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佛宿墨写人物

2019-10-24袁志坚

文学港 2019年10期
关键词:老大哥姆妈

袁志坚

宿墨指的是隔夜发酵的墨汁,胶和墨分离了,水分蒸发了,墨汁不再滋润新鲜。很少有人用宿墨作画,或许因为宿墨是难以掌握的,中国画要求“气韵生动”“以墨取韵”,如果不能妙用宿墨,容易下笔迂滞,失之板结,缺乏光彩。将宿墨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拓展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提炼富有意味的形式感,无疑是有创造性的。近代黄宾虹用宿墨画山水,今人吴山明用宿墨写人物。吴山明画人物用的是淡宿墨,取其幽淡朴素的趣味。为什么吴山明的淡宿墨人物画能够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呢?他利用了时间的秘密。经过了时间的消磨之后,宿墨清除了燥气,显得更为沉着。吴山明的人物画特点,一是线条蜿蜒曲折,如春蚓秋蛇,通过中锋行笔,以笔带墨,强化了具有速写效果的线笔特性;二是宿墨湿用,以水推墨,笔触与渗晕互相融合,显得淡雅空明。吴山明将之概括为“痕迹美里又带有肌理感,既扎实,又透亮,苍润结合,笔痕重叠,很有古意”。

读了汪菊珍的散文集《东河沿人家》后,我立即想起了吴山明的淡宿墨人物画。《东河沿人家》写的是一个个的人物,每一篇都篇幅不长,短的一千多字,长的也不过四五千字,却勾画出每一个人不可轻视的一生。这是很见取舍功夫的,即便是再渺小的人物,再平凡的人生,值得记叙的事情总归是要费些笔墨的。在简短的篇幅里,汪菊珍还时常不经意地穿插闲笔、细节,文章的节奏有张有弛。这样的笔墨功夫,和吴山明的淡宿墨画法是妙处相近的,譬如线条劲省,譬如笔痕重叠,譬如浓入淡出……其中最为要紧的是,把握了时间的秘诀。吴山明所谓的“痕迹美”“肌理感”,是时间留下的“痕迹”和“肌理”。汪菊珍的创作则把握了散文作为时间的艺术之特质,她让时间开口说话。这些题材在作者的心里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发酵,作者在多年之后重新叙说这些人和事,自然多了一些沧桑,留下了“痕迹美”和“肌理感”。

“蔡元房坐落在东河沿漕斗底向北十几米处,前后三进,东西厢楼各十一间”,这是集子的开篇之句。《东河沿人家》写的是一个浙东小镇,一个过去的时代,一户户人家,一个个生命故事。这是一组散文,更可以看作是一整篇大散文。从表面上看,作者的表达格局是依着蔡元房这三进建筑的结构,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写过去,写了这个逼仄空间的邻里、房客,又续写同这些人家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的众生。这一户户人家、一个个人,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一个人际格局,远近亲疏,人情伦理,都在一個整体之中,可谓是“呼吸与共”。从深层次看,作者的表达视角是时间视角,从自己的童年写起,一直写到少年和青年时期,“我”见证了人间世态的变化,生老病死,聚散枯荣,作者是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们,而时间又拉开了作者感受他们的距离,恰恰是拉开了这个距离,作品更具有张力,形成了内心与外在的共情结构。作者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关心、思考这些人物的遭遇,蔡元房人家就不单单是一个生活语境,它更是一个精神世界,一个命运共同体。蔡元房人家今天已经门庭改换,小镇也早就变了模样,但是,汪菊珍用笔墨留下了那些卑微生命的痕迹、肌理,建构了不可消磨的生命价值和灵魂家园。

在逼仄之空间,人与人之间是局促的,也是没有隐秘可言的,甚至是影响到生命的尊严的。《年嫂》里有这么一段:

原来,结婚这么久,他们小夫妻之间,还是井水不犯河水。年哥说,妻子水瑛,别的都好,就是太怕羞了。板壁后面住着老大哥,连句亲热话,她也不让说,何况别的。说到这里,平日里能说会道的年哥,竟然不管外面偷听着的姐妹,嚎啕大哭起来。

《面店里的两个光棍伯伯》里有这么一段:

润泰伯伯排行老大,下有两个弟弟,还有老母,和他的小弟住在蔡元房东的三间瓦屋里。他白天田里干活,三餐饭寄在小弟家。吃过晚饭,才拎着那个夜壶,到面店来睡觉。别把这个夜壶看得太简单,如果他不拎到小弟家去,可能会被人指责为败家。

《老大哥》里有这么一段:

老大哥终年穿得文质彬彬,只以为他是有钱老人,住在比谁都好的房子里。如今,却发现他在这个洞穴一般的地方,真的吗?为了探个究竟,后来我又进去过一次。这次,我又有了新发现,老大哥居然和大大妈拼用着一个灶间。那是穿堂后半间,低矮,更加黑咕隆咚。老大哥呆呆地站在一个灰缸前——算是他简易的灶台——好像在等待饭熟。宁可拼天下,不可拼厨下,这是老话。

但是,这部作品处处都维护着生命的尊严,人性总是能够从生存的缝隙中挤出一处光亮,从凉薄的人世里透出一份温情。“老大哥”始终穿得文质彬彬,那份体面里有他的经历、他的品性、他的夙愿;“拎着夜壶”当街走的润泰伯伯其实十分敏感,到河边洗澡,“看到岸上还站着这么多人,他总是很快上岸”;年嫂不但吃得了苦,而且受得了委屈,心平气和,毫无怨言,“人家一个婆婆,常常嘀嘀咕咕,年嫂有两个婆婆呢”;先天痴呆的阿美却“呆有呆福”,入赘的阿良对她体贴入微,还生下了两个女儿两个儿子,而他们新婚之夜的秘密勾连着欢喜佛的传说,显出生命本能和生命伦理的双重美好;半聋半哑的德哥却有一双巧手,会女红,会剪纸,会烧菜,会养花,虽然他没有成家立业,孤独到老,但是,他没有放弃追求生活的美感;以报丧为独门活计的乔爹,本地姑娘因此并不愿意嫁给他忠厚实诚的儿子,留下一把油纸伞为遗物,这把伞成了千托万求讨来的儿媳妇教育孩子的道具……

作者尤其善用闲笔,善写细节,景、物精微,三言两语,衬托了人物主体。汪菊珍这样写达琛姆妈家的门:“达琛姆妈常常鼓捣这门的边沿,所以,开门时它会发出一种特别的声音,清脆,短暂。我几次察看过,只有一道浅黄的摩擦痕迹——好的门必须发出恰到好处的声音,既能防贼,又不聒噪了邻家。”那是何等精致、优雅地对待生活呀!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哪怕是洗衣服、洗碗盏,达琛姆妈都极为讲究,一丝不苟。就是这样一个品位不俗的人,“东河沿最聪明的女人”,命运有了大转折。“自从达琛爹退休回家,这个相敬如宾的模样难以维持了”,“最后一次最响,嘭——墙壁上瓷器开花的声音。随之,才是达琛姆妈的几声尖叫,凄厉、愤懑、恐惧、绝望。我母亲赶了过去,却敲不开外面的墙门。叫来蔡元房的二妈,二妈见到达琛姆妈满头满脸的血,吓得大跳,出人命啦。”再回头看前面作者写达琛姆妈洗碗盏的那些文字,就知道作者精雕细镂地描绘那些碗盏的图案、色泽、形态,是极为用心的。描绘达琛姆妈家的门和那些碗盏的闲笔、细节,不仅使作品内涵多了一些意思,使语言节奏多了一些活泼,而且更逼真、更微妙地还原了生活本身的形态。在中国画里,所谓“兼工带写”就是如此,总体上笔墨具有概括力,着眼于大处,简洁纯朴,但是在某一细部又精微无比,纤毫毕现,将形似与神似、苍劲与滋润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作者的写法“很有古意”的地方,是有笔记小说的味道。譬如,每一个人物出场,作者都先写外貌、形态,这就是一种很古老的写法。句子都很简短,又妥帖地使用了方言、俗话、俚语,语言氛围合乎人物所处身的时代。作者很少用形容词,也很少写对话,没有繁复的情节,更没有虚构悬念,这种不敷颜色、散漫随意的线笔勾描,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吴山明的人物画就是这样的,结构疏旷,用笔简约,以短线为主,以小尺幅居多,但是弘扬了情本体的美学传统。汪菊珍将温热、微苦的情感隐藏于冷静、淡然的语言之下,不疾不缓又有曲有折,流露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切、“看似寻常却奇崛”的大气、“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沉郁,她是以轻驭重、以小见大、以实带虚、以俗写雅,对于一个女性作家来说,这是殊为不易的。

当然,这部散文作品不只是写了一个一个的人物,它还呈现出了一幅旧时代的图景,一份老底子的文化。那个年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但是底层人物在艰难处境中依旧坚守着亲情与爱,坚韧地寻求希望和温暖,对于充满焦虑和欲望的当下而言,它对于人性价值的观照和对于社会变迁的反思是有意义的。作者以一个青少年成长的视角来看这人间的变化,她的站位谦下,目光单纯,这和那些“精英”高高在上地书写底层的“苦难”是截然不同的。时间是无言的叙事者,时间也是生命的本质存在,这部作品里清醒的时间意识使之具有耐人寻味的人文性。我将这部散文集的写法比喻为宿墨画法,就是肯定它可贵的时间意识,而且它找到了恰当的语言载体,有什么样的文学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语言。长时间发酵过的语言,如同宿墨不复浮躁,如同陈酒芬芳悠远。

猜你喜欢

老大哥姆妈
奶妈
月光册(中篇小说)
打饭即景
真人秀鼻祖《老大哥》:一场大型社会实验
姆妈
姆妈
大琛姆妈
姆妈
减肥药
谁去买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