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王阳明心学及其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2019-10-30王虎胤

北方文学 2019年27期
关键词:致良知心学知行合一

王虎胤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知行合一”“致良知”及其特点,揭示王阳明心学的发展轨迹,陆王心学的传承脉络以及与程朱理学的异同,即注重个人心性的修养与反省,达到“万物一体”的崇高境界,充分体现出他“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的合理性,反对程颢等宋儒的“知先行后”割裂知行关系的学说。其哲学观点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改变了程朱理学统治学术的局面。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开辟了继程朱理学之后的又一条理学之路,与陆九渊的理学思想一脉相承,形成陆王心学,并与程朱理学并驾齐驱,是中国哲学领域又一座文化丰碑。不仅如此,王阳明心学在教育理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为当时的教育提出了良好的指导思想。文章探讨王阳明心学的教育理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从蒙童开始,反对体罚、棍棒式教育,注重师生平等、课堂民主、有教无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对学生赏识激励,使其中心喜悦、热爱学习,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心学;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名“守仁”(1),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身世显赫的大官僚家庭,后随父王华举家移居浙江绍兴,他是东晋宰相王导的后裔。历任兵部主事、都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终封新建伯,谥“文成”。明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因晚年结庐于绍兴宛委山阳明洞天,著书立说、讲学论道,自号“阳明子”,故后世尊他为“阳明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家。他独特的道德论教育思想基于鲜明的人文心学。成为继南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创立心学之后的继往开来者,是推动明代心学繁荣发展、独树一帜的杰出代表。

王陽明出身儒家官宦大家,从小秉承儒学经国治邦理念。21岁时中举人,尔后两次会试失败,经历了科举失败的痛苦,但仍未放弃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理想。快到而立之年(28岁时)才中了进士,终于如愿以偿,步入仕途。王阳明从年少时就恪守读书志在圣贤的抱负,比起其父王华读书志在登第来说,境界可谓高远,志趣可谓崇高。

一、青年时代步入仕途,于政坛春风得意

早年曾任职兵部主事、刑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滥施淫威、逮捕南京的科道官员戴铣,因此上书明武宗朱厚照,请求赦免戴铣等正直官员,故此引起刘瑾不满。《明史》记有此事:“正德元年(1506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阳明复官,出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本年八月,刘瑾遭诛,王阳明随即被召入京城,官吏部验封清吏司,从此步入了官场正轨。虽然不是平步青云,但也是循序渐进、春风得意,官职越来越大,威望日趋渐高。

正德十一年(1516年),45岁的王阳明正值人生的鼎盛时期,政治经验丰富,人生的历练坚韧,军事才能凸显。在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下,出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漳等地,全权辖制赣南、闽西一带的军务。这一时期他多次指挥军队镇压赣南、闽西、横家、桶冈的农民起义和广西思恩、田州、瑶族少数民族反明武装,充当了统治者屠杀农民起义军和少数民族反明武装的工具,深得统治者的赏识。进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定陕西安化王朱寘鐇和宁王朱宸濠反叛的军事斗争(2)中,其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可谓战功卓著,威震朝野。之后,他从自己的军旅生涯中得出“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结论,这正反映出王阳明在军事上镇压与安抚并用的文韬武略。从王阳明早期的仕途来看,主要是从军带兵。既有对农民的杀伐镇压,也有对明宗室藩王的用兵,在军事斗争中恰到好处、有礼有节地完成了统治者的临危受命。军事上的辉煌成就,既造就了王阳明的政治声誉,也为他哲理思想的广泛传播搭建了广阔而坚实的政治平台。

大功告成之后,他回到绍兴开始讲学,慕名而来的弟子纷纷拜倒在他的麾下,倾听其謦欬。设若没有早期的战功,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那么他的哲理学说是不会广泛传播的。这些慕名而来的学子,一方面是为了学习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慕其显赫的政治名望,拜倒在他麾下,希望有朝一日戤牌头,名利双收,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王阳明“致良知”论得到了广泛传播,的确与他个人显赫的社会地位有密切关系。王阳明虽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军事家、政治家,但不乏儒雅之气,大有儒将风采。

二、心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王阳明哲理思想——心学的基础源于儒学,其次是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是儒、释、道思想的结合。追本溯源,南宋陆象山把儒家孔孟学说的“仁”、“礼”思想继承下来,承认“理”的存在。“理”即天理,既包括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等,这两方面构成了心学的基本内容。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为清规戒律来约束社会,形成道德理念,规范人们的意识言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体现了心学的本质特点。

西汉经世致用的政治主题,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自汉武帝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成为历代王朝倡导的主流学说,越来越多的儒家经典被奉为圭臬。由“四书五经”扩大到“十三经”,队伍越来越庞大。研究儒家经典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地从全方位得到延伸和扩大。从字词章句到义理考据,不断深化,不断开拓视野,注重经典义理与个人品质的紧密联系,探究经典义理给予人品德、修行的影响,重视论经与修行的辩证关系。宋明理学就是学术史上的两颗明珠。其中的一颗明珠就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源于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创立的程朱理学;另一颗明珠就是明代王阳明源于南宋陆九渊而创立的陆王心学。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统观宋明理学的两大派系,既有同,又有异。相同点在于二者都体现了儒学思想,都属于“理学”的范畴。从内容上来讲,二者均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可“理”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说,都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为清规戒律来约束社会,规范人们的言行,达到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二者殊途同归,却扼杀了人们的理想追求(“存天理,灭人欲”),精神上套上了桎梏,灵魂上绾上了枷锁,为专制统治摇旗呐喊。当然也为塑造中华民族刚性而严格的道德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点: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理学主张“理”是外在的,是独立于人存在的;陆王心学则认为“理”是内在的“心”,前者属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后者属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前者强调达到“理”的最高境界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而后者则是克服私欲,内心反省,反对探赜索隐、格物致知。

王阳明在哲学上继承和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陆九渊把儒家孔孟学说与佛教禅宗思想、道家思想糅合起来,承袭并发挥了程颢、程颐的“天即理也”的观点,继而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亦即世界的本原。王阳明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人者,天也,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答季明德书》)。这段话可以概括为他对宇宙的认识,对自我人性的修养,对是非标准的评判,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权衡皆由自己内心儒、释、道杂糅的心学标准来衡量,最终得到独立判断和裁决,除此别无他法。在《答季明德书》一文中,他认为,“心”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包罗万象,整个宇宙万物都在自己心中。“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他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主张。在《與王纯甫书二》中公然地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说成是“心”派生出来的。一旦离开了心,天地万物就不复存在,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其实二者都是先验论的产物,颠倒了“良知”与“心”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心”的本质是“良知”,良知是先天固有的认识,万事万物都包含在良知之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对良知的自我认知。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显而易见,他是把知与行等同起来,当做同一件事来看待,这就从根本上完全抹杀了行的客观意义(实践意义),是先验论的翻版。

在伦理思想方面,王阳明照搬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把封建道德说成人心固有的“良知”,要求用去掉欲望的手段,只求内心道德的修养,以达到“存天理”的目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此心存守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传习录上》)只要去尽人欲,剩下的就是纯天然的“天理”了,天理就是圣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致良知”,如果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王阳明的哲理确有合理之处。从孟子的学说中可以看出,人们拥有的良知良能是先天固有的,不经后天学习就有的特质。如果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的角度来说,良知良能是经后天学习与改造才能具备的。至于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就更需要后天的努力改造才能实现。无论良知良能、恻隐、善恶、辞让、是非等都是抽象的概念而已,如何把它变成核心价值观才具有意义,才能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遭受了仕途上的第一次重大打击。龙场驿丞时期,是王阳明政治生涯和学术生涯的转捩点。在此之前,他仕途春风得意,主要致力于军事生涯。之后,他开始转入“知行合一”这个心学重要哲学命题的探究。“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在《年谱》中记载: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荒山绝域,言语不通,身处蛮荒之地,远去了繁华,离却了政治。王阳明在这种绝境中宠辱偕忘,克服、消解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平,寻求内心的平静。在贵阳,论道于文明书院,传播知行合一论。

王阳明从正德三年(1508年)春初到龙场,到正德五年(1510年)春升任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知县,前后经历了大约两年的贬谪生活,完成了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山阴洪溪乡(今绍兴市柯城区兰亭乡仙霞山)。朝廷不仅没有及时表彰这位尽职尽忠的大臣,反而惩罚性地不给予他恤典,新建伯的爵位也不能由他的子孙承袭。嘉靖皇帝曾在给吏部的批复中措辞严厉,态度强硬地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这样,就把王阳明的心学定性为歪理邪说,可谓是他人生的又一次打击,只可惜在此之前他早已撒手人寰了。万历十二年(1584年),也就是王阳明逝去的五十多年之后,王阳明从祀孔庙,他的心学才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至此,一代圣哲的冤屈得以昭雪,其光辉思想在人间发扬光大。他留给弟子的至理名言,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他一生“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学的精华,也是后世儒生立身处世的法宝。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名垂竹帛,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五百年来中国人文思想神奇智慧的代表。其心学理论参悟人生,探究世事,微言大义,可谓切中肯綮,言近旨远,深入人心,经久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三、“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王阳明教育理论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论,强调教育重在学生的品德、人性的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德为先,知为后。

1.教学应注重儿童的年龄特点,依学生的性情,与之鼓舞兴趣,切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要做到循序渐进。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他们的心理活动、接受能力、思维方式、认知特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应从上述方面着手,认真分析、仔细观察,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王阳明在教育理论方面认为,学习必须首先做到独立思考,注重质疑、提出问题,凸显个性;反对崇拜权威,照本宣科,不加思考,盲目从众,死读书本。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王阳明说:“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心里明白才是真正地明白,心有所悟才是真正的领会。教师应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注重学生应自求自得,要有独到的见解,不轻易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心悟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3.教育者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融洽的、平等的,反对教师一言堂,允许学生当面提出质疑,各抒己见,反对繁文缛节,教师态度和蔼可亲。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这种对待学生的方式,主张“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语录》)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他辩证地看待尊师重道,只有尊师才能重道。教师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传,使学生如沐春风,潜移默化,受益匪浅。只有这样,教师的道德之光才能在学生的心中闪耀。

4.王阳明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诱之诗歌”(主张以唱歌吟诗的方式来教育儿童),正所谓“春诵夏弦”,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单调乏味,活跃课堂气氛。又如“导之习礼”(课堂教育要让儿童学会礼仪),培养学生懂礼、习礼的习惯,及早规范学生的言行,寓礼仪于学习之中。教师要真正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学生成为懂礼明礼的人。又如“讽之读书”(主张通过读书开发儿童的智力,增长见识,达到“存心宣志”的目的),让儿童形成一定的道德准则和理想。

四、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心学是儒、释、道思想的集合,其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了典范。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丰裕,只求体肤之享,更要追求精神财富的充实,以求思想的健全。物欲横流,充其量只是物质财富的满足而已,但失却了精神财富。当一个人变成行尸走肉、酒囊饭袋的时候,他的灵魂早已烟消云散了。古人尚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箪食陋巷仍不改其乐,身居陋室仍堪其忧,安贫乐道,安步当车,以蔬当肉,不渝操守。我们当下的青年应以古为鉴,以史为鉴,学习并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发扬“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心态,振奋自己的精神,奋发有为,与时俱进,激浊扬清。

注释:

“守仁”取自《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语。意为:靠智慧得到了它,不能依靠仁德去保持。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

安化王叛乱,又称朱寘鐇叛乱,是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安化(今甘肃庆阳县)发动的叛乱。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历称宸濠之乱。

参考文献:

[1]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中华书局,2016.

猜你喜欢

致良知心学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阳明四句教与唯识学八识思想的对比研究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