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地兰、胺碘酮治疗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9-10-24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451100王志刚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西地兰窦性心危重症

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451100)王志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抛硬币方式进行分组,54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42.6±5.3)岁;另54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3.9±5.5)岁;对比两组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性(P>0.05),可开展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一般支持性抢救,对照组同时行西地兰治疗,静脉推注给药,首剂量0.4mg,15min内推注完毕;若心律控制未达到满意效果,则需在推注完30min后追加0.4mg;若仍无效果,则需再次推注0.2mg,总剂量需控制在1.0mg。观察组则采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静脉推注给药,首次用药剂量为150mg,15min推注完毕;然后以1.0mg/min微量泵维持注射;若心律复转效果不佳,则需在首剂量推注结束后30min追加150mg;24h总用量不超过1200mg。

附表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转复为窦性心率的几率;②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室率及起效时间;③对比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情况,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E/A值等;④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行t与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概率对比 观察组54例患者中共49例转复为窦性心律,占90.7%,对照组中共32例转复为窦性心律,占59.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14.27,P=0.000)。

2.2 两组治疗后心室率及起效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心室率(75.5±5.8)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99.6±6.7)次/min,起效时间(17.5±2.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35.9±3.0)min,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LVEDD、E/A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2.4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中共6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中共15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4.79,P=0.029)。

3 讨论

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方式,西地兰为临床上治疗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其属于洋地黄类药物的一种,具有促进心肌收缩增强、减慢心律与传导的功效,对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帮助;但该药物的用药安全窗口较窄,用药期间易造成洋地黄中毒,甚至会增加心肌负荷,这也就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围[1]。胺碘酮则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一种,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负性肌力作用轻、有利于降低心脏后负荷、确保心输出量稳定的效果;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病情,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故而更易被患者接受[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转复为窦性心率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心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患者LVEF、LVEDD、E/A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胺碘酮在改善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病情中可发挥积极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西地兰窦性心危重症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在婴幼儿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乳酸米力农注射液联合西地兰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三磷酸腺苷、普罗帕酮和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效果对比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40例治疗分析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同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