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窗”之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学价值

2019-10-18李兴宁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古典诗词意象

关键词:窗;意象;古典诗词;文学价值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是非常丰富的,许多已经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广大中华儿女共同认同的文化符号。比如,“月亮”被赋予的思乡怀人的文化内涵,“梅兰竹菊”被赋予的君子品格的文化内涵,“鸿雁”被赋予的游子漂泊、思乡怀人的文化内涵等。不知爱好古典诗词的读者是否留意到,有一个意象,它不声不响默默地出现在众多的诗词曲赋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古典诗词的意蕴增添光彩,它就是“窗”这个独具魅力的传统意象。

使用“窗”这个意象的古典诗词很多,比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等。归纳总结,古典诗词中使用“窗”意象的大概分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描写自然景观时使用。比如,“水流衔砌咽,月影向窗悬”(杨炯《和崔司空伤姬人》)、“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朱淑真《初夏》)、“高窗瞰远郊,暮色起秋山”(韦应物《移疾会诗客元生与释子法朗,因贻诸祠曹》)等。其二,彰显诗人志趣时使用。比如,“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李群玉《书院二小松》)、“独卧南窗榻,翛然五六旬”(王安石《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其一)》)、“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王维《谒璿上人》)等。其三,表达闺情爱意时使用。比如,“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此时深闺妇,日照纱窗里”(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等。其四,抒发游子离愁时使用。比如,“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久别离》)、“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其二)》)、“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王维《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等。

收集整理越多,越引人遐想:为何整理妆容的女子喜欢坐在窗边呢?为何辗转难眠的游子,要独坐窗前呢?为何众多的文人雅士,喜欢在窗前眺望万千气象,而不是直接去到户外饱览无限风光呢?一扇小小的“窗”怎么能传递出如此丰富的情感意蕴?一个原本是为生活起居而作的设施怎么就会衍生出如此丰富的内涵,产生如此美妙的意蕴呢?实在耐人寻味,也着实引人玩味。

万物皆有因果,万象皆随因缘。我们不妨试着做一番寻幽探微的努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窗”的本义所具有的实用性功能以及延展性功能

《说文解字》:窗,在墙曰牖,在屋曰囪。象形。凡囪之属皆从囪。《释名》:窗,聪也。于外窥内为聪明也。《周礼·冬官考工記》:四旁雨夹窗。(贾公彦疏:“四旁者,五室室有四户,四户之旁皆有两夹窗,则五室二十户,四十窗也。”)所以,从“窗”字释义可见,窗的功能主要是在房屋墙上开设孔洞,以便照明采光,从外窥见屋内,从屋内窥见外界。

窗户所具有的既能隔离、又可联系的独特功能区别于“墙”等仅限于隔断的功能,由于这种功能性的差别进而衍生出来的效果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别。比如,“墙”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留下的痕迹就相对较少,我们能够举出的例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等。而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墙”常被赋予秩序、规范等文化内涵,“逾墙”则被赋予了突破礼法、逾越规范的反叛意味。

而“窗”具有可变、灵动的特性:闭则隔断,开则关联;断而不绝,联而有距。这样的特性衍生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是若隐若现的暗度——“浮云倒影移窗隙,落木回飙动屋山”(王安石《次韵祖择之登紫微阁二首》);可以是淋漓尽致的明刷——“风撼梧桐雨洒窗”(蔡伸《长相思》);可以是淡如水的相交——“暑月贫家何所有,客来唯赠北窗风”(白居易《新昌闲居招杨郎中兄弟》);可以是雅似月的座谈——“坐把诗吟中夜月,笑将酒洒一窗风”(白玉蟾《陪庄岁寒夜坐小酌》)。总之,各种各样的人、事、情都可以在“窗”前,“窗”下出现、发生、引起,“窗”的延展性可谓异常丰富。

二、“窗”让人对爱情、故乡、理想等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慕保留了空间,搭建了眺望台

古往今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比如,美好的爱情、远大的理想、牵肠挂肚的故乡等。爱情的美好是人类永恒的价值,但我们似乎并不喜欢或不习惯把这种美好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人们更喜欢让这种美好若隐若现、朦胧婉约。这样一种对永恒的美好喜欢婉约的习惯,让一代代的中国人更乐于把它寄寓于在同样若隐若现的“窗”上。“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美丽的女子亭亭玉立站在窗边,人与月交相辉映,让人无限遐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征战沙场返回的花将军,靠在窗边整理长发,对着镜子打理妆容,柔情全都呈现出来了。

儒家思想中,“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仕子去追求功名,去安邦治国,去拯救天下苍生,去实现人生理想。而这些前赴后继、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去追求理想的仕子绝大部分出身寒门,他们仰望人生理想高峰却不能轻而易举地到达。内心的不确定性与实现理想的渴望往往成為他们共同的心理状态。直接表达,太过于显露,要是实现不了,文人的自尊心会受挫。不表达,又不甘寂寞,辜负自己一身才学。而“窗”恰好契合了文人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既能眺望外界和远方,又能不显山露水。“何人窗下读书声,南斗阑干北斗横。千里思家归不得,春风肠断石头城”(隔窗鬼《题窗上诗》)把读书人勤于诗书、远眺星河、心念故乡的复杂感情写得真切、动情。“生平浪学不知株,江北江南去荷锄。窗风文字翻叶叶,犹似劝人勤读书”(黄庭坚《平原郡斋二首(其一)》)也许也有的读书人读书不完全是图功名、救社稷,读书之乐怎么也要有一股窗风吹来,才不会显得那么孤寂,反而生出许多韵味来。

三、“窗”具有的含而不露,隔而不断的朦胧美和含蓄美,恰是民族文化心理内涵的反映

中国文化由儒释道三者融合而成。儒家的“显”讲求“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鼓勵人们要努力奋斗,锲而不舍。道家的“隐”讲求的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意在教育世人在名利地位面前要谦下,发扬高风格,不与人争名争利。“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庄子·德充符》)喻指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残酷,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须处之泰然。

儒家与道家价值观的中和让历代文人雅士、迁客骚人们既有探求外界的积极需求,又有回归内心的超然态度。内与外的矛盾,内与外的期待反映在诗词创作上,就表现为追求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窗外重重碧,雨余密密栽。似知明日别,不展寸心开”(王微《别窗下蕉》),诗人正是透过窗子看窗外重重的碧绿蕉叶,想着明日的分别,欲言又止,欲说还休。可以说正是“窗”这个意象让诗人内心与外界交流的冲动与矛盾更有可感性,更具美感。“身在云房梦亦闲,松头鹤影枕屏间。一声隔谷鸣华雉,信手推窗满眼山”(祝允明《山窗昼睡》),被誉为明代“吴中四才子”的祝枝山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梦与眼中的山正是通过“窗”的勾连产生了美妙的诗韵。

自然的美需要被发现,文化的美需要不断积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中华文化有积极探求的一面,这才有了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壮大、辉煌。中国文化也有含蓄内敛的一面,这造就了文化中缺乏交流和扩张的主动性和扩展性。而这点文化心理恰恰在同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的建筑中的“窗”这个构造中找到了共鸣。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当我们的文化更多地处于“开窗”状态时,往往灿烂而不刺眼;当我们的文化更多地处于“关窗”状态时,往往黯淡而固步自封。我们明白了这点,在寻求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上,也许就能找到更好的“开”与“闭”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王泱.《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墙”意象浅较[J].安徽文学,2013,(2).

[3]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三——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胡昊天.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J].新西部(中旬刊),2014,(19).

作者简介:李兴宁(1980—),男,广西省南宁市东盟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古典诗词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喧闹深处有寂静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重读《子夜》再论其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