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倾听”为主线 促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实践探索

2019-10-21章腊梅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倾听尊重沟通

章腊梅

摘 要: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排头兵”,面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从来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可以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所以班主任的专业培训,仅靠各种方法技巧的传授只是浅表的、是治标不治本的。学会倾听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原点。笔者学校通过倾听孩子、倾听家长、倾听自己等主题活动,激发班主任的倾听意识,培养倾听的能力,从孩子的弦外之音,家长的言外之味中寻求问题解决之道,提升班主任工作艺术,在倾听自己内心的渴求与力量中,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幸福力的人,从而将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孩子。

关键词:班主任专业发展 倾听 沟通 尊重

倾听是一种做人修养,是一种有效沟通策略。李正涛老师说“倾听,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思想的原点。”苏格拉底的“产婆式倾听”、苏霍姆林斯基的“眼神倾听”、陶行知先生的“邀请式倾听”,都在向我们传递倾听之于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很多时候这个真理以“标语口号式”的价值存在。老师总是片面要求学生“认真听”,但常常对学生的声音充耳不闻;老师们习惯了向家长诉说孩子的种种,而忽略孩子的家庭状态与家长诉求;老师们更是日复一日地被烦琐包裹,而忘记了自己的心灵也需要滋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排头兵”的班主任,学会倾听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会倾听的班主任,能听出孩子的弦外之音,家长的言外之味,也能听出自己内心的渴求与力量。所以在对班主任专业培养过程中,告知其什么重要、应该怎么做,都是治标不治本,根源还在会倾听。在我校一年一度的班主任节活动中,我们始终以倾听为主线,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促教师内省,探索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1]

一、“孩子,你慢慢说,我在听”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还多了一百种的百倍再百倍)。”这是意大利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多奇水生所写的一首诗,这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大人和学校的。简单的文字传递着一个我们常常被忽视的常识: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存在。

怀着对这首小诗的理解,我们将这一年的班主任节主题定为“孩子,你慢慢说,我在听”。活动的开幕式非常的简短:

1.朗诵《孩子 是由一百组成的》

2.静静聆听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声音

音频播放,内容如下:

场景一:下课时,各种打小报告的声音

生1:“老师,我都没打小徐,他就来打我了!”

生2:“老师,小李经常要来打我的!”

生3:“老师,小张在教室里乱跑!”

生4:“老師,小宣没做值日工作!”

场景二:班队课上,老师在总结参加校运会成绩

师:“小骆同学参加跳高比赛获得第一名,为班级争光!我们向他祝贺!”

“切!有什么了不起的?”

场景三:下课走廊上,老师抱着一大沓作业本

生1:“老师,我来帮你拿作业本吧!”

生2:“拍马屁!”

3.分享:声音背后隐藏的秘密你听到了吗?

4.在一周里,用心去听孩子的声音,将听到的不一样在群里分享。

在现场、在微信群里,老师有了和平时不一样理解:

有老师说:低段孩子特别闹,好不容易下课了想到办公室清净一会儿,总会有孩子紧跟着我的脚步来打小报告,这时候我就会特别烦躁,根本没有耐心去认真听他们到底讲了什么。比如第一个告状的孩子,我可能会说“他没打别人怎么就打你啊!”或者“这种问题要学会自己解决!”现在静静地听,感觉很不一样,突然觉得这个孩子就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想让老师知道他是个遵守纪律、明辨是非的孩子,他应该特别希望老师能积极肯定他,那么虽然委屈了心理也会平衡些。他只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及时回应罢了。或许我耐心地听他讲完,说声“老师知道了!”孩子就满足了。

有老师说:“老师,他来打我的!”这样的投诉一天真不知道要接收多少次,我总会根据孩子的投诉训斥肇事者,“你怎么能去打他呢?”现在想来,这是多么简单粗暴。如今,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天生具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所谓打人,很多时候是因为求关注或想开个玩笑,并无恶意。但被逗者会有被打、被骚扰、被欺负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想,被打者可能想借助教师的强势去控制别人,即使老师没有作出公正裁决,也要把对方的行径让老师知晓。如果真是这样,我的简单处理方式不但没有帮助双方理解相处之道,反而会助长这种无知。

也有老师分享:今天我差点又被我们的“种子选手”激怒,全班讨论去春游的事项,我问“好不好”,他说“不好”;我说“别忘记了”,他说“会忘记的”,我第一感觉就是故意说反话拆我的台。随即我又想到,这可能是他寻求关注的特殊表达方式,火气一下气就下去了。事后我平静地找他聊课堂上这样说的原因时,他倒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了。所以,《孩子 是由一百组成的》这首诗应该经常读一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心怀敬畏地去看待那一个个小家伙的世界,认认真真地去倾听他们一百倍的百倍再百倍的声音。

我们一直教育孩子学会倾听,却忽略了自己去倾听孩子的表达。通过认真倾听,我们发现习以为常的“小报告”背后,可能是求助、嫉妒、借力报复,也可能只是想更多接近老师;让我们感到恼羞成怒的“说反话”,也可能只是嘴上逞个强,同学们面前刷个存在感。倾听其言,倾听其心,才能捕捉信息看透孩子看似强势背后的脆弱,听懂孩子想要被认可的心声,班主任才能有的放矢实施干预。

二、“叮铃铃,老师来电话了……”

通信技术发达的今天,电话成了班主任和家长单独沟通最常用的方式,事大事小打个电话再说。而对于家长来说,当看到老师来电时,又会有怎样的真实想法呢?有一年,我们把班主任节的主题确定为“叮铃铃,老师来电话了……”活动前,我们采访了不同年段、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的家长,同时也考虑了家长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水平,也采访了不少孩子在读中小学的本校教师,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呈现家长心声。为了保护家长的隐私,我们找了几位老师演绎了这些声音。

1.静静聆听电话那头的声音

“见鬼了,老师来电,我是最害怕接老师的电话了!”

“老师电话来了,是不是孩子又生病了?”

“老师来电话了,不会有什么好事情,估计孩子又在学校里闯祸了?”

“老师叫我去学校,难道孩子家庭作业又没做?”

“老师来电话了,又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吗?”

2.分享:作为家长你接到孩子电话会怎么想?

3.作为老师,你在家长的这些话里听出了什么?

4.如果你是家长,你希望老师来电是因为什么?

在聆听这段音频材料时,一开始老师们都笑了,但渐渐地,笑声越来越弱,最后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有老师说:这段音频好真实,自己身上、周边亲朋好友都有听到过,但也就是一笑而过,从没有认真去思考过。我听到极少有家长能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教师来电,听出了他们的紧张、焦虑,担心孩子身心健康、不良习惯、学习状态等,因为我们与家长的常态交流始终逃不开这些话题,无问题不交流“告状”成了教师打电话的主要内容,“通知”成了主要方式。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只有单方面的、居高临下的通知,连基本的沟通都算不上,家长和教师形成合力教育孩子也就成了空话。

有老师说:我听出了家长的不满。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与鼓励,家长、孩子都一样。很多时候,我们“报忧不报喜”的电话习惯,会让家长感觉沮丧,渐渐对孩子产生怀疑、失去信心,同时也会把“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迁怒于教师,慢慢滋生的不满最后导致沟通

失败。

也有老师分享:抱怨其实是在描述不好听的期待。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成为人中龙凤。他们会将这样的一份期待寄托于学校教育,寄托在老师身上,对孩子的评价很多会来自教师言语。当班主任不断传递孩子问题时,家长会发出各种抱怨。我们要学会倾听,听出家长抱怨中夹带着的期待与盼望,然后反思改进自己的言行,最终将家长的抱怨转化为实现期待的动力。

善听者比善言者更能获得对方的好感与支持,更能唤起对方的亲近感。我们通过倾听家长的心声,倒逼班主任去思考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去反思教师能带给家长什么。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耳朵越来越虔诚,心灵也越来越敏感,从高高在上把握话语权的身份中走出来,倾听家长焦虑与期待,倾听出家长话里话外的理性思考,和家长一起构建健康的育人生态。

三、“来,让我们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都在馬不停蹄地奔走前行,我们有多久不曾真正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到底要走向何方?我们常常追赶着他人的脚步,身心俱疲却一无所获,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追赶?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除了外界的影响之外,我们可曾想过自己其实需要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不开心?我们的不开心是在提醒自己什么?我们不开心的时候格外焦虑又是因为什么,是不是说明了其实我们不喜欢自己的样子,不喜欢有负面情绪的自己?在主题为“来,让我们听听自己的心里的声音”的班主任节活动中,我们倾听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对话,活得明白,活出精彩。

1.来,听听我心里的声音

(心理学专家引导)

我了解自己的感受吗?

我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

我最近一次发火是什么时候?是因为什么?

我最近一次大哭是什么时候?是因为什么?

什么事情能让我一想到就开心?

我希望未来能成为怎样的人?

……

2.分享当下的你,最想做什么

活动现场出奇安静,心理学专家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班主任们将注意力向内心集中,去感知自己的内心活动,以一个观察员的身份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

有老师说:忙着去照看孩子家人,去面对40个孩子和背后的40个家庭,突然发现我自己同样需要被关照。我也想要被关心,被看到,被理解。说出这些,让我觉得一下子好轻松,突然觉得要得到这些也不一定会很难。当我知道自己当下想要追求的是什么,要做什么之后,瞬间阳光灿烂。

有老师说:忙碌一天,回家时总感觉很累,我经常会把这种负能量传到家人身上,我会怨天尤人,找人撒气,可每次发现发完脾气后的我心情会更糟,家人也跟着一起糟糕。倾听自己内心时,我意识到我在乎的人不开心,自己也不会高兴的,我开心了,家里就充满了幸福。

也有老师分享: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往往会放弃自己的坚持,静下心来去想想这些问题,都觉得委屈委屈自己就行了,或者忍忍就过去了,而这其实是不接纳自己的状态,又或者不敢去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缺少坚持的勇气。这样的我一直活得很不坚定。

做回自己心灵的主人,才不会被外物所易,才不会生活在他人的生活里,才会让我们的身心和谐,永葆内心的安宁和快乐!也唯有做回自己心灵的主人,我们才能保持自我的本色,不被外在的诱惑迷惑双眼,因为内在的心灵有着强大的力量,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无法侵入!这样的班主任才是有幸福力的人,才能带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道德经》有言:“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我们呈现日常所处的各种纷繁复杂,以旁观者倾听,促教师内省式思考的培训方式,正是我们对班主任工作“道”和“术”的理解。就像本文开头所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来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可以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所以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提升,仅靠各种方法的培训是暂时的、是治标不治本的。如能通过倾听,理解了各种语言、行为背后的动机意图,便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

之术。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倾听尊重沟通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