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试题分析
——2019年4月浙江历史选考卷探析

2019-11-06浙江朱晓楠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史料考查历史

浙江 朱晓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定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是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态度和方法。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体现出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有特征,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养成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试题考查凸显史料实证

近年来,随着浙江高考改革的推进,试题的命制愈来愈注重以史料为载体进行知识、能力的考查,侧重于考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题目层出不穷,考查方式、内容均呈现出新特征。本文以2019 年4 月浙江选考卷为例(以下简称4 月选考卷),试探求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选考卷中的体现和指向,以更好地指导选考复习。

4 月选考卷考查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表述,而是重视运用史料进行情境创设,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试题选用的史料类型丰富多样,如诗词、报刊、漫画、口述史料、历史图表、会议档案、学者观点、中外论著等。其中,漫画、学者观点等属于第二手资料,是试题命制中常见的史料载体。值得关注的是,口述史料、会议档案等第一手资料越来越多地被引用入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真、求证意识。

为了便于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将史料实证划分为四个表现水平。对4 月选考卷进行系统分析后不难发现,试卷试题命制在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方面也呈现出四个层次,逐级递进,彰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梯度性。

(一)研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

依照《课程标准》划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第一个层次为: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例1.(2019 年4 月·浙江选考·2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位发明家偶然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这位发明家是 ( )

A.爱迪生 B.莫尔斯

C.贝尔 D.马可尼

从设问来看,学生只有通读题干,获取相关信息,才能进行有效解答。对有效信息提取、重组后不难发现,题干叙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贝尔发明了电话。本题考点指向重大科技成就,意在通过特定的情境性史料聚焦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

信息提取类题目形式多样:如4 月选考卷第4 题是对古文进行信息提取;第12 题是对图片进行信息解读;第20 题是对柱状图进行信息处理;第24 题是利用地图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第29 题虽以白话文形式呈现,但语义层次较复杂。

信息提取是历史解题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步骤。在选考复习中,教师可以根据高频考点引导学生进行段落信息提取训练。以人民版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第二子目第一段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句子主语或段落高频词汇——“公民法”,再逐句提炼主语、谓语、宾语:(第一句)罗马共和国建国时间;(第二句)公民法的时间范围;(第三句)公民法适用范围;(第四句)公民法的特点。最后整合信息:公民法的概念(时间、适用范围)、公民法的特点。如此逐段提炼并做好标注,最后加上框题(标题)统领,形成微结构图,在训练信息提取能力的同时搭建微型知识框架,如图1:

图1

(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第二个层次为: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例2.(2019 年4 月·浙江选考·17)论及雅典城邦制度,有学者认为,雅典“无法扩张自己……如果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这说明雅典城邦制度存在明显缺陷。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认识的是 ( )

A.城邦制度仅适用于小国寡民

B.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C.公民权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

D.“五百人会议”享有很大的权力

本题考点指向雅典民主制的缺陷,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这类题材料形式多变、问题设计多样,审清题意,厘清逻辑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论证一般通过归纳、演绎两种方式呈现,在选择题中常见的类型有:以选项论证题干,如17 题,以题干论证选项,如16 题;在非选择题中,要求论证设问中的观点,如第33 题第(2)问。

在针对性复习中,学会区分史实、史论是基础。以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中“纺织业的发展”一目为例,老师应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出与史实对应的史论,例如,“马王堆1 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 厘米,袖长190 厘米,重量仅2.8 克”是史实,其对应史论为“至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一般史论出现在相应史实段落的首尾处。教师进而将这些史实与史论一一对应总结如下表,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对应的史实与史论,强调论从史出、孤证不立等原则。在运用史实论证观点时,切忌出现时间错位,如唐中期以后写成唐中期以前;也不可张冠李戴,如史实、史论错位;偷换概念,如官营私营随意更换等现象,真正做到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三)辨析史料,形成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第三个层次为: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例3.(2019 年4 月·浙江选考·33)(节选)

材料一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

本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整理和辨析。这类题文字量较大、信息量较丰富、逻辑关系较复杂。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答非所问、语言混乱的不在少数。

分步骤解题是这类题较为理想的解题方法:①分解设问;②提取相关信息;③回归设问,整合信息,组织答案。以本题为例,第一,教师可在复习时引导学生对设问进行分解:当时的时代潮流是什么?作者思考的问题是什么?第二,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对史料进行信息提取,即作者认为西式楼房盛行,中国原有建筑遭到“改善”,令人感到伤心。第三,回到设问,整合为一个问题,即作者这番言论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为保护中国古建筑。通过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的方法,帮助学生牢牢把握答题要点。选考复习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逻辑关系专项练习,如因果关系类、现象本质类、一般特殊类、整体部分类等,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史料辨析能力。

(四)比较史料,构建历史认知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第四个层次为: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论述。

例4.(2019 年4 月·浙江选考·26)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 )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本题考查的是如何辨析不同的历史认识,这就需要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论述,其中恰当的史学方法是关键。这类题目一般通过矛盾史料,引发学生思考,渗透史学方法指导。在选考复习中,教师可以提供矛盾史料,以罗斯福新政的“蓝鹰运动”为例,选取创作于1933 年的两幅漫画《蓝鹰运动》和《这只蓝鹰如此翻飞?》,引导学生回答:两幅漫画对“蓝鹰运动”的态度是否一致?说明判断依据;两幅漫画的作者是否是同一人?说明理由;为什么同样的“蓝鹰运动”,却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从区分作者立场到挖掘作者创作意图使学生明白,需要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史料,让学生在复习课中通过比较史料,收获史学方法,构建多维认知。

图2 蓝鹰运动

图3 这只蓝鹰如此翻飞?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是层层递进的,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也是多样、多层次的,试题提供了研读史料的操作步骤:①提取信息;②史料运用;③互证评析;④探究论述。

二、选考复习落实史料实证

(一)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温故而知新,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表达个人理解的机会,方便查漏补缺。如针对“以工代赈”政策,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你认为发放救济款和大规模兴建工程在当时哪个更经济、更有效?学生就此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出示罗斯福的话作为该问题的总结:“政府为兴建公共工程而付出的工资花在全国的商店里,经过商店又到批发商那里,通过批发商付给工厂,通过工厂付给劳动者工资,通过他们又花在商店里。商业活动的轮子又运转起来,火车又上了轨道”。

教师可通过知识点对比进行活动设计,常见的有英、德君主立宪制比较;土地所有制在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比较等。这样紧扣考点式的比较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反复实践中,逐步将史料实证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素养。

(二)合理利用多种资源

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合理补充其他史料,辅助学生构建认知,是选考复习的关键。以“罗斯福新政”为例,教材提到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那么,导致胡佛下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梳理教材资料并得出结论:胡佛的下台既不在其经验和能力不足,也不在于他不想克服这种危机,而在于其政治信仰和经济思想问题。通过教材、人物简历、历史著作等多样化史料挖掘教材的内在逻辑,可更立体地理解“自由”。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一种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把握高频词汇、提炼主谓宾成分进行史料研读;通过区分史实、史论,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进行史料运用;通过拆分问题、依照逻辑整合信息进行史料辨析;通过辨别差异、挖掘现象背后的内容进行史料比较。将史料实证作为思维训练方法贯穿教学,成为教学之方、学习之法,帮助学生在选考复习中得新知、出新识、育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考查历史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史料二则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