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视角下英语前景动词汉译

2019-10-21张怡斐朱嘉琳戴林玉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例句前景部位

张怡斐 朱嘉琳 戴林玉

引言

运动事件Talmy首次提出的,它为学者们研究概念意义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运动事件进行准确翻译,可以凸显立体感,创造画面感,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所要表达的运动情境。

在英文中会将运动和运动的处所或方式或原因或路径等合并在一个运动动词中,如run, walk, enter这些动词分别是将运动和运动方式、路径合并在一起;反观中文中此类现象不常见,1.“She dusts once a week”中(选自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第二版),dust一词包含了图形“dust”和运动动词“move”,而在中文中图形只能作为图形被单独表达出来,对应的翻译为“她每周掸一次灰尘。”

本文借助于泰尔米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和理论的指导,对图形(figure)+运动(motion)动词(前景动词)的翻译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研究的新领域来找出同一运动事件的中英文差异,归纳出前景动词的翻译方法。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将研究重心置于再词汇化(Re-lexicalization)的系统化模式。他们认为,完全承继原文的词汇化方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应当根据译入语的认知要求对原文事件予以重新词汇化。

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2015年至2018年底,收录中文文献关于运动事件共50篇,词汇化模式7篇,运动事件路径6篇;英文文献关于词汇化模式19篇,运动动词4篇。

但是没有前景动词或前景动词中英汉翻译方面的研究。运动事件的中英差异为翻译带来一定困扰,因而分析中英文的差异,归纳特点,并对文本中的运动事件进行准确的翻译,可以帮助其他语言的读者在他们的脑海中描绘出正确的形象,促进对运动事件的翻譯,本文着重研究中英前景动词,为英汉翻译提供借鉴。

1.运动事件与词汇化模式

根据Talmy (2000), 运动事件即空间上的移动和静止事件(motion)。在英汉运动事件语言表达中,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主要体现为名词性成分,而动词及其附属成分除表达运动外还可表方式、原因、路径,作为支持关系的方式或原因。例如:He jumpedoverthewall.

上面的例句显示了“他跳过墙”这句话的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句话中,“he”作为图形,“over”作为路径,“wall”作为背景,而在方式上,它们被整合到动词“jump”中,实质上是“移动”,方式是“jump”。

Tamly(1985,2000)指出主要有三种主要的词汇化模式,第一种:[Motion + Manner],即动词还表达方式和原因。第二种:[Motion + Path],动词还表达路径。第三种模式是[Motion + Figure],动词除表达图形本身外,还表达运动的主体。

2.前景动词

本文是在Talmy经典词汇化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使用第三种模式:图形(figure)和运动(motion)相结合的移动动词。英语中也存在此类动词。

例如:

2.It rained in through the bedroom window.

3.I spat into the cuspidor.

rain指的是雨的运动,移动主体也为雨。spit指唾液、口水或痰的运动,同样也是移动主体。

英文中这种图形与运动相结合,其移动主体常常和运动相结合,而中文中鲜有这类现象。对于中英在前景动词使用上的差异,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准确且全面。

3.研究方式

以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第二版)为语料来源,根据前景动词包含图形和运动的特点,甄别,摘录,共摘录300个符合条件的词汇及动词。

二、前景动词的分类标准

根据所收集整理的前景动词,发现这些动词中图形类型、图形的生成和图形自身都具有不同特征。针对这些多样性,结合前景动词中动作的产生是否人为,动作是否依托图形, 是否突出图形将其进行分类,我们一共分为5类,分别是以自然现象、媒介、材料、身体部位、动物为图形的动词。

1.以自然现象为图形的动词

自然现象(natural phenomena)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常见现象有四季变化,气候冷暖,白天黑夜等。相对于由人类引发的社会现象而言,自然现象主要包括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本文主要围绕物理现象展开讨论。

Hail, foul, foam, frost, fume, drizzle, dust, cloud

(4) The beer foamed in the glass.

啤酒在玻璃杯里冒泡。

(5) Flak hails on the plane.

高射炮火像雹子般地轰击飞机。

2.以媒介为图形的动词

媒介类动词是指物体传播的载体,此处具体指生活使用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例如锤子、拐杖、夹子、船只、竹筏等等。

使用工具:bar, bat, hammer, hoist, chum, bolt, staple, cable, cane, chamber, chip, churn, cipher, circle, clamp, wedge, whistle, wire, yoke, fork, fee, gavel, email, fence, ward, drum, whip, whistle, wig, bandage, bell, bind, band

交通工具:boat, chopper, ferry, vent

(6)Bat a child

打孩子。

(7) Ferry the boy across the river.

把男孩渡运过河。

在例句中,英语原文中前景动词既表现工具本身,又含有动词作用。翻译为中文则隐去了图形本身,只保留动作“打”和“渡运”,突出强调动作性。

3.以材料为图形的动词

把材料作为图形,且该图形参与运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a),若原文强调某图形作为某种材料而使用时,这里的图形(材料)具有工具的性质,作为某种工具参与了运动;第二类(b),这里的图形(材料)仅仅发生位移。 表示 “增加该图形(材料)于另一图形”。

(a) badge, band, bandage, bind,blot, boot, cement , cord,cork,costume,chalk, crayon,cuff,cloakcolor,cobble,curtain,credit, dew, fire, fund ,ink, wig,wood,

(b) concrete,coal,fuel,oil

(8) He oiled his bike and pumped up the tyres.

他给自己的自行车上了油,给轮胎充了气。

(9) Coal the ship. 给船添煤。轮胎充了气。

在以上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图形自身和动词融合在一起,二者紧密相连的,如例句中的oil指“‘给……上油”,“grease”指“用油脂涂抹……”。

4.以身体部位为图形的动词

身体部位指人和动物的主要身体躯干,如手臂、手肘、头、膝盖、羽毛等等,这里的前景动词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动作的运动

过程。

Arm, back, elbow, eye, eyeball, face, hand, head, knee, leg, neck, nose, palm, paw, skin, thumb, sweat, bone, brain, finger, fingerprint, fist, feather

(10) He elbows himself into the crowd.他挤进人群。

(11) He fingered his eye.他用手指揉眼睛。

例(10)中elbow图形为身体部位手肘,根据手肘的运动轨迹,形成动作“挤”。

同样例(11)finger图形为手指,根据手指的动作,译为动词“揉”。

不同于常规的表示“挤”和“揉”的英文动词,如push, press和rub,这里直接以身体部位为动词,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手肘抬起和手指揉动的情景。

5.以动物为图形的动词

这类动词把日常动物作为图形, 动物作为图形,以具体(a类)或抽象(b类)的方式参与了运动。

(a)Ape, badger, beaver, claw, clutch, chicken, cock, crow, dog, duck, fish, foal, fox, hare, horse, hound, monkey, parrot ,pig, snake, wolf, worm… (25个)

(b)ferret, fish,mouse,rabbit,rat

(12)He does not have all idea of his own. 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

他没有自己的想法。他只是鹦鹉学舌地模仿别人说的话。

(13)Our cat is too lazy to mouse.

我们的猫懒得连老鼠都不管捕。

在这类动物为图形的动词中,一种是如(a类)仅借用一个以动物为图形的词,使读者聚焦于该动物,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使得表达更具有图像性,另一种是如(b)类,兼具谓语和宾语的作用,表示“捕/抓……(某种动物)”。

四、翻译方法

翻译中“对等”(equivalenvce)原则曾是翻译中的核心标准,但诸多学者如斯内尔霍比(Snell Hornby)认为:“语言间除了大致相似外,对等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翻译中译者和读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加之不同文化,社会,认知等都对翻译产生巨大的影响,要达到“对等”并不现实。

1.语言顺应论

Verschueren2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linguistic choices)的过程,说话人不仅选择语言形式,同时还选择使用策略”。语境是动态生成的,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后者主要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以及线性序列等(何自然2000:F22—23)。语言结构的顺应包括选择语言,语码,语体,选择话语的构建成分。

对于言语行为的各种语境和方式、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等因素的考虑,都能帮助译者在译文的整体把握和细节处理上作出可取的选择,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Hickey,1998:1一8)。

2.翻译方法研究的原则

翻譯的过程包含了多重动态的选择,即顺应的过程,应该考虑目标读者的语境和语言的结构特征3。我们主要针对语言结构(语义层面,句式层面)和语境(交际语境)进行探讨。

(1)以自然现象为图形的动词

(14)He dusts once a week. 他每周打扫一次。

(15)The sky clouded over before the storm.暴风雨来临前,天空阴云密布。

以上例子的翻译大致可分为两类,隐去图形和保留图形。

在例(14)中,可以看出“dust”隐去图形“尘埃”,译为动词“打扫”;而在例(15)中,“cloud”都分别保留了它们的固有形象“云朵”,被译为“阴云密布”。

符合语言结构中词的语义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限制了词语词典义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例(14)中“dust”本身的“灰尘”和“撒”的义项是人尽皆知的。但是,翻译时要根据其语境来选择词义。所以我们可以删去其图形,将其意译为“打扫”来顺应语境。

符合交际语境顺应

言简意赅的四字成语一直被视作浓缩的语言。例如,例句(16)中将“cloud”翻译为“阴云密布”,简洁明确,整齐匀称。同时富有节奏感,充分顺应了中国读者的审美。

(2)以媒介为图形类动词的翻译

(17)Hammer this nail into the wall.把这枚钉子敲入墙。

(18)Bat a child打孩子

(19)whip ones horse 扬鞭策马

媒介类前景动词的翻译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省去图形,只使用动词;第二类采用动宾结构,保留图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能通过该媒介的客观性,选择合适的动词,如“敲”“打”等。

(一)符合语言结构中词的语义顺应

尽管东西方文化互有差异,但语言词汇中不乏有共通点。又由于媒介类物体的客观性,英语有 “hammer”,汉语同样有对应的词,如锤子。由于这些生产工具的客观用途广泛相同,因此译为“敲”。

(二)符合语言结构中词的对称性顺应

保留图形是出于汉语“对称性”这一特性,汉语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这里“whip”以鞭子为图形,译文中增添了鞭打的图形“鞭子”,为了对应前半部分动宾结构,译为“扬鞭策马”。由此可以看出当动宾短语的动词为前景动词时,往往便于译者增添图形即名词。

(3)以材料为图形类动词的翻译

(20) Concrete a pavement. 用混凝土铺人行道。

(22) The stored oil could fuel the nation for six months.

储存的石油能为这个国家提供六个月的燃料。

第一类,图形(材料)具有工具性,为“(用+该材料)+动词”,如例(20)“concrete”作为图形,参与了运动,根据具体动作,增添动词“铺”,所以可译为“用混凝土铺”。

第二类,这里的图形仅仅发生位移,如例(22),“fuel”发生在翻译时图形得到了保留,且均使用“提供”。

(一)符合交际语境顺应

顺应中英审美趣味的差异,中文动态,英文静态。因而在翻译为中文时,都选择恰当的动词,使表示更具有画面感,如“铺”,“喷”,“涂”。

另一方面,冗余的表述会对审美造成一定的影响。对这类动词的翻译可以适当省略图形。如例句(24)中,省去了“用水”。尤其在篇章中,有上下文的背景下时注意省去不必要的图形。

(二)符合语言结构中词的语义顺应

这类动词都表示将figure进行移动,如例句(22),在翻译时候都添加了“提供”。类似的词还有pump“充(气)” ,cap“戴(帽子)”。具体动词的选择和该动词所包含的figure的具体形态,状态等有关。

(4)以身体部位为图形类动词的翻译

(23) He fingered his eye.他用手指揉眼睛。

(24)The peacocks feathered.孔雀长出羽毛。

身体部位类动词的翻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用+身体部位+动词”型,第二类是“动词+身体部位”动宾型。

(一)符合语言结构中的句式顺应

就第一类动词的翻译,汉语无法像英语那样既可表示图形又可表示运动,因此这里通过“用+身体部位+动词”的模式来翻译。以身体部位为工具完成某个动作,不同的身体部位在对应不同的动词,如finger对应“用手指揉”,

当然,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强调动作,也常常弱化图形,删去“用+身体部位”句型,仅仅保留动词。

(二)符合交际语境顺应

第二类的翻译方法常常用于强调结果的语境下,如“The peacocks feathered”,这里不是以该身体部位为图形运动,而是强调“长出羽毛”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动词+身体部位”的翻译方法进行汉译。如feather译为“长出羽毛”。

(5)以动物为图形类动词的翻译

(25) I had a whole box of chocolates and pigged the lot!

我把一整盒巧克力吃了个精光!

(26) Our cat is too lazy to mouse. 我们的猫懒得连老鼠都不管捕。

在以动物为图形的动词中, 一类借用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例句(25)借用了“pig”,的形象,在翻译时取其比喻义,省略图形。

另一类,如例句(26),翻译为“抓”+某动物。

(一)符合语言结构中句式层面顺应

就第一类前景动词而言,在翻译为中文时,所有的例句均没有順应原句隐含的句式结构,即均省去比喻 “像…一样”,并且准确把握该图像(动物)的形象特点,提炼出合适的动词。

例句(25)中 “pig”一般给人的印象是嗜吃,这里依托“动物”的象征意义,类似比喻的修辞,这种象征意义几乎是公认的,所以在具体翻译时不再加以赘述,读者都“心中有数”。

(二)符合对语言结构中词汇层面顺应

就第一类动词的翻译而言,中英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都有偏差。英文原句中采用动物作为图形,取其特征,较为具体。在译为中文时,将动物的特征通过提炼动词抽象表现出来,如例句(25)中的“吃”,使表达富于动态。

就第二类动词的翻译而言,在“mouse”,前面添加“捕”,既表现了动作,也表现了其方式。

(三)符合交际语境顺应

为了使得表达更为准确,或者突出说话者想表达某种感情色彩,可以在翻译为中文时适当增译,如增加副词,富有感情色彩。例如(32)增添副词,“吃得精光”,强调程度。

例句(26)选用的动词为“捕”。根据不同语境,可以添加的词有“夹”,“擒”等,具体动词的选择参照现实考量动作的速度,方向等,顺应原作者在句子中要表达的目的和意图。

结语

本文运用Talmy经典词汇化模式,寻找前景动词(图形【figure】和运动【motion】相结合的移动动词),我们从涉及的图形类型、图形的生成、图形的特征出发,将前景动词分为五类,系统地论述前景动词在英文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运用语言顺应论的动态顺应,探讨这类动词的汉译,我们发现大部分动词在翻译时均采用动宾结构保留图形,或者是增译出图形;而以身体部位为图形类动词和以动物为图形类动词中有一部分比较特殊,在翻译时不保留图形,从生活共通点出发提炼出准确的动词。同时为了顺应中文的审美,思维,常常选用朗朗上口的四字格,使得结构紧凑,韵律协调。

参考文献

[1]Talmy, L.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Ⅱ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3: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3]Hugengshen(2003):Translation as adaption selection,perspective,11:4,283-291

[4]孙帆.近十年运动事件框架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2018,(2):182-183.

[5]李福印.典型位移运动事件表征中的路径要素(J)外语教学.2017(4):1-6.

[6]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5(04):55-59.

[7]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2002(3),7-11.

[8]张志祥.语言结构顺应视域下的涉外导游词翻译.(J)语言与翻译.2018(2)51-55.

[9]刘华文,李海清.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过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双国语文双月刊)2009(9)379-385[9]李雪.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8(6):109-112.

[10]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2):19–23.

[11]王文斌周慈波.英漢“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6)412-419.

猜你喜欢

例句前景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流苏树与美国流苏树园林绿化前景探讨
满头都是成语
巧妙运用前景,照片美感瞬间提高!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喜欢什么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