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教学:让学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悦享生命

2019-10-23樊向华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

樊向华

【摘   要】  游戏是学生的存在方式。将“游戏”引入德育教学,能够让学生形成深度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方略。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的德育活动,捕捉活动中的游戏因子,激活学生的游戏潜质,发掘德育中的游戏资源,培植学生的游戏与创造精神。

【关键词】  德育课程;游戏学习;悦享生命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快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让师生“诗意地栖居”于学习之中。游戏,作为一种活动类属的德育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子,能够承载德育的濡染、教化之功能。在品德课程与教学中运用游戏,其意义绝不止于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体验愉悦,更在于实现学生情感的观照以及创造精神的培育。

一、融入游戲活动,丰富学生道德认知

当下的品德课程与教学的“童趣”正在消失,学生的品德学习与生活正异化为一种“没有意思的经历”。如何让品德课程与教学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让德育融入学生的游戏活动,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作为一种本能的缪斯,游戏“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在游戏中,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游戏让学生的道德认知生成并丰富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人是一个动姿化的X”。品德课程的教学不是任务模块的机械拼凑或同质重复,而是在彼此的交互对话中生成可能的境域。例如教学《心中有“规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一课时,其教学目标在情感维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关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笔者将如下的游戏活动融入教学之中,活跃学生的探究和交往氛围。课始,教师和学生在室外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戏,其中部分学生踩线了,顺势引导:不能踩线是“跳房子”游戏中的一条重要规则。接着,让学生畅谈其他游戏与生活中的规则,从学校铃声到我与爸爸约法三章的吸烟,从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到办事人多要排队等等。在教学中融入游戏活动,让品德教育少了一些说教,多了一些互动;少了一些独白,多了一些对话;少了一些话语霸权,多了一些理性思考。

在希腊语中,游戏与教育的词根是一样的。在汉语语境中,德育中的游戏是学生从学习义务中抽身出来,放松身心并自由发挥想象和创造的活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其道德认知得到规正。

二、激活游戏潜质,深化学生道德体验

在荷兰著名人类学家胡伊青加看来,游戏应当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本状态,“人即是游戏者”。故而,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自觉地增添游戏元素,激活儿童的游戏潜质,让儿童能够获致游戏体验。在游戏体验中,学生以一种完整的生命投入到个体自由对话、探索感悟和关心帮助之中。学生在深度体验中能够完成意义的建构,形成价值的体认。

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苏教版三下《品德与社会》),当孩子们完成了中国的行政区划图认识后,笔者让学生玩起了“智力拼图”游戏,让学生分小组拼接毗邻江苏的几个省份的一幅不完整的地图(即从一幅完整的地图中抽取毗邻江苏的几个省市),比一比哪一小组拼得最快。

师:我发现王同学拼得最快,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

生1:我先把江苏这一块摆在祖国拼图的东部,然后根据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上海、浙江等位置和拼图中这些省份的边缘特征进行拼接的,很快就拼成了这一片地图。

师:说的好,根据刚才大家的拼图,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2:我知道了江苏的北边是山东,江苏的南边是浙江和上海,江苏的西边是安徽、河南,江苏的东边是黄海、东海。

生3:江苏只是伟大祖国很小的一部分,和其他省份相比,江苏很小。

在游戏中儿童能够获得深刻的体验。他们在头脑中思考:如何才能将江苏与其相邻的省市,融入到祖国的版图框架之中。在这里,儿童的形象思维与理性判断相互结合,形成了对家乡江苏和周边省市的联系的理性认识。这个游戏的过程多了些自由,少了些教化;多了些趣味,少了些严肃;多了些激励,少了些压抑。德育教学呈现出勃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三、发掘游戏资源,引领学生道德行为

通过游戏,德育课程与教学能够潜移默化地触动学生心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掘游戏资源,引领学生道德行为。运用游戏展开德育教学,能够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活动中去。

例如教学《男生女生不一样》(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到男女生性别差异所带来的体能、思维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能够科学地面对这些差异。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个时候的男女生交往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为此,笔者设计了“桃花朵朵开”的游戏活动。活动前,让学生自由选择观点:其一,男女生应该交往;其二,男女生不应该交往。活动中,学生按照教师要求“两男两女手拉手”、“一男一女手拉手”,没有完成拉手的同学表演节目。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认识到,“只要突破男女生交往心理障碍,男女生交往应该是自然的、和谐的,有时候甚至‘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生交往应当乐观向上、自尊自信、合作共赢”;“男女生交往应该公开、群体”;“男女生交往,观念不转变,合作就很难”;“男女生交往,不应该说闲话”等等。

“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在游戏活动中,学生沉浸于学习之中,他们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实现着视阈的融合和精神的拓展。德国著名美学家、诗人席勒曾经这样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将“游戏”引入德育教学,不仅让学生在“玩”中实现对道德知识的把握,也让学生在“玩”中形成强烈而深刻的道德体验、深度的道德体验,在“玩”中导引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光全.品德课程游戏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德育,2010(10).

[2]孙金平.儿童游戏中的情感观照[J].中小学德育,2016(2).

[3]李继东.游戏与小学语文教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49-59.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之我见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信息化教学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论中职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