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阅读札记二则

2019-10-30刘书成

北方文学 2019年27期
关键词:句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否定句

刘书成

越国以鄙远:使动意动辨

《烛之武退秦师》(1)中的这句话,许多资料把其中的“鄙”分析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全品高考方案》、广西师范大学的《文言文图解注译》。许多老师也认同这一讲法,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这里的“鄙”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使动与意动用法的区别。郭锡良先生说:“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郭先生举例分析说“齐威王欲将孙膑”意为“齐威王欲使孙膑将”(2),齐威王是事实上任用了孙膑为将的。郭先生说“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3),例如“渔人甚异之”实际上是“渔人甚以之为奇”,意思是“渔人认为它很奇异”,事实上奇异与否不知道,但在渔人看来它很奇异。再看两个例子: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第八十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独立地看“甘其食,美其服”,似乎解释为“使食物甘甜,使衣服华美”或者解释为“认为食物甘甜,认为衣服美观”都可以。如果此话是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家所言,解释为前者是不错的;可是此句出自《老子》,老子在这里是要阐述其“小国寡民”的思想,那这句话就只能是后一解释,即意动用法了。“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我”到底是“妻子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还是“妻子认为我很美”呢?结合整篇文章,我们知道邹忌的美完全是其妻的主观看法,他的妻子并没有将他打扮得更美,而事实上他也不如城北徐公那么美,这就是意动。

可见一个结构是使动还是意动用法不能孤立地判断,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为了解决“越国以鄙远”的问题,我们要联系其上下文语境: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这段文字中的两个“亡郑”,大家都承认是使动用法,即“使郑亡”。其实“亡郑”与“鄙远”是前后密切联系的两件事,对于秦国来说,“灭亡郑国”就可以“使远方(郑国)成为(秦国的)边邑”。说的都是在某种条件下现实世界要发生的事实。另外,如果“鄙远”只是某人主观的看法和意见,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烛之武说的“君知其难也”呢?某些人头脑中的想法如果不企图把它变成事实是无所谓难与不难的。

本句长期以来被讲成是意动用法可能是因为人教版教科书将这句话译为“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既然是“当做”,那就是“认为、作为、看成”了,当然是意识中的行为,殊不知,这一翻译本身也是不准确的。依本课注解1,本文编入课本时所依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卷十七“越国以鄙远”下云:“设得郑以为秦边邑,则越晋而难保。”(4)意思是“假设真正得到会怎样”而不是“认为”或“只是在意识中、想象中得到”,比较准确的翻译应该是:“越过别国把远方变成自己的边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特殊句式的判断

这句话出自韩愈的《师说》(5),对于这句话有一种广泛接受却似是而非的讲法:这是两个用“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小句。

要对这句话进行正确的语法分析,首先要弄清楚古代汉语中与此句看起来有关系的几种宾语前置句类型。这是一个否定句,也存在“之”这类的可能作为前置标志的词。我们首先看一下古代汉语中否定句在什么条件下会将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此句之所以将宾语前置,是因为宾语“余”是个代词。如果宾语不是代词,那么宾语仍置于动词之后,试仔细对比“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前后两个小句。再看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如“唯余马首是瞻”“唯利是图”“何陋之有”等,这类句子一般是肯定句或反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虽然是带有副词“不”的否定句,但“句读”“惑”两个词都不是代词,所以它不属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既然它不是肯定句也不是反问句,它也不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把这两个句子看作是宾语前置是出于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主语都是动作的发出者,宾语都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是把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混为一谈了。其实,主宾语与谓语动词语义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主语可以是受事,如“头发给剪掉了”、“窗户纸都打湿了”。宾语也可以是施事,如“晒太阳”“走了一只羊”等。以施受关系来判断句子的主宾语是靠不住的,古今汉语都是如此。

我们认为,这个句子不是宾语前置句,把它看作一般句式完全可以讲通。这里的“之”,我们认为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另外,从上下文中,我们也可以找出这两句不是賓语前置句的证据。“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的是“它作为迷惑始终得不到解决”。可见“惑”可以作为话题,讨论其“解与不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此处“句读”、第一个“或”字和“小”一脉相承,所指相同的;同理,“惑”、第二个“或”以及“大”也一脉相承,指代相同事物。倘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只能解释为宾语前置句,那么这里“或师焉,或不焉”就应翻译为“学习有的(东西),不学习有的(东西)”,而“小学而大遗”就应该解为“学小而遗大”,这压根就不成话。

注释:

袁行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P16,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第二版。

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P279,商务印书馆2003年。

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P282,商务印书馆2003年。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转引自浙江大学出版社《阮刻春秋左传注疏》P1123;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也继承了这一说法,他说:“鄙远,以远地为其边鄙也。……秦若得郑以为鄙邑,必须越过晋国而有之……”

袁行霈 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P54,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二版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2]袁行霈,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一版.

猜你喜欢

句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否定句
can have done用法小结
短句(主语+谓语)
do和does都是“活雷锋”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学写双重否定句
NO制备和性质的微型实验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由两个等差数列的公共项组成的新数列问题
用心探讨例题 品出其中真谛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