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与实践”课程探究

2019-10-21韩晓晴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实践研究核心素养

韩晓晴

摘 要:“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德国和美国两位数学家的推动下,兴起了数学活动教学。随后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家都将教育改革指向了重视数学实践活动教学。随着国人对国外教学的认识,以及素质教育的突出,90年代末,一些教育改革前沿的地区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开展实施了自主学习的研究活动,后来,我国也针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实践性课程设置为了中小学课程中的必修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实践研究

一、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1.“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建模思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课程目标。

2.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学生在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全面的了解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

3.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与数学实践活动行程独立思考与质疑反思的能力,进而实现对真理的追求与对学习严谨的态度。

4.有助于课程的建设。“综合与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新的教学活动开展方向,只有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才能将这些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更好地传达给学生,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形成更多的思路与方向。

二、“综合与实践”目标的定位与解读

根据总目标和《课标》中不同学段“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内容,确定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简单问题的解决效果,使学生有效的理解数学,明确数学活动的经验。

1.通过实践,活动经验与方法。

2.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落实以上课程目标的同时:

(1)通过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和认真细致的个性品质。也就是要进行德育渗透,落实德育目标。例如:三年级上册《变化的影子》是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变换、并具有一定的测量经验和数据分析经验之后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刻影子的变化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数学结论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初步体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二学段:学生发展的目标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逐步向学生自主研究和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

3.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设计与自己学习,可以形成综合实践学习。

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动用自己之前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解题方法,自主解题,自主学习,提高學习效率。

5.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增加数学学习的经验,形成反思效果,进一步明白数学学习的价值。

在落实课程目标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将数学学习方法与解题能力传达给学生。

(1)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与理性思维。

(2)培养学生做事条理分明、严谨细致的个性品质。

(3)感悟数学所独具的数学美。来进行德育渗透,落实德育目标。

例如:《图形的密铺》是在学习了多种平面图形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生活中有什么密铺现象,然后让学生理解密铺的含义与概念,通过拼摆图形,实现对数学美的欣赏与理解,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兴趣。

三、“综合与实践”课型建模与落实

《课标》中明确指出:教材的编写要能反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每一册教材中都要设计“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的题材,通过“长作业”的形式,将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对材料数据的收集,形成独立思考,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多种形式、多种活动的探究。在青岛版的教材中,每一册设有两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一共24节,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生活问题和现象。比如一年级下册的《趣味拼摆》在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之后;《我们身上的小尺子》在第八单元《厘米、米的认识》之后;这样的编排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我们刚刚学过知识可以来解决这样的生活问题,正好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动手操作型:这类课型常用的活动方式有制作、试验、测量等,主要通过做一做、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来实施。

例如我们教材中的:在教学这类综合与实践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生动的情境入手,精心设计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先尝试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由各小组展示成果,教师点评提升,共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2.场景观察型:这类课型的特点:一般是向学生展示一幅生活场景,让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并进行数学思考,再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在自主合作的状态下解决问题。

3.调查访问型:调查访问也就是“小调查”,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主动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并做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4.课题研究型:这类课型是围绕“小课题”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动手操作、调查访问型相比,内容覆盖面更广,操作过程更复杂。

课题研究型的课程在实践时比较复杂,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这种类型的颗例多出现在4-6年级教材当中,学生在低年级经历了动手操作,调查访问等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后,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再来进行这类课题研究型的综合实践活动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

结语

所以怎么划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依托《课程标准》和《德育指导纲要》,把握好“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明确每一节综合实践课应该让学生经历什么,获得什么,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明白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析取的实证研究[J].喻平.数学教育学报.2016(06).

[2]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核心成员左璜——核心素养:为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具体目标[J].张志胜.教育家.2016(41).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实践研究核心素养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