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2019-10-30牛自成

当代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宣城乡村旅游

牛自成

摘要:乡村旅游扶贫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乡村旅游扶贫在农村特色扶贫进程中,已成为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乡村经济发展中、作用已越来越突出。同时,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以宣城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为实例,结合当前宣城市各县、市、区实施的精准旅游扶贫实际情况,指出当前宣城市各县市区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不足,并为宣城市进一步完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小康社会;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宣城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會议上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新的扶贫模式,力争在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借此契机,乡村旅游脱颖而出,走进公众视野,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扶贫”的热潮,充分开发本地旅游资源,使其成为精准扶贫的一个“抓手”,帮助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自2017年以来,宣城市文化旅游局(前身宣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根据宣城市政府扶贫工作统一部署,牵头负责乡村旅游脱贫行动。根据全市在册的贫困村旅游资源禀赋、交通通达性、村级组织情况、当前旅游经营户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将宣州区四和村、郎溪周家村等13个贫困村列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根据全市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2019年底前,完成198户443人的脱贫任务(其中,宣州区17户33人,郎溪县14户69人,泾县109户204人,绩溪县38户91人,旌德县17户46人)。

二、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业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Frechtling早在1974年就关注到了旅游业的地区影响力,并尝试了对该问题的探索、研究; Bramwell(1996)的观点是,乡村旅游的开发应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多年之后,Abby Liu(2006)的研究表明,不少地区片面追求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而置资源的承载力于不顾,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总体来说,该阶段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站在政府角度来看,一般都是肯定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作用,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2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扶贫方面的研究始于2000年前后,相较国外,晚了许多。李立华(2002)等致力于乡村旅游扶贫研究,将我国西部地区作为典型案例,以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提倡打造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之特色。王继权(2001)针对贫困地区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显示,该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旅游项目过于单一,亮点不足;资金短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很难留住游客;杜海忆(2007)通过研究指出,政府应当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才能有助于该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具体地说,政府应出台政策,制定相应的开发方案,以不损坏乡村原生态风貌为前提,扩充资金渠道,加强设施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优化服务质量。

三、研究意义

3.1理论意义

本项目基于宣城市进行实证分析,项目负责人多次和案例地贫困户、扶贫企业以及基层干部进行深度交流访谈,从而进一步了解“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支持力度”、“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效应感知”和“居民对旅游扶贫的建议”,通过实践调研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进一步得出对宣城市旅游扶贫的系统数据,并进行宏观和微观系统分析。

3.2现实意义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一直将脱贫攻坚、创新扶贫方式、精准扶贫作为一定时期内战略性任务来抓。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带薪假期的延长,国民出游欲望越来越强。周末以家庭为单位的中短程自驾游、国家法定假日旅游外出、国民自发结伴外出旅游现象已越来越多、悄然兴起。趁着国家大力倡导进准扶贫的东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从而消除贫困。

其次,从区域层面来看,宣城地处山区、丘陵。如旌德、绩溪,经济结构欠合理,属于相对欠发达地区。本项目将对宣城市域的旅游扶贫进行研究,从政府、村官、企业家、一般居民和贫困户进行分别深度的访谈挖掘第一手资料,研究宣城市旅游扶贫的关注点为何,难点在哪,创新点是什么,对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脱贫具有一定的价值。

最后,从居民角度而言,旅游扶贫的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地区居民获得收益和发展。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是广大农村居民,通过收集其对旅游扶贫的诉求和感知的信息,探讨符合宣城市居民的旅游扶贫模式,对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改善生活环境,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宣城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现状及其问题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南部,目前下辖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市、郎溪县、绩溪县、旌德县、泾县(2市4县1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其中该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的数量和品位都非常突出。在国家政策、资金等支持下,近年来宣城市文化与旅游局对全市在册的贫困村旅游资源禀赋、交通通达性、村级组织情况、当前旅游经营户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将宣州区四和村、郎溪周家村等13个贫困村列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近年来,宣城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4.1宣城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及其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资金等大力的支持下,宣城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进展比较顺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泾县、绩溪、郎溪、宣州区”等为代表的具有皖南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4.1.1 泾县“红+绿”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近年来,随着泾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开展,当地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扶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2016 年,泾县政府出台了该地区新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发展计划,该计划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在泾县的红色景区试行分阶段免票,以确保对游客的吸引力。除此之外,该地区还推行红色旅游与生态、休闲、历史文化等旅游结合发展的模式,以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范围。这种在深挖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又努力将当地具有优势的红色旅游资源与该地区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条新的乡村旅游路线,以便可以更好地带动当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4.1.2绩溪县“三带一促”推进乡村旅游扶贫

近年来,全县以开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实施文旅强县战略,被评为安徽省旅游强县、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在扶贫攻坚中,该县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好、速度快等优势,强力安徽省乡村旅游“3451“工程,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作为产业扶贫有力措施,带动效应日益明显。

(1)示范带动旅游扶贫新亮点

全县共有优秀旅游乡镇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省级旅游小镇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这些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成熟、市场知名度高的單位,既是乡村旅游的示范,也是乡村旅游扶贫的主力。与梅干岭梯田相邻的尚村,2015年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合作社+旅游公司的方式开发乡村旅游,流转土地种植荷花、葵花,与春季油菜花相呼应,打造四季花海,挖掘“十姓九祠”特色文化和“徽州工匠”非遗传承,开发皖浙天路自驾、登山、徒步等乡村旅游产品,2016年纳入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当年创成3A级景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2)企业带动培育旅游扶贫新路径

该县乡村旅游起步较早,成熟开发的景区景点20余个,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在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中,调动和发挥旅游企业作用,组织开展旅游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县乡村旅游企业与38户贫困户结对“一对一”帮扶,通过直接就业、代销农产品等多种途径,促进贫困户增收。龙川景区、徽杭古道景区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分别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1个、42个,每年支付给景区所在乡镇、村资源使用费近百万元。

(3)项目带动增加旅游扶贫新动能

近年来,全县实施各类乡村旅游扶贫项目20多个,累计投入乡村旅游专项资金654万元,补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即一个旅游接待中心、一个旅游停车场、至少一座旅游公厕、至少一个旅游点、至少一家农家乐、一组标识标牌、一篇导游词、一名讲解员)、乡村旅游提升等项目。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该县每年拿出500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2019年引导政策修订中,单独新增了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措施,较非贫困村相比提高贫困村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奖励;对乡村旅游企业长期聘任贫困人口、租赁贫困户资源资产,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超一定数额后,给予企业予以奖励。

4.1.3郎溪县“科学规划+文化+旅游”模式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的开展,郎溪县根据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在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时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口号,以增加本地区乡村农民的收入、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为目标,将具备乡村旅游条件的乡镇建设成集生态、文化、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乡镇。为贯彻落实我国乡村旅游扶贫的国家政策,尽快让郎溪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来,该县相关政府部门根据该地区具有丰富的红色遗存、民俗风情、绿色生态等本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保护利用,有序发展”等原则,将郎溪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成一个集红色文化体验、民俗文化感受、生态文化观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4.1.4宣州区开展旅游扶贫培训、推进行业创建,强化品牌建设模式

积极开展“3311”乡村旅游创建活动,持续推动旅游强县创建,在乡镇层面继续抓好优秀旅游乡镇建设,在村一级做好星级农家乐的培育和规范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重点村建成有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实施文化旅游人才“51111”培训行动计划,开展送老师下乡的乡村旅游拉网式培训。同时组织带动帮扶能力强的农家乐经营者、重点旅游乡镇、示范村负责人参加省旅游局的旅游扶贫工作专题培训班。

4.2宣城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宣城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宣城部分县市乡村地区的旅游业得到充分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贫困乡村的重点发展产业。一些革命老区凭借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禀赋,随着地方政府旅游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地方旅游经济得到大幅度提升,广大乡村地区旧貌换新颜,地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旅游扶贫已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受益,日益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4.2.1 乡村旅游扶贫目标不明确、不清晰

“扶贫”是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初衷,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只是实现农村全面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16年宣城市文化旅游局牵头实施旅游扶贫工作以来,部分乡村政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当地贫困调研工作不充分,对地区贫困原因分析不全面,对当地扶贫工作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不能全面理解,从而导致乡村旅游扶贫目标的聚焦产生错位,相当一些地区政府和居民错误认为乡村旅游开发就是旅游扶贫。同时,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普通贫困户受自身权利、经济情况或实际受益程度影响,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是扶贫目标错位的集中表现。

4.2.2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且使用效率低

旅游扶贫资金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旅游扶贫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源动力。但根据现有情况看,宣城市受财政实际的影响,用于地方旅游扶贫的资金非常有限,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制度不完善、人才短缺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旅游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必须加强有限旅游扶贫资金的有效管理,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已成为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旅游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宣城地区的旅游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的管理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乡村旅游扶贫资金不足

宣城地区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宣城地区自身经济条件落后,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致使宣城地区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未能变成特色旅游产品。在一些乡镇出现了政府除在启动阶段给予少量的资金扶持后就放任自流的现象,甚至一些乡镇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因为吸引不到资金,使得乡村旅游的一些后续开发和相关配套设施无法跟进,导致该地区的乡村旅游业长期处于以门票收入为主的初级阶段。

(2)乡村旅游扶贫资金使用不合理

对于我国的贫困人口总量来说,目前我国财政可以用于扶贫的资金非常有限,又由于一些贫困乡村地区因自身条件的制约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一些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导致宣城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呈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乡村旅游资金的极大浪费。另外,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已经被确定为乡村旅游扶贫的资金,却被一些部门用于其他项目的问题。

4.2.3 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

宣城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和落后地區,居住地域分散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宣城地区大多乡村旅游地与周边的旅游中转城市没有直达车,使游客辗转多回,这不仅给来旅游的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又浪费他们游玩的时间,导致游客来此游玩吸引力的降低,同时也制约着该地区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客源的拓展。

五、完善宣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建议

5.1 以全域旅游创建为抓手不断夯实扶贫基础

以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高标准打造环城市乡村旅游休闲游憩带,科学布局旅游驿站、乡村休闲观光、体育健身等要素,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加快农家乐乡村旅游的集聚发展,串珠成链、扩面成片,打造一批精品农家乐集聚区。持续培育星级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村、森林旅游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鼓励发展景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推动乡村旅游景区化、经营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2 以促进融合发展为抓手形成扶贫工作合力

积极推进旅游和农业、林业、体育、养老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事节庆、森林旅游、生态农庄,引导更多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支持和鼓励各县市区举办农事、民俗等各类节庆活动,以节庆为平台,扩大旅游消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农业科研项目、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化改造提升。进一步推动金梅岭、徽杭古道等体育旅游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设,加速产业融合,形成综合新产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建、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5.3 坚持四个结合,推动旅游扶贫深入开展

(1)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积极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将旅游各要素纳入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突出抓好人居环境设计,打造富有特色、生态宜居的特色小镇和村庄。

(2)与电子商务发展相结合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探索“电商+旅游+扶贫”模式,联手同程等旅游网,建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网络营销。设立宣城旅游商品旗舰站,接入“宣城旅游”官方微信平台。全媒体互动推出“宣城最美乡村游”,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特色产品,鼓励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乡村客栈等旅游企业开设“微信、微博、微店、网站”,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智慧营销及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市场营销精准扶贫的作用。

(3)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

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旅游建设。推动农家乐协会(合作社)建设,分散经营的农家乐纳入协会统一管理,并推广统一规划、统一价格、统一营销、统一接待、统一结算的“五统一”模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与行业培训相结合

继续开展送老师下乡工作,坚持举办拉网式培训,培养一批优秀的乡村旅游带头人、经营户和经营管理人员。鼓励农家乐协会自己组织开展分散培训,争取财政部门在培训经费上给予适当补贴。鼓励旅游规划单位提供公益性旅游开发咨询服务,倡导旅游规划单位与重点村结对帮扶。

总之,乡村旅游扶贫只是扶贫其中的一种方式,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被动“输血”达到主动“造血”的效果。乡村旅游扶贫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人们的思路就必须有所转变。乡村旅游扶贫要与其他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不能简单地盯着前来旅游的客人吃住方面的消费,而是要通过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链,让更多人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旅游经营。这不仅是要让贫困乡村地区人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更是让当地民众多进行市场锻炼,以提高他们的经营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变单向“输血”为帮助贫困乡村地区“造血”,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扶贫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细嘉,陈志军.旅游扶贫:江西的构想与实现途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刘汉成,夏亚华.大别山旅游扶贫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3]黄承伟,刘欣.“十二五”时期我国反贫困理论研究述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7-142.

[4]白志群.全面小康社会视角下的昆明市农村扶贫开发问题[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2):54-57.

[5]黄承伟,向家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1):229-231.

[6]朱虹.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J].老区建设,2015(12):167-170.

[7]DFID.Tourism and poverty elimination: untapped potential [R].DFID document,1999,21(14):278-283.

[8]马忠玉.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旅游开发与贫困消除[J].自然资源学报,2016(2):119-124.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宣城乡村旅游
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发展方向浅谈
宣城:一城山水半城诗
宣城以外看宣城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