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安澜背后的安徽力量

2019-10-23周成坤

党史纵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淮河水库安徽

周成坤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

淮河,古称淮水,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全长1000公里,流域跨豫、皖、苏、鲁、鄂5省。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淮河水裹挟着雄浑与壮阔,从河南桐柏山,一路奔腾,穿越安徽、江苏两省,浩浩荡荡地拥入大海的怀抱。

这是一条神奇的河。橘生其南为橘,橘生其北为枳;一边是“千里稻花应秀色”,一边是“柳花飞处麦摇波”。这是一条流淌着千万年记忆的河,“敲敲板子定准弦,唱一出禹王治水保良田。淮河边上有个涂山,他与那涂山氏女结姻缘。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美名万古传”。这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滋润了千万亩良田,其流域出产了全国约五分之一的粮食,养育着1.8亿的淮河儿女,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这是一条极具战略地位的河,其流域储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京广、京九、京沪、陇海4条铁路大动脉贯穿其间,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坐落在这片土地上。

今天的淮河,风平浪静,鸟语花香,漫步两岸,但见“淮河的水呀宽又长,河水清清哟去远方……花鼓灯闹得欢哟鱼虾落满舱……两岸飘悠悠哟稻花香……”。然而,为了这淮河的安澜,从心系人民疾苦的毛泽东主席,到治淮一线舍小家顾大家的安徽广大人民群众,付出了太多太多……

毛泽东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历史上的淮河,曾独流入海,尾闾通畅,民间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谚语。然而,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夺淮的影响,淮河逐渐沦落为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条河流。

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淮水紊乱,淮河近800年的泛滥史就此拉开序幕。“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

1593年,淮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最恶劣的一次洪灾:“水自西北来,奔腾澎湃,顷刻百余里,陆地丈许,庐舍田禾漂没罄尽,男妇婴儿,牛畜雉兔,累挂树间。”

進入近代,淮河洪灾更加严重。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淮河流域水系已经失去了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淮河两岸成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区域。

1950年6月至7月,河南与安徽交界处连降暴雨,淮河水位不断上涨,寿县正阳关水位超过1931年水位0.98米。7月18日,凤台鲁台子最大流量达12770立方米每秒。由于淮河泥沙淤积,加上淮河堤坝在淮海战役的战火中遭到破坏,淮河中上游干支流堤防先后漫决,淮河两岸顿成一片汪洋,正阳街上水深数尺。在下游开放归江坝宣泄淮河洪水的情况下,虽保住了洪泽湖和运河大堤的安全,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在这次洪水中,河南、安徽两地受灾面积3400余万亩,灾民达1300万,倒塌房屋计89万间,断粮人数581万。其中,皖北地区灾情最重。

华东军政委员会迅速向中共中央报告了皖北的灾情。7月20日,毛泽东主席在审阅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淮河大水受灾情况的电报后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请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问题。”

8月5日,毛泽东接到安徽省委关于淮北遭受洪灾情况的灾情电报,当看到“不少是全村沉没”“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统计489人”“多抱头大哭”时,他用笔重重地画了线。“解放了,老百姓还受这么大罪!”他念叨着,喊来秘书田家英,手举电报,泪流满面,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他在电报上写了一段给周恩来的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

8月31日,在审阅华东军政委员会转报中共苏北区党委对治淮意见的电报后,毛泽东第三次批示:“导淮必苏、皖、豫3省同时动手,3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

9月21日,毛泽东第四次批示:“现已9月底,治淮开工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短短数语,可见其焦灼。

为了加强治淮工程的统一领导和贯彻治淮方针,水利部于8月25日召开了治淮会议,成立了治淮委员会。根据治淮方针,治淮委员会进行上中下游全面的勘测,分析研究已有的基本资料,广泛征集淮河流域群众的意见,草拟了全面规划。

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方针和上中下游统筹兼顾以防洪为主的原则,要求首先做到根除水患,同时结合灌溉、航运、发电的需要,逐步达到多目标的流域开发。

同月,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发布了《治淮动员令》,号召全皖北人民动员起来,团结起来,为实现毛泽东根治淮河的指示而奋斗。

11月6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成立,下设河南、皖北、苏北3个治淮指挥部。11月底,根治淮河的第一期工程全面动工。

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前往淮河流域视察,把印有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的4面锦旗分别送到治淮委员会和3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

随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淮河流域人民像当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一样,妻子送丈夫出征,母亲送儿子参战,兄妹争着报名参加治淮。仅仅几个月,千里淮河两岸集结了千百万军民,开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治理淮河!

制订《治淮方略》 首绘治淮蓝图

1951年1月,根据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委制订了淮河流域治理规划。4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完成了《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简称《治淮方略》),对淮河全流域的治理工作作出安排。

《治淮方略》对淮河干流中游的治理规划是确保淮南、蚌埠、寿县等沿淮重要工业城镇和淮北广大平原的安全,减轻大雨大灾的危险。按照淮河干流“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要求,正阳关是淮河上游洪水的集结点,正阳关以上以蓄为主。在淮河干、支流上游兴建16座山区水库,其中安徽大别山区兴建梅山、佛子岭等大型山谷水库。在淮河干流兴建润河集分水闸工程,开辟城西湖、城东湖和濛洼等蓄洪区;正阳关以下以泄为主,建立行、滞洪区,兴建五河内外水分流工程等。

根据国家治理淮河的总体安排,安徽确定了这一时期治淮的主要任务:一是淮河干流的治理以修筑淮北大堤为主。作为淮北地区的主要防洪屏障,大堤承担着保护流域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能源基地及华东地区交通大动脉津浦铁路的安全的任务。从1950年冬季开始,以1950年洪水位为标准对大堤进行修建,修筑淮河干、支流堤防和淮南、蚌埠市圈堤。二是支流的治理。从1950年冬到1957年春,对主要支流进行疏浚、筑堤。三是在大别山区兴建佛子岭等大型山谷水库,拦蓄山区洪水。

在安徽人民实施治淮工程的时候,由于淮河流域又接连发生了1952年涝灾和1954年特大洪灾,暴露了原先防洪标准偏低、重要工程修建不够安全等问题。1956年5月,淮委勘测设计院会同沿淮各省水利部门,编制了《淮河流域规划》,提高了治理标准。《规划》仍采取上、中、下游三级控制的办法,在上游山区和丘陵地区兴建大中小型水库,拦截山洪、削减洪峰、调节径流、蓄水兴利。规划在安徽境内再兴建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3座水库。要求淮河的防洪标准在1954年型洪水的基础上,达到300至500年一遇。1957年初,确定在临淮岗兴建水库作为控制枢纽工程。对淮河中游的除涝问题,采取水利与农业相结合,修建沟洫畦田,疏浚支流河道,建立排灌系统,调整水系,修建涵闸,实行圩田改种,发展机械排灌,以达到10至2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结合兴建水库和河道治理,发展灌溉、水电和航运。

“新中国第一坝” 首掀治淮高潮

根据《治淮方略》总体规划,1952年1月9日,在万众欢腾、万炮齐鸣的热烈气氛中,佛子岭水库开工建设。佛子岭水库位于安徽霍山城东南淠河东源,之所以称为“佛子岭”,有一个小插曲。水库大坝右岸有一道高岭,因山口有一座寺,故名“佛寺岭”,在霍山方言中,“寺”“子”难分,负责水库施工前期测量的人员因听不清当地的方言,就把“佛寺岭”写成了“佛子岭”,之后也就沿用了这一名称。

佛子岭水库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大军:有来自六安干部学校、淮委的干部,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工学院等沪浙苏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来自上海、福建、蚌埠、合肥等省内外的技术工人,有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师改编而成的第一水利师……工地施工人员最多时,有干部1380人,军工、技工10500人,民工8000多人。

佛子岭水库建设过程中,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没有“8小时之外”,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设。技术室全体人员和工务处技术員自动组成学习班,每晚从工地回来后,在指挥部会议室上课。墙上一块小黑板,地上一排小板凳,膝上一个笔记本,风雨无阻,被称为“佛子岭大学”,而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淮委工程部部长、佛子岭水库工程总指挥、著名水利专家汪胡桢,则是“佛子岭大学”当之无愧的校长。

面对建筑材料供应不足、美国及其盟国对我实施封锁禁运等重重困难,施工人员发挥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制造发明和技术改进几百项。

经过880天紧张施工,1954年6月6日,一座长510米、净高74.4米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大坝浇筑完工。同年10月,扫尾工程全部竣工。水库集水面积1840平方公里,总库容4.96亿立方米。

佛子岭水库大坝成为新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也是当时亚洲第一座、世界第三座连拱坝,更是当时世界第一高连拱坝,获得了“新中国第一坝”的美誉。

2018年,佛子岭水库大坝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今天,在坝体正中央,毛泽东手写体“一定要把淮河修好”8个大字,在阳光与碧波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佛子岭水库大坝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完全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的,建设过程中经受住1954年特大洪水考验。佛子岭水库的建成,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淮河流域其他水库的建设积累了宝费的经验,并为新中国的水利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

从1952年开始,安徽先后在大别山区兴建了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等4个大型山谷水库。1954年3月动工兴建位于史河上游金寨县境内的梅山水库,1956年4月主体工程竣工,坝长443.5米,最大坝高88.24米,集水面积1970平方公里,总库容为23.37亿立方米;位于金寨县境内淠河西源上游的响洪甸水库工程,1956年5月动工兴建,1958年7月竣工,最大坝高87.5米,水库集水面积1400平方公里,总库容26.32亿立方米;位于霍山县境内淠河东源支流上的磨子潭水库工程,1956年9月动工兴建,1958年8月竣工,集水面积570平方公里,最大坝高为82米,总库容为3.37亿立方米。4大水库总库容为57.4亿立方米,成为安徽治淮工程的标志性工程。

除此之外,自1950年冬开始,利用安徽境内淮河两岸的湖泊洼地,兴建城西湖、城东湖、濛河洼和瓦埠湖4处蓄洪区,总计蓄洪量达65.8亿立方米;从1950年冬到1957年春,对主要支流进行了疏浚、筑堤,在入淮口建闸控制,防止淮水倒灌;为减轻淮河防洪压力,1951年10月开工,在五河以下地区实施了内外水分流工程,1954年汛期前完成;1955年冬至1956年春,实施了淮北大堤加高培厚和部分堤段退建工程。

大型山谷水库、蓄洪工程和淮北大堤的建设,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治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初步形成了淮河中游的防洪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御了1954年后多次较大的洪水,在安徽治淮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这一时期的治淮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治淮的第一次高潮。

“人间天河”淠史杭 人民力量不寻常

1958年8月,淠史杭灌区工程动工兴建。8月3日,安徽省委在佛子岭水库召开省委会议,正式同意修建淠史杭灌区。起初,依照史河、淠河、杭埠河3条河流由西望东的顺序命名,工程被称为“史淠杭沟通航灌工程”。然而按照当地方言,老百姓读“淠”如“辈”,“史淠杭”似乎成了“十辈子”才能挖通的工程了,于是,六安行署专员、淠史杭工程第一任总指挥赵子厚让工作人员赶紧将其改为“淠史杭”。

淠史杭灌区工程是皖西淠河、史河和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工程的总称,地处皖西一带的江淮丘陵地区。这里地势高亢,岗冲起伏,年降雨量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地下水贫乏,水旱灾害频繁。为改变这一状况,规划通过兴建淠史杭大型水利工程,引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及龙河口五大水库的蓄水,灌溉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的1198万亩农田,兼有发电、航运、养殖、绿化及向城镇供水等综合效益,惠及人口2000多万。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兴建如此浩大的工程,困难可想而知。据著名作家潘小平等人撰写的《一条大河波浪宽:1949—2019中国治淮全纪实》记载:“数以万计的民工,推着小车,倾村而出,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来到公社集合。在公社完成编队分工以后,再浩浩荡荡开赴工地‘上河工。一时间,六安和周边各县的乡村土地上,逶迤而过的全是成群结队的民工大部队。一直到1970年代,上河工都是一個响彻江淮大地的动态词组。”“工程开工之初,物资极度匮乏,任务极度艰巨,而条件极度艰苦。”“但80万人上下一心,凭着对新中国的感情,对旱涝保收的热望,用身体更用意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就用扁担、箩筐、独轮车;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就用钢钎、铁锤、十字镐。反正扁担断了,咱的腰不能断;钢钎弯了,咱的腰不能弯。渴了,就喝一口井水;饿了,就紧一紧裤带。咱这是给自己挖河,为咱的子孙后代造福,咱都不拼命干,谁还能拼命干。”

正是靠着这种“叫高山低头,让河水让道”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皖西人民劈山填川,改造山河。在开工以来的4亿个工日里,开挖出土石方6亿多立方米,建成了由4大渠首枢纽、13条干渠、19条分干渠、2.5万公里7级固定渠道等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有效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是“红旗渠”的12倍,号称“共和国最大灌区”,名列世界七大灌区之一。若将6亿多立方米土石方堆成长1米、宽1米的土带,可绕地球13周。淠史杭灌区工程规模之雄伟,建设速度之快,效益之大,不仅国内罕见,亦为世界奇迹。

1964年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视察安徽,被淠史杭灌区的宏伟壮观折服,即兴赋诗:“排沙析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岗增产万斤粮。倒虹吸下渠交织,切道崖头电发光。汽艇航行风浩荡,人民力量不寻常。”

1965年4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伯承视察淠史杭灌区时,亲笔题词:“淠史杭是这一地区广大群众作出光芒万丈的基本建设,给予子孙的长远幸福和全国的雄伟示范。”并为淠河总干渠渠首横排头工程题词:“丰收之源。”

时至今日,淠史杭灌区已由昔日贫瘠之地变成千里沃野、“江淮大粮仓”和生态宜居的幸福之乡。灌区为合肥、六安和沿渠城镇约600万居民提供了优质饮用水源,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惠及区域人口2000多万人,居全国大型灌区之首。“有了淠史杭,水稻种上岗;天旱也不怕,穷乡变富乡”的民谣在灌区广为传唱。在杭淠分干渠将军山渡槽的桥头堡上镌刻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阳光的照射下也显得格外耀眼!

与此同时,1966年11月,人工新河新汴河工程开工。1969年冬,颍河治理工程开工,1970年春完成。1971年11月,茨淮新河工程开工。

盛世治淮 淮水安澜泽万家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治淮高潮,使淮河从“小水大灾”到“大水小灾”;从“人水争地”到“人水和谐”,除害兴利的能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安徽省治淮投入力度最大、解决问题最多、治理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总规划师徐迎春如此评价。

1977年5月,国务院批复成立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挂牌。

1981年12月,国务院在京召开治淮工作会议,提出淮河治理纲要和10年治淮规划设想。1985年,国务院在合肥召开治淮会议,商定“七五”期间兴建一批重点治淮项目。根据两次治淮会议精神,安徽省按照“蓄泄兼筹”的方针,调整了治淮投资方向,淮河治理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重点进行了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堤防的加固和河道整治,完成了涡东圈堤、涡西圈堤、天河封闭堤等堤防加固,加固了五河分洪闸,退建了唐垛湖、姜家湖行洪堤和淮北大堤小蚌埠段,搬迁了蒋咀孜、沈咀孜两个村庄,实施了汾泉河、洪洼处理工程。疏浚整治淮北地区排涝大沟111条1216公里,近1800万亩农田的大、中、小沟全部配套。1985年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完成了淠史杭总干、史河总干等配套工程。

1991年6月到7月,淮河流域再次发生特大洪灾。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两次到淮河抗洪一线视察水情和灾情,他语重心长地说:“淮河不根治,永无宁日。”7月7至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傅锡寿陪同下,查看淮南、凤台、颍上等地灾情,现场部署防汛工作。为抗御这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先后起用城东湖、城西湖等行洪区、蓄洪区蓄洪。已建成的治淮大型工程,对保护津浦铁路、两淮煤矿、电厂和蚌埠、淮南等工业城市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洪灾给安徽淮河流域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据灾后统计,全省淮河流域水灾(包括连阴雨)成灾面积达5754万亩,占全省73%,占流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1%。

巨大洪灾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切。1991年9月,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加快治理淮河的战略部署,优先安排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一些关系到淮河防洪大局,包括安徽多年要求兴建的一些战略性项目都得到了落实。

1991年10月,安徽省政府召开治淮工作会议,贯彻国务院会议精神,把治淮工作作为兴皖富省的一项战略措施摆上重要议程,动员全省人民掀起了第二次治淮高潮。

此后,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仅“八五”期间,安徽实施了淮干整治、开挖怀洪新河、包浍河初步治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入江水道高邮湖大堤加固、湖洼地及支流治理等六大项目30多个单项工程,共投入治淮资金17.5亿元,完成土石方2亿立方米。从1991年至2002年底,安徽省共完成治淮投资74亿元,在1991年国务院治淮会议确定的涉及安徽省的14项工程中,建成怀洪新河、包浍河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等3项工程,有效地提高了淮河干流排洪防涝的水平,缓解了运用行蓄洪区的矛盾,提高了安徽淮河流域的防洪能力。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再次发生特大洪水,2000万人口受灾,因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44亿元。大水在验证治淮工程巨大效益的同时,依然暴露出淮河治理的软肋。大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心系淮河流域人民,决定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原定2010年完成的治淮计划,治淮迎来了历史上第三次高潮。

2003年9月,安徽治淮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安徽省2003—2007年治淮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加快治理淮河的重点工程。到2007年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治淮投资193.05亿元,占总投资213.4亿元的90.42%。其中14项治淮骨干工程中,已完成怀洪新河、包浍河近期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临淮岗工程,汾泉河治理,洪汝河初步治理,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已批部分,奎濉河治理,湖洼地及支流治理等9项,其他5项均已完成投资80%以上,骨干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55.3亿元,占总投资175.3亿元的88.6%,超额完成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为成功战胜淮河洪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007年,淮河流域再次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大洪水。安徽省已经基本建成的、具备强大防洪保安能力的淮河防洪工程体系,在抗御洪水中发挥巨大作用。在抗御这场大水中,安徽治淮工程防洪减灾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68亿元。

2008年1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专程前往淮河王家坝视察,14日就淮河治理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坚持把淮河治理摆在重要位置,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实施治淮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十一五”期间,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建成,累计完成投资225亿元,如期实现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目标,淮河中游骨干防洪体系基本构成,淮河干流防洪抗灾能力明显提高,治淮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同时,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正式启动,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蚌埠市北淝河下游隔子沟整治工程和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五河泵站工程已开工建设。

2010年,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治理淮河。

2011年3月,安徽省新一轮治淮目标任务明确,包括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及河滩地移民迁建工程等18项23个单项工程,规划总投资529亿元,截至2018年7月,已完成投资近130亿元。

2012年,以“三防一供”(防洪防旱防污和供水)为重点,加快新一轮综合治淮工程。全省第一个跨区域的调水工程——淮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先期实施的淮北市四铺泵站和蚌埠市郜湖大沟2个单项工程进展顺利。

2013年,省政府印发《安徽省进一步治理淮河实施方案》,新中国成立以来本省单项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淮干段浮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开工。新汴河治理、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安徽段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均基本完成,淮水北调四铺站、郜湖大沟2个单项工程建成。

2014年,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主体工程完成,白莲崖水库工程通过水利部竣工验收。淮水北调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2015年,淮水北调干线工程基本建成,具备通水条件。新汴河、淠河、史河治理等項目加快推进。2016年,《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居民迁建规划(修编)》经省政府批准印发实施,《安徽省南水北调东线补充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淮干蚌埠以下河道治理专题研究》通过审查验收。

2016年12月29日午,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合肥市肥西县严店乡正式召开,标志着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巢湖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随着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一声令下,一个历经半个多世纪勘测、规划和论证的重大水利工程,从纸上蓝图走向开工建设的现实。巢湖的声声浪涛、施工人员的宣誓、挖掘机的轰鸣声,合奏成一支嘹亮的交响曲,揭开了引江济淮工程建设的序幕。

2017年,省水利厅组织编制《安徽省灾后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安徽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规划(2017—2021年)》和《安徽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并提请省政府批复实施。完成《安徽省淮河治理“六大工程”行动方案》。同年9月28日,国家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标志着引江济淮工程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世纪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2018年10月2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加快推进进一步治淮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印发,《方案》指出,到2020年,优先解决进洪频繁、防洪风险较高、贫困人口集中区的低洼地居住人口安全问题及庄台超容量人口迁移,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990人得到妥善安置;到2025年,结合治淮工程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居民迁建等工程,全面保障行蓄洪区内居民防洪保安能力,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区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2019年1月25日,安徽省淮水北调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这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淮河流域首个通过竣工验收的单项工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安徽省委、省政府带领安徽沿淮人民,高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鲜艳旗帜,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坚持团结治水的原则,开展了治理淮河的伟大斗争,取得了辉煌成就,改变了淮河流域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景象,使流域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大河滔滔,长堤巍巍,治淮之路漫漫,安徽人民为治淮所做的历史贡献,已成为中华民族水利史上的不朽丰碑!(题图为淠史杭工程施工现场)

(责任编辑:张文军)

猜你喜欢

淮河水库安徽
淮河
道不尽的水库钓鱼
空中有个隐形水库
险渡淮河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我掉进水里了
贵州省水库空间分布研究
投鞭断流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