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知识支架 提高思维质量
——主辅线相结合的一轮复习策略再探

2019-11-06甘肃李怀清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主题性主线框架

甘肃 李怀清

一、真题思考

2019 年高考又出现了看似与教材主干知识无关,重在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题目,学生需要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调动这些知识才能实现能力的迁移。如:

例1.(2019·全国卷Ⅱ·30)1948 年10 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B)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解析】单看时间(1948 年10 月底),看似与辽沈战役有关,但题干其他信息及选项根本没有涉及这个主干知识。只有联系另外的主干知识——1949 年3 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才能选出B 选项。C 项“推进工业化建设”和D 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事情,可以排除。

该题实际在考查主干知识——对七届二中全会的理解。题干并没有直接从该会召开的时间出题,而是用“1948 年10 月底”开始,也未从这个时间的主要事件出题,而是从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史事入手,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同样类型的题目在近几年高考中已多次出现,如2019 年全国卷Ⅲ的31 题、2018 年全国卷Ⅱ的29 题、2018 年全国卷Ⅲ的29 题等。

二、主辅线结合,建构知识支架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时空联系,以促进历史理解。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要求,“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为此,教师应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根据历史课本身的特点(时间线索明显)和困扰学生学习的问题(涉及内容庞杂、时间概念纷乱),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关键时间为线索,以主体性知识为基础,以某一方面的内容为主题(核心),构建简洁明快的知识框架,并教会学生运用这样的框架思考相关的历史问题。笔者试对该方法进行论述,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例,探索主辅线的建构方法:

续表

该知识框架的建构,首先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抓住时间线索编制大事年表,再把各个时间段相对应的其他历史事件和世界大事,特别是与美国和中国的大事相结合,建构起两条辅线。建构的原则是:

(一)主线要有主题性和主体性

所谓主题性,就是要让主线突出一个中心,如上例的主线就仅仅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且只以其经济建设为主题,如此才能使主线知识集中、凝练。所谓主体性,就是要抓住与该主题有关的主干知识,与之无关的要舍弃。如上例的主线就完全罗列了教材的主干知识,1983—1985 年因为教材没有涉及,并非主体知识,所以并未涉及。而相对应的科技、文化、外交等虽为主干知识,但如果也罗列在该主线中,就不利于主线知识的简洁凝练,概念冗繁、头绪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辅线要有开放性和辅助性

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专题模式,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改用通史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多层面充实辅线内容,还要与世界史、中国史相联系。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大胆地讲出来,在教师的主导下,精选出与主线联系紧密的内容,建立辅线支架,以辅助理解主线知识的背景、影响等。

需要指出的是,主辅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辅线的知识并非完全固定,而是应根据复习主题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知识作为主线和辅线,在本课为主线的知识,在另一课中可能是辅线。因此,重点在于对主题性和主体性的把握,而非对主辅线的形式进行简单模仿。

三、学会运用,提高思维质量

(一)利用主题性(主体性)知识理解相关的主题性(主体性)问题

例2.(2017·全国卷Ⅲ·34)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例3.(2018·全国卷Ⅲ·35)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以上两例基本属于就事论事(单一的事件或单一的经济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评价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思维较为单一,属于一般思维。教师在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纵向联系中进行比较,在类比和对比中掌握规律,深化认识。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实践阶段、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和赫鲁晓夫开始的改革阶段。但根据实践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追随“理想”的实验阶段、面对现实的实验阶段、回归“理想”的探索阶段、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迷茫阶段,其中的深意要在坚实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理解。

(二)调动主题性(主体性)知识理解相关的非主题性(非主体性)问题

就表格来看,主线框架中的主题是经济建设,而与之相应的非主题性问题,如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教育、外交、社会生活等,需要加强横向联系,但思维的核心还是不能脱离该主题,只有善于调动该主题知识才能解决相应的非主题性问题。该框架中的知识点又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调动知识的同时进行纵向联系。如苏联参加二战并能成为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劲旅(这并非框架中的主题性和主体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取得的巨大工业化成就(属于该框架的主题性和主体性知识)。

(三)利用主线知识理解相关的辅线问题

如表格中的辅线2,主要罗列涉及中国的重要史实,与主线知识相对应,从中不仅能直观地看到两国曾经的重大差距,而且可以看到苏(俄)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影响,从而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学苏联模式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苏联模式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一步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重大政策及其影响。

再如,与辅线1 中的罗斯福新政相对应的主线知识是苏联的经济建设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对美国罗斯福新政有无影响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掌握主线知识对理解相关的辅线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4.(2013·全国卷Ⅰ·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 世纪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材料所述的中国改革在本框架中是辅线问题,需要先调动主线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才能比较其相似性。

(四)调动辅线知识理解相关的主线问题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往往包含了多方面因素,既有本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殊的地理条件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因素,又有特殊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历史事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本国的影响,又有国际影响,既有当时的影响,又有深远的影响等。二战之后的世界局势,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两极格局、“冷战”政策、德国和朝鲜半岛的分裂等,在该框架中作为辅线处理,而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相应的主线问题也是十分有用的。辅线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运用这种方法建构知识支架,主线因突出了主题性和主体性而简洁凝练,辅线因其延展性和开放性而繁而不乱,主线和辅线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引导学生加强联系,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纵向和横向联系的思维习惯,助力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猜你喜欢

主题性主线框架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8月汇市行情背后的三大主线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数字主线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