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

2019-10-21朱天元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双创

摘 要:本文重构与梳理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基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内容、形式,旨在以实践为出发点,挖掘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实现以产出为目标的“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创”教育 融合 应用型人才 协同育人

一、当前“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正处在经济飞跃式大发展的阶段,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需要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相关支持,为此我国教育部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的高等学校应当注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校的创新教学要向全校的学生进行开放。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教学资源都是侧重于专业课,将专业课教学内容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与改革。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但“双创”教育成果却差强人意。

1.任课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脱节,学生认识不到创新与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单纯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一门公共课程。

2.任课教师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创新思想与理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到位,不能系统性、战略性地看待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充分的理解创新精神的思想高度。

3.高校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以支持“双创”教育,却没有出台相应的考核机制。

4.教学内容陈旧,实训设施落后,与市场脱节,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5.“双创”教育场所利用率低,无法发挥创新创业基本功能。

6.学生没有自我认识,缺乏人生规划,难以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基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应该在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融合“双创”教育体系。从而转变“双创”教育思想、更新专业教育理念,引导教育学生认识担当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通过“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现以产出为目标的“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软件部署与测试、前端设计、后端开发、网络规划与维护等。在校期间应当加强学生团队协同完成课程设计、校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竞赛作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攀登计划等,不断地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及精神,以便为将来有着良好的创新和学习等能力打下基础,不断地总结出创新创业人才应当具有的能力。培养“双创”型人才应具有的良好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探索、创新实践的能力,使得能够在团队协作中了解更多的专业技术及管理技巧,以此培养学生有着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针对目前高校的“双创”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脱节的现状,将创新创业课程分拆为若干个阶段,与专业课同步设置融合课程内容,采用创新创业课程场景复现专业课内容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将较为难以理解的创新问题融入现实的专业知识场景中去。純粹的理论教学讲解很难将创新创业观念传递给学生,因此将这种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思路灌输到现实的问题解决中,将无形的创新创业观念变为专业课程中问题的解决,把学习与相关的任务进行一定的关联,使得学生更能理解创新这一观念,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充分地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意识的具备对一个人的素质提高的影响。在进行创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根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组,在这个分组中,同学们可以针对这种创新问题各抒己见在进行相互的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并且能够听取他人对于问题的创新提取,在相互的讨论中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的能力[2]。

创新创业体验式教学,这种体验式教学是在情知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观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成功案例作为必要的指导,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内容和场景的预设,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学生同学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入探究,逐步了解领悟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基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如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核心专业课程,由浅入深的讲授计算机核心专业课程的继承历史、发展过程、关联因素及学习意义,使学生理解基础课程在当前信息化应用中的关键作用和应用方法。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增设与时俱进的应用课程和前沿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渗入。

2.调整培养方式,重构课程结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学融合课程的建设应以资源、内容、平台、实践为核心,整体构建、全面推进,探索“多翼式”人才培养模式,着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和实践。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特点,以学科专业人才服务地方为培养目标,建立综合的、全面的、完善的、系统的融合课程体系,集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有机融合的跨学科、跨方向的“双创”实训平台。

3. 鼓励创新创业导师到计算机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建设等行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研发、管理、决策等实际工作。转变当前高等院校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的实际问题,进而构建一只高水平、专业化的创新创业专业导师队伍。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制定的,通过不断地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投入到的为祖国崛起而努力的创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张莉,项义军,张林,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29(3):170-172.

[2]朱天元.信息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数码世界,2018,10.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双创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