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乡村设计遇见吴中田园乡村

2019-10-22亦安冉

现代苏州 2019年19期
关键词:田园村庄设计师

记者 亦安冉

以前每次回到黄墅,进了村口,小王就感觉有点“熬糟”,因为村口那一块荒废、脏乱的林地实在有碍观瞻,本应是田园乡村的好风景,让这个进口一添堵,整个人心情都不好了。

但是如今不一样了,自从驻村设计师“住”进村里之后,先就拿这一块地方“开刀”梳理,不仅打开了村庄的空间,还为百姓新增了不少菜地。现在再经过村口,已是一番怡人的景象。村庄里也悄悄地变了模样,小王回来得明显比以前勤了。

好的乡村设计,能够让一个村庄更宜人。对于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各路尝试都已箭在弦上。这几年,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一直是苏州市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10月底,苏州市住建局下发相关通知,推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

驻村设计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深度介入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工作,跟踪和陪伴乡村规划设计及落地实施,协助建设者整合、导入、运管发展资源,发挥专长为建设者提供技术支持,为乡村发展赋能。

近期,记者采访了中衡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平家华,他曾获得第十一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他的设计团队参与了吴中区黄墅村、西巷村、东林渡等一批吴中特色田园乡村试点的设计规划。在平家华眼里,太湖沿岸的乡村,代表了典型的江南,吴中的田园乡村尤其富有特色。以前都是做城市建筑规划,突然接手田园乡村设计,要和农民打交道,要跟土地做对话,对设计师来说,既有难度挑战,也有乐趣收获。我们不妨来听听平家华对于吴中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心得。

平家华的设计团队在讨论方案及在现场指导施工

设计师的理想,与村民的现实需求碰撞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游刃有余的设计师,遇上乡村规划设计,理想与现实就发生了碰撞,最头疼的是推“设计”,设计师心中有自己的江南乡村印象,村民却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究竟什么样的乡村设计,才是好的设计,才能会为村民带来幸福?

在吴中的黄墅村,设计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最为突出的就是村民的意愿问题。看不到实在的好处之前,村民们的热情并不高,很多设计难以落地。

位于太湖边上的黄墅,有着典型的太湖村落景观,村庄周围的绿化很棒,可是细看每一户人家,几乎连棵绿树都没有,更别提花花草草了。在平家华的印象里,江南人家要有透漏的花窗,要有一枝繁花伸出围墙的感觉。为此设计师们决定将传统工匠手艺融入建设中,采用苏式透、漏、空的手法,用花窗、矮墙等形式将村民院落围墙打开,扩展视觉空间,增加移步换景的情趣。在对黄墅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平家华准备把这个理念实施下去,跟村民们沟通,结果有的村民同意,有的村民不同意。民居墙角的20公分,设计团队希望村民们能种上花草,点缀绿化,配合打造一些小景观,最后也在村民的坚持下未做太多改动。平家华说,黄墅村的设计选择尊重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希望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传达给村民一些更先进的居住理念。

实际上,改变是双向的。对于村民来说,设计师给大家展现了好的生活还可以是什么样子,村民们的反应也让设计师逐渐转变观念,有一些在设计师看来起点高、目光远的设计,放在当下的乡村中就会过于理想化。经过几个村的设计历练,平家华慢慢接受了现实,随着村民们意识的提高,理想一定可以一步步实现,先从可以达成共识的开始。黄墅村一共有72户,有25户在此次试点建设期间申请了房屋翻建,为了提高房屋翻建质量,保持村庄整体风貌,设计团队编制了 6 套农房翻建设计方案,包括户型图、立面示意等等,供农民选用,并对有需求的翻建农户进行设计指导,保持粉墙黛瓦的传统江南水乡风貌。

为提高可用性,开放教育的PPT设计也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根据眼动测试结果看,趣味性的设计要素同样也能吸引成人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

黄墅村内房屋规则紧凑,巷道平均宽度约 2 米,如果用青石板铺就成本未免太高,设计团队最终决定采用预制水泥板加青砖铺设,节省了不少成本,铺上去之后,既美观且实用,效果很不错。

改造后的田园乡村更加宜人

做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设计师每天都进到村里,从早到晚,看看老百姓在做什么,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老百姓的真正需求,根据老百姓的需求规划设计相应设施,每周四晚上和村民们开沟通会,在和村民的一步步沟通中促进项目落地实施,在黄墅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黄墅历史上有很多匠人,如今村中仍有很多人以木匠、石匠、瓦匠等为业,从这些工匠的身上,设计师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村民们专门建了一个群,用来互通信息,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发现做得不到位的,马上提出意见,对工程质量把关的专业程度着实令人赞叹。

微小渐进,让乡村自然生长

不作为,有时候是更大的作为。

乡村建设不是大拆大建,应当遵循“小而微”、“谨而细”的基本原则,让乡村自然地生长,保留和传承乡土文化信息,实现有序科学的乡村振兴,这样才无愧于历史和未来。“微介入”、“针灸式疗法”,是驻村设计师经常提到的两个词。先选取一个很小的点,好比做‘针灸’,通过这个点的变化,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

黄墅村此次田园乡村建设并未进行大拆大建,也未对村庄风貌进行大幅度改动,而是巧妙运用精心的设计手法对村庄进行明显的提升。

江南水多,在做特色田园乡村设计规划时,设计师们梳理每一条小河,让河水恢复以往的畅通。黄墅村内原有河道因多年未开挖整治,河道狭窄、且几处是断头浜,水质较差。平家华的设计团队梳理河系时放大范围,研究清楚水的流向,对村内及周边水系重新规划整治,开挖环通全村水系,并与外河道沟通,彻底解决断头浜、水系不通问题。水活了,生态也就好了。以前的乡村建设更倾向于建石头或水泥的驳岸,此次,设计师们更倾向于自然驳岸,泥土和水互相交融,不刻意,不勉力,让自然的景象回归天然。

平家华一直强调,乡村设计师的作用其实是很微小的,最重要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微小的改变,带动农民的改变。硬件好解决,最难的是提高村民们的意识。少干预,多尊重。毕竟住在这里的不是设计师,而是村里的村民。有时候,不作为才是更大的作为。引导性的东西做好,然后放手让村民们自己去尝试。

比如西巷已有一次觉醒,多年前,经过台湾文创青年的调研加包装改造,西巷成了远近闻名的“青蛙村”,村内每一个不经意的角落,都有青蛙的涂鸦和雕塑,经过的游客往往会被吸引。青蛙的创意,为村里带来了不错的收益,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所以更乐意被再次规划设计。不需要多说什么,村民自己已经开始动手了,设计师们觉得“卖相”不好的房子,村民主动做起了改造,设计师们觉得不够美的角落,村民们非常积极地种上了美丽的花草。整个西巷在民居翻建和宅前屋后打理的审美水平都上了一个层次。

不刻意,不勉力,让自然的景象回归天然

三面环太湖的青蛙村,不仅有青蛙创意,还有果茶产业:杨梅基地,碧螺春基地,以及各色果园等等,产业优势相当明显。这一次,设计团队们做了个决定:村内少动,动村外。围绕果茶产业,利用山林防火通道建设和湿地改造,建设一条既打通山林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的民生道路,连通村庄农旅资源的发展道路,设计团队还为青蛙村规划设计了自行车观光通道,保证游客们不仅可以体验到采摘的乐趣也可以感受骑行的惬意。这样一来,原本分散在村外的果茶优势,就像被拉回到了村内,旅游业和果茶产业相得益彰,让青蛙村更添竞争力。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回归乡村

我们现在提“乡村振兴”,实际上是在一边城市化,一边振兴乡村。平家华说,流通才能产生活力,乡村也是一样,最完美的田园乡村,是年轻人想住下来,想留下来。

横泾街道上林村东林渡自然村,紧邻太湖苏州湾,阡陌纵横,稻田肥沃,是典型的太湖“鱼米之乡”。村庄与田园相存相依,几百亩稻田展现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美景。平家华介绍,东林渡的外围环境非常好,但村庄里却有60%是空心房,有些房屋年久失修,面临荒废。乡村人口外流,年轻人不愿意返乡,留在乡村的,几乎都是老人,没有活力和生机。相形之下,青蛙村和黄墅的入住率达到了90%。乡村振兴,为什么不叫“复兴”,其实还是跟人有关系,人去楼空,谈何复兴?

改造后的黄墅儿童之家,为儿童们提供了一个“好玩”的地方

人口空心化与老龄化是乡村最普遍的问题,只有让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并找到他们可以待下去的理由,才能解决乡村发展的根本问题。

东林渡以前有个乡根书院,有文化的牌子在,依着太湖,风吹稻浪,太湖边,稻田旁,最适合做跟文化有关的东西了。如果有一个空间,可以做图书馆,可以做文化培训,是不是很有文化气息,也足够吸引人?设计团队于是为东林渡打造了一个太湖振兴社,规划先行,就等着适当的时候开建了。

黄墅村的儿童之家,是设计师团队为孩子们设计的一个场所,这里原本是一处已经塌掉的房屋,只有15个平方,设计师们看到墙面保存得还很好,于是动起了脑筋,想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面作一番文章。设计师们把这个地方重新设计修建,成了儿童的小小阅览室、游乐场。现在年轻人带着孩子回来,除了感受下“乡愁”,还能有“好玩”的地方。

此次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设计师们在黄墅村庄南侧配了儿童活动公园,面积约 750 平方米,内有健身器材、新式儿童娱乐设施,有木亭子、碎石小路、草坪等。另外利用村内 2 块空地,整理了小游园,木廊秋千、植被草地、汀步碎石,让人在最朴素简单中休闲放松。

平家华觉得,乡村要留住年轻人,从根本上还得解决教育和医疗的问题。早期的乡村发展偏重乡村的基础设施提升,改善乡村的自然环境,重点在于要让留在村子里的人生活得更加舒适;而这轮“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则更为丰富,其重中之重是村庄要有特色,包括特色文化、生态、产业,要能够支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让村民或者热爱乡村的人能自发地扎根在乡村。

西巷优美的环境,加上新兴产业的导入,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像“湖伴庭、蛙村驿站”等本土民宿,为西巷村的旅游业和农副产品销售注入了活力。尽管如此,年轻人真正愿意回到乡村、建设乡村,还是现代乡村的一个长久命题。

其实,从这三个村中可以看到吴中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思路和实践。围绕“特色”“田园”“乡村”这三大内涵,吴中在原有乡村建设工作中实践创新,通过驻村设计师跟踪和陪伴,深度介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美丽的太湖畔,延续“田园牧歌”,展开乡村振兴的“吴中思考”。

最完美的田园乡村,是年轻人想要住下来,想要留下来

猜你喜欢

田园村庄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我的小村庄
设计师访谈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村庄,你好
创意设计师
村庄在哪里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