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知识洼地 提升备考效率
——以“中国近代外交”一轮复习为例

2019-11-06广东赵晓东张芳芳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条约外交

广东 赵晓东 张芳芳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伸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全球化的今天,外交对一个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到历史性变革的新阶段,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无数的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力图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了解这段历史,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汲取历史智慧,明确历史大势,增进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自觉肩负起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进步的责任和使命。近代中国外交史中蕴含着涵养学生立足本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包容理解的家国情怀的丰富资源,是培育合格公民,立德树人的知识宝库。正因如此,近几年高考试题在这一领域多有涉及,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但受制于种种原因,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中国近代外交并没有专门提及,而是将其囊括在“三大高潮”“八大事件”模式之中,这一叙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历史的原貌,给学生留下了中国近代外交就是屈辱外交的固化认识。不可否认,近代中国外交有屈辱的一面,但于逆境中奋起,在压迫中前进,是近代中国外交总的发展趋势。这一认识已成为史学研究领域的共识,并大量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这些迥异于教材的新材料、新情境、新观点,难免给学生造成认知的困难和解题的障碍。高三一轮复习在构建知识体系、突破疑难问题、消灭知识盲点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日的复习备考中,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备考呢?

一、宏观勾勒,明确演变趋势

在古代世界的东亚地区,中国由于国力强大,主导形成了“朝贡体系”。17 世纪中叶,在欧洲产生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国际法,此后,以条约和国际法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模式——“条约体系”逐渐形成并迅速向外扩张,成为新的世界秩序准则。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两种体系发生了激烈碰撞,西方国家通过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传统的朝贡体系,将中国强行纳入“条约体系”之中。这一过程既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屈辱与灾难,又促使国人认识世界、适应世界,不断调整外交政策,逐渐走出传统的“朝贡体系”,适应国际法则,接受近代的“条约体系”,从被边缘化到重回世界舞台之中。如何突破学生头脑中“屈辱外交”的片面认识,将这一转型过程勾勒出来呢?笔者选取如下题目:

例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 年1 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C)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例2.(2018·全国卷Ⅱ·28)19 世纪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D)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例1 和例2 直接挑战学生头脑中的固化思维,呈现出不同于学生固有认知的另一面。此类试题从宏观角度切入,注重考查历史发展进程,阐明历史发展大势。因此,针对近代中国外交这一知识洼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勾勒清楚其演变进程,才能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盲点,有效突破疑难。鸦片战争后,在外力逼迫下,中国与西方之间逐渐形成不平等条约关系。中国在遭受西方侵略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规制,改变“朝贡外交”的旧体制,缓慢融入世界。到民国成立,政府得以逐步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初步建立起新的条约体系。因此,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再到“平等条约体系”三个相互衔接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断融入世界,适应国际法则,外交逐渐自强。通过完整勾勒中国近代外交发展进程,可以突破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屈辱外交”的固化认识。

二、微观雕琢,呈现艰难进程

上述环节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这样的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融入世界。但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一直在变与不变、传统与近代之间摇摆,突破传统的束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纠正简单粗陋的思维,笔者选取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八国联军侵华后、民国时期这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通过史料及试题,力图完整呈现这一过程,进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材料一①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②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③香港仍坚持“赏借”;④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

——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谕旨

材料二(《天津条约》签署后)咸丰皇帝设计出一条密策,即他将向英国人提议免除其商品的全部关税,而换取废除《天津条约》,或至少废除该约的四个最应反对的条款:公使驻京、开放长江沿岸贸易、内地游历和赔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由此可知,鸦片战争后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依然固守着传统的天朝上国的旧理念,沿用怀柔羁縻的旧政策处理对外关系,对国家主权、国际法知之甚少,在近代世界面前踟蹰徘徊,丧失了融入世界、发展自身的良机。

第二次鸦片战争尘埃落定后,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外交近代化才有了实质性进展。为了帮助学生厘清史实,突破知识洼地,笔者整理了大事年表:

表1

通过表1,学生不难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外交在两个方面发生了转变。第一,外交观念近代化:初具国际法、国家主权观念,并尝试运用国际法维护自身权益。第二,外交制度近代化:初步构建近代外交机构。但制度的构建、观念的改变、外交的进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时期外交虽然有可喜的进步,但新的条约关系尚未真正取代天朝体制,在外交近代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全面的认知,笔者选取如下试题:

例3.(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C)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本题依托历史细节,深入考查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渐进性。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外交的复杂局面,教师有必要对本阶段外交进行简明扼要地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以前,中国的外交缓慢转型,但新旧并存。从观念看,旧观念的转变非常缓慢、很不彻底;从群体看,部分开明官员接受新理念,但新理念并未上升为国家意志,旧势力影响依然强大;从机构看,虽设置了新的外交机构,但并未实现外交制度的全面转型。

至八国联军侵华,保守势力又一次集中登台,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排外,显示了不愿接受现存条约关系的倾向。但另一方面,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署,又给清政府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推动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巨大进步。在此之后,清政府进一步放弃了传统的羁縻之道,向近代条约外交转型。从制度上看,总理衙门改外务部,外交机构更趋现代化;从观念上看,进一步放弃传统驭夷之策,从更多方面接受国际法原则。

民国成立后,外交近代化继续艰难推进:

表2

表2 反映出,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积极运用国际法,努力争取外交中的平等与正义,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尤其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更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大国地位,外交有了新气象。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盲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考查历史事件,探明事件发展进程,厘清事件来龙去脉,进而构建起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教师教学的内容是清晰、明了、通透的,学生才能有效突破知识洼地,提升复习备考效率。

三、贯通古今,涵养家国情怀

历史是昨日重现,历史教学却是文明的薪火相传。历史课堂需回望过去,但落脚点却在现在和未来,要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进步为使命。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当今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中国要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新中国为何能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取得当今可喜的外交局面?笔者选取如下试题,搭建起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

例4.(2019·北京卷·19)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B)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通过上述试题,学生不难体会到,当今外交新局面的开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先贤,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努力。正因为他们的探索与抗争,才使得新中国彻底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走出屈辱外交,以独立自主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水到渠成,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润物无声。

四、有的放矢,提升备考效率

核心素养时代已全面到来,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备考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注高频考点,突破知识洼地

在备考的过程中,第一,教师要精析考题,明确考什么、怎么考。第二,教师要精研学情,探明学生的知识洼地。对于书本中语焉不详的高频考点,教师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清晰把握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厘清事件来龙去脉,注重知识的清晰化、体系化,避免复习流于形式,机械重复。第三,高三的一轮复习既要注重知识梳理,更要加强思维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立体、辩证、多角度地看待历史,认识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连续性、渐进性。要努力改变学生粗陋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避免将历史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二)坚持素养导向,落实立德树人

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养育人格,使学生的精神站立起来,自觉肩负起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学习历史要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进步为使命,历史教育要肩负起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既要追求看得见的分数,更要追求看不见的人格养育。当教师们把握了这样的原则,历史课堂便能成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打通现实、点亮未来、滋养心田的百花园,立德树人的目标定能在润物无声中达成。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条约外交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俄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鸦片战争史料拾零——《道光辛丑宁波赎货纳税章程》
美不续签俄美仅存军控条约?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THE DRUG WAR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