⅲ第40 题采用中外关联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及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凝聚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与对世界各国文明的包容。2019 年全国卷的主观问答题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将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统一,较全面地涵养了家国情怀。

每道高考题的命制,必有其命制的依据,如对现实的关切与思考,2019 年全国卷三个卷区的主观问答题都有对应的现实关照。全国卷Ⅰ第41 题指向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及中国制造的快速崛起;全国卷Ⅱ指向近一年来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全国卷Ⅲ针对当下部分人表现出的错误历史观,即否定中国历史的虚无主义。

(二)价值立意的导向及复习策略

全国卷的主观问答题启示教师在高三教学中,一方面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把正确的思想导向与价值判断渗透到知识复习与备考训练中,实现“复习—备考—育人”的有机统一。能够触及学生灵魂并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高三教学,其效果必然胜过以应试为唯一目的的知识复习。另一方面,要关注现实和重大的时代问题,包括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和解释现实问题。高考题以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方式命制试题,考查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

每一道高考历史主观题问答题,除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外,还有其价值立意。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作答内容,很少思考试题立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和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笔者常用的引导方法是联系现实法、提问启示法与拓展讲解法。以下是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原创的一道训练题:

例1.材料一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的重要贸易通道。中国的丝绸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中亚和欧洲,欧洲和西域各国的物品输往中国。在丝绸之路北面,还有沟通亚欧的“草原丝绸之路”。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业贸易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和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传到欧洲,后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食物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丰富了各地的食物种类,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500 年前后,亚欧人口为4.25 亿,1700 年前后,人口达到7.2 亿。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使各国形成了各类移民社会。上海的城市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国,是中国最具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人类文明交流方式的不同,并分别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移民社会特征的形成原因。

本题指向的现实问题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在遭受某些西方大国打压的背景下继续扩大开放;本题的思想导向是通过对比中国古代和平对外交往与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扩张本质,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渊源以及扩大开放的意义,树立道路自信。

针对例1,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由材料一的丝绸之路,同学们会想到今天我国哪一对外发展战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试题本身引向“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问题。再继续追问: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今天“一带一路”倡议在对外交往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从历史角度认同和平发展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讲解新航路开辟前、后人类文明交流方式的不同时,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的对外开放和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在讲解上海移民社会特征的成因后,可适度拓展:新中国适应全球化浪潮,不断扩大开放,促进了上海的城市现代化发展。今天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实质是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违背历史潮流。中国不会因为外力而停止扩大开放的步伐,对外开放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发展,也会促进世界的繁荣。

在高三复习中,教师应时刻想着历史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以及如何坚持历史课程的正确导向等问题,深入思考如何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的视野认识社会和人生,如此,既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又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

二、试题的选材与设问

(一)选材与设问的特点

在选材上,2019 年全国卷主观问答题具有如下特点:

1.减少阅读难度

采用摘录改写的方式整合材料,不直接引用整段材料。如全国卷Ⅲ用白话文改写《汉书》《后汉书》的相关内容并合成材料,使学生没有文字阅读方面的障碍。

2.材料信息精炼

材料为两至三则,阅读量不大,主题集中,但信息高度浓缩、含量丰富。如全国卷Ⅱ的三则材料都围绕“关税税率”这一主题,正文约360 字,包含了三个历史时期我国关税税则的内容、目的与实施成效、影响等。

3.材料新颖

材料以中外关联或古今贯通的方式加以组织。三道试题都根据确定的主题,精选、精编新材料,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Ⅲ以中外关联的方式组织材料,全国卷Ⅱ则以古今贯通的方式组织材料。

本题的设问如往年一样,主要指向三类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说明历史现象、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等能力。具体总结如表1:

表1 主观问答题的主要设问类型

(二)选材与设问的导向作用及复习策略

本题的选材与设问特点,对高三教学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知识整合,突出综合性

整合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从空间上进行横向整合,如复习苏格拉底思想时,可以把孔孟思想与之比较;二是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整合,如把明清时期、近代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进行整合复习。

2.重视史料教学

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史料,教师可通过精选新史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新情境中复习已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一要对材料进行处理加工,使之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高考的需要;二要充分发挥史料的教学功能。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仅把史料作为理解课本结论或史实的工具,这只能让学生停留在浅层的思维和学习层面,教师应使史料发挥历史解释、拓展学习和训练学科思维的作用。如在复习罗斯福新政时,笔者用如下材料设计问题:

例2.材料以往的宪法理论主要关注如何限制政治权力,却忽视了经济权力的增长对于公民自由的危害。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一样,一旦膨胀,都会对自由造成威胁。大型私人公司成为经济上的暴君,从而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构成威胁。罗斯福像对政治权力进行制衡一样,对经济权力进行制衡。

——摘自毕竞悦《新政:罗斯福对美国宪法的重塑》

根据材料,指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宪法发展有何意义。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对经济权力进行制衡”所采取的措施。

本段材料对原文进行了高度提炼,把罗斯福新政的意义延伸到法治领域,起到了拓展学习的作用,训练了学生的实证思维。教师在使用拓展性材料时,要着重指导学生立足材料作答,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如本题“指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宪法发展有何意义”,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以往的宪法理论”“忽视了经济权力的增长对于公民自由的危害”“罗斯福像对政治权力进行制衡一样,对经济权力进行制衡”,找到阐述意义的可靠依据。本题要求学生从“对经济权力进行制衡”这个角度列举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训练了学生在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在设问中,笔者侧重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材料内容,理解“对经济权力进行制衡”的内涵,即遏制私人企业势力的过度膨胀和控制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提高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理解新情境的能力,这种理解能力建立在扎实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准确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基础之上。

3.突出重点,强化方法

选题或原创试题要符合高考规范,突出训练重点,加强学科方法的指导。试题的设问材料及其组合方式,都要符合高考题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起到高效训练的作用。在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突破,对于不同类型的设问,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与思维指导。如概括变化应采用前后对照法,原因分析应采用整体分析法,异同比较应采用对比分析法等。

三、试题的考查内容与方式

(一)考查内容与方式的特点

主观问答题考查什么、怎么考查,都严格遵循高考评价体系“四层四翼”的要求。如2019 年全国卷Ⅱ第41 题,材料跨越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设问的“变化”“特征”“原因”“意义”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大类问题,极具综合性;考查不同时期中国史的主干知识,具有基础性;选取海关税率的变化与调整方面的新材料,要求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知识简析其原因与意义,体现了应用性与创新性,“四翼”的要求得到了全面落实。

(二)考查内容与方式的导向及复习策略

主观问答题的考查特点对高三复习的指导意义在于:知识复习应按高考评价体系“四层四翼”的要求,立足基础知识,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在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发展学科素养。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教师可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实施问题教学模式。如在复习中国现代史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题目:

例3.材料改革开放前30 年为后30 年提供了政治前提,奠定了制度基础,打下了物质技术支撑,提供了一定的思想保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前后两个30 年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都是错误的。

——摘自黄明成《新中国成立到三中全会前30 年的历史对改革开放的积极意义》

概括材料中关于改革开放前30 年历史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本题运用史料,创设了一个学术情境,问题设计指向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这一重大热点,要求运用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制度建设、经济建设、科技方面的成就及毛泽东思想发展等必备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在学科素养方面,要求学生根据唯物史观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史实进行准确时序定位,对材料观点进行解释和论证,综合考查了多项学科核心素养;在核心价值观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三中全会前30 年的历史对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制度自信。

教师在分析按“四层四翼”原则设计的问题时,可采用列表法,让学生明确知识、能力与素养要求及核心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逐渐理解要复习的主干内容及其对解题能力方面的要求,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如分析例3 时,教师可为学生呈现表2 内容:

表2 考查内容

从表2 分析中可以看出,高三一轮复习要以正确的思想导向与价值判断为引领,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关键能力。教师在备考训练中,应突出综合性与创新性训练,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发展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科思维和素养。

猜你喜欢

考查情境材料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最美材料人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