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真实融入品德与社会

2019-10-21胡婧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根本原因品德与社会反思

胡婧

摘 要:基于一次课后交流,发现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背后的问题。真实是这节品德与社会课失败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原因,从教学目标、学生活动、学生主体三个部分进行反思。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根本原因 反思

“老师,您认为下周的研学旅行,我真的会按照购物清单来买东西吗?”上完《合理购物ABC》这课,我正整理教具准备离开教室,班上一位孩子来到我身边,用骄傲的眼神望着我。就在两分钟前,他还站在讲台,展示他的购物清单,头头是道地说着自己为什么在第二次购物时不再买那些垃圾食品。而这一刻,他却告诉我,道理他很容易懂,也知道老师想让他们明白什么。可是,知道不等于真的学会,知道不等于真的想去改变!因为,他的改变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陈述性知识的了解,并没有从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发生根本改变。一节课就想改变一个孩子根深蒂固的购物观念,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的容易。从孩子的言语中,我明白了,这节课我失败了。于是,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以及课堂问题我做出了以下反思:

一、立足真实问题  定位真实目标

在设计教案时,我立足教参和课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学会了解商品、合理选购商品的方法;懂得什么是“三无产品”等一些购物的基本常识,学会独立购物。在制定目标时,没有了解学情,而是结合自己以往的购物经验,把让学生学会了解商品信息、合理选购商品,作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我并没有课前去了解现在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购物习惯和购物方式,并不清楚他们在购物中的实际问题。没有基于真实学情,制定的教学目标自然是不准确的。[1]

合理购物的对立面是不合理购物,那么学生哪些购物行为不合理呢?解决学生在购物中的种种不合理行为自然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询问和调查,发现现在的学生有便宜无好货的购物理念;可以支配的零花钱较多,购物往往没有节制,比较随性;基本不关注商品信息,也不知道如何根据商品信息合理购物;对垃圾食品的认识片面,只停留在学校周边的5毛或者一元的小零食。基于此,教学目标应立足于学生这些购物中的不合理行为而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触及学生的问题根源,才能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找准真实学情,新的教学目标应制定为:学会根据商品信息,选择适合的商品;了解“三无产品”,学会适量购物;知道货比三家,节约是美德。

二、基于真实情景  创设真实活动

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有身临情景的体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只有知识的讲述是空洞的,没有真实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线索,教学是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是脱离学生认知的学习。我在教学设计中,以学校下周的研学旅行为主线,创设了确定购物清单,根据自己带来的商品认识商品信息,根据商品信息帮助他人选择合适的商品,认识垃圾食品,修改购物清单等活动,让学生一直在这条主线下进行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但是,在帮助他人选择合适的商品这个活动中,设定的人物是两位跟班上学生毫无关系的虚拟人物,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感。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选择班上在购物中有特殊要求的学生作为设定人物,比如:我们班上有对鸡蛋过敏的学生,不能吃辣的同学……在这样的人物设定下,情景就真实了,活动自然就真实发生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被充分激发起来。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活动。

三、珍视真实问题  尊重真实个性

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生成性的问题出现,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只是对已有知识的扩充,并没有实现能力的提升,更没有。有生成性的问题发生,教师由于已定的教学环节忽视学生的真实个性或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去引导学生走向教师设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去,不尊重学生的真实个性,扼杀学生的独特,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失去自信和自我。相反,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思维,可以激发生生之间的互动,真实触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合理购物ABC》教學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些商品过分包装,商品的功能一样,只是包装不一样,价格却差距很大,购买这样的商品往往会是一种浪费。于是,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款抖音款的文具盒标价35元,另一个笔袋7元。预设的是学生会选择便宜的文具盒。课堂上,有几个学生选择贵的文具盒,而且给出的理由充分,引起了班级的讨论热潮。赞成买贵的文具盒的理由是:如果自己有充足的零花钱,而且能管住自己上课不因为文具盒分心,就可以选择贵的那种。对于这样的回答,我必须跳出自己的教学预设,尊重个性,让学生自己去辩论。因为真实的个性是学生思维中最耀眼的地方,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值得被尊重。[2]

真实应该是品德与社会最重要的要求,真实的教学内容、真实的教学目标、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活动、真实的问题、真实的个性……我们应该原品德与社会一个真实的样子,尊重个体在社会这个整体中产生的问题,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寻求问题背后的根源,解决真正的问题,这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对于学生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真正能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品质的社会人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海英.浅谈班主任对小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J].

[2]贺炜宏.从合理购物到消除小学生消费偏差的教育——以小学三年级下册“合理购物ABC”教学为例[J].

猜你喜欢

根本原因品德与社会反思
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跌倒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及差异的根本原因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柴油机压缩空气起动系统三通球阀内漏分析与处理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