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2019-10-30李志红

当代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要想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让高校“思政课程”更具有影响力,与“課程思政”形成完美的协同效应,促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分析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课程的过程中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但由于“课程思政”改革与“思政课程”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笔者通过从两个角度,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相关经验,充分强化“思政课程”教育的总体效果。

一、高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主要目标

大学作为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大学阶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意识到我国的新发展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适应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在高校教育阶段,通过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对所有大学生来说,在新时期必须要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认真专注、开拓创新精神。其中,爱岗敬业是最基础的道德品质,也是学生在工作中最主要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勤劳奉献、爱岗敬业,才能够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精益求精,要求学生养成精神品质,更是促进学生努力创新的重要精神。在新时期,高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二、“思政课程”的育人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增强其专业性、科学性和学术性。“思政课程”只有保持自身的特色基础,总结科学发展的经验,专注专业性、科学性和学术性,运用其他课程的学术话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才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归纳总结,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帮助学生提升科学探究意识,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能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增强学生学习的总体效果。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思政课程”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理论清晰明确,彻底抓住事物的本质,经得起推敲,才能够说服人。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等部分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课时编排方面却相互分离、各自独立,没有形成统一的逻辑关系,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知识,没有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进行逻辑推演的阐释,让学生能够明白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辩证性。

除了归纳与演绎之外,在“思政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进行同行评议,主要就是有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得到最终的成果理论,经受过实践检验,才能够成为真理。在“思政课程”类比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国外资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这样才能够突出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课程思政”的育人策略

(一)通过学科融合实现“课程思政”

由于“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学科融合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学生无时无刻的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水平。总而言之,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科融合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最基本思路。

(二)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科融合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帮助学科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促进“思政课程”的全面渗透,帮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融合贯通,提高学生学习的总体效果。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环境的整体质量,最主要的就是坚持“自由、包容、开放平等”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进行辩论思考与总结归纳,最终将知识进行消化。

(三)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科学的界限,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讲解语文课程时,通过融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已经形成了系统而深刻的思想政治基础,将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现代工匠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能够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

(四)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途径

在思政教育的背景下,大学“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既要有机渗透大学思政教育,又不干扰正常的教学工作,必须要全面分析两者融合的结合点。

首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体现学科自身的教学特色,应该尽可能打破常规,寻找创新点,将两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合二为一,这样才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深入理解。

其次,在与其他课程融合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入手,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深入挖掘其他学科教材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问题引导的形式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政治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得到全面优化。例如,在科学类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设计丰富多样的科学实验,让学生深入探究,还可以鼓励学生与他人共同合作完成复杂的科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效果,帮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作用

“课程思政”改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新突破,是全面育人的真正目标。一直以来,在大学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专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割裂的情况,两者之间自说自话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样就导致“思政课程”教育过于片面,没有能够深入的贯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在“课程思政”在改革之后,能够将不同类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探索自然规律的,充分认识到社会历史规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丰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形成自主判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课程思政”改革也能够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培养综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大學专业划分也更加精细,这样细致的课程分类,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着更加专精的目标,但是会导致不同课程之间存在“隔行如隔山”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现实问题,严重违背了自然与社会系统性、整体性的发展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多,这样就导致大量的学生纷纷选择自然科学类课程,很少有学生选择人文社科类课程,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扭转这一局面,也能够增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自然科学的课程中提炼人文精神,促进人文社会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改革能够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中培养科学精神,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帮助学生探索精神。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共同合作、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必须要深入探究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力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进人文社科类课程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打破两类课程之间的局限,真正符合辩证教学的要求,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在今后,各学科教师也必须以思政教育工作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科和综合素养融会贯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共同教育体,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应辉,徐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04):71-74.

[2]李俊玲,杨保华.基于协同育人机制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路径设计与分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2);80-83.

作者简介:

李志红(1971.9-),女,江西鄱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