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亲历的档案工作变迁

2019-10-11林越陵

钟山风雨 2019年2期
关键词:甲骨文档案馆江苏

林越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踏入位于南京市青岛路一号的江苏省档案局(馆),在这个大院一待就是33年!

那时候的大院里,刚刚建成一幢5547平方米的大楼,其中有库房3472平方米,工作用房1241平方米,技术用房824平方米。另有一幢建于50年代的三层办公楼。我进入的第一个部门是管理部,管理档案、调卷、抄卡片、抄档案,为编纂《江苏省大事记》摘抄史料。那时,计算机技术刚刚引入,还没有应用到档案管理中,相当一部分工作是为计算机管理档案作前期著录标引。而编制目录、档号、查档、调卷完全是手工完成,老同志传帮带成为我入门最宝贵的职业培训经历。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纸张陪伴我度过了一年难忘的时光。

不久,我被调到综合处,幸运地赶上了中国档案事业恢复整顿的好时机,在领导和老同志的带领下,见证了一项项工作恢复发展。

1986年,继高校、科研院所恢复职称,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后,档案专业也开始进行职称改革,由原来职称的评聘一体改为评聘分开。我在领导的带领下,参与起草了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相关的文件材料,开启改革开放后江苏档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大门。这期间,我有幸结识了吴宝康等老一辈档案工作者,和他们一道开会、调研,近距离聆听他们的教诲。当时,一个县档案局局长申报研究馆员职务。县级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研究馆员所需要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专家们心存疑虑。但他们没有简单否定,而是驱车赴现场,实地了解情况。经过调查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同志虽然身处县级档案馆,但从业数十年,熟悉档案管理业务,研究档案馆藏,工作业绩和编研成果均真实可见,符合任职条件。于是,他成为职称改革后获评研究馆员职务的县级档案馆第一人。吴老等前辈为我树立了档案工作者认真严谨、以人为本、高度负责的职业形象。

恢复整顿期间,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人才培养是关键。从1986年开始,我在领导的带领下,又奔波在教育部门和相关学校间。在省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南京大学、扬州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专业证书班;由苏州大学承办档案专业自学考试;与省轻工厅联合,在常州轻工学校开设档案专业。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师范学院、金陵职业大学、常州轻工学校……研究生、双学位、本科生、大专、中专、自学考试……江苏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拥有从本科到中专完整的档案专业教育体系。

那个时候,提起档案局,社会上很多人理解为“办共产党案子的地方”。开发票抬头单位写的是“党案局”,看你的眼神充满着戒备,甚至肢体语言告诉你保持距离。

改变的契机源自一次国际会议。1996年9月2日至7日,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召开。为了迎接大会的召开,那一年,档案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一时间,“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章”成为档案宣传必须做到的三要素,办展览,办广场咨询活动,在电视台播放省领导电视讲话,举办档案知识竞赛,录制专题节目……系列宣传活动热闹了一整年。

1997年9月5日至10日,在《档案法》颁布十周年之际,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原海军副司令员、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的张序三中将率领全国人大档案执法检查组到江苏检查《档案法》贯彻落实情况,那是我们第一次迎接最高级别的执法检查组。这样的检查活动,我等小辈自然没有参与的机会,但向检查组汇报的材料却是由我完成的。记得那天晚上,已经下班的我被处长召回办公室。原来,领导们正在会议室研究迎接检查的事情。我和处长就在会议室对面的办公室里赶材料。处长帮忙找资料,我写稿子。那是我第一次承担时间如此紧张却又如此重要的文字任务,压力很大。以至于今天回想起来,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细节的东西全部忘记,只留下两个字:紧张。

《档案法》的颁布实施,系列宣传活动产生的效应,终于让全社会对于封闭的档案馆和档案工作有了一定的认知,开发票的时候不再出现“党案局”了。

2003年9月,我到征集接收处。为了丰富档案馆馆藏资源,突显江苏省档案馆馆藏特色,我开始把目光放到全社会,放到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学习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思考档案资源建设问题。

2010年,省委办公厅转发了《省档案局关于征集领导同志工作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的通知》,我们把征集档案的目光投向了既是江苏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导者、决策者,又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亲历者的领导同志,征集内容主要包括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对在江苏大地上发生的影响江苏乃至全国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大项目、典型经验,进行调研、论证、策划、宣传报道过程中形成的调查报告、调研笔记、著作及手稿书稿、回忆录;对组织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等五大战略,发展江苏乡镇企业、外向型經济,总结、宣传和推广张家港、华西村、昆山等重要经验,以及推广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等历史记录。

在江苏改革开放进程中,秦振华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所创立并实践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张家港发展之魂,力量之源,也成为新时期实现“两个率先”过程中要发扬光大的江苏精神。因此,张家港原市委书记秦振华就成为我们的征集对象之一。

2012年2月的一天,我们应约拜访秦振华,录制“张家港精神”发展历程口述史。那一天,秦书记讲了五个小时,一气呵成,没有停顿。浓浓的乡音传递着深深的乡情,挥舞有力的手势果断干脆,毫不拖泥带水。面对面,在已经离开职场多年,已近80岁的秦书记身上,依然能看到那种效率、激情、认真、严谨。我理解了为什么张家港能够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秦振华为什么能够成为一种精神的创始人,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人物。

2018年12月18日,中央召开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张家港原市委书记秦振华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受到表彰。当我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时,老书记哈哈大笑,连说了三声“高兴”。

江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也是我们的征集内容。1978年,在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发生的全公社包产到户,震惊朝野,成为全国最早以公社为单位全面推行“大包干”的地方。新华社记者为此专门写了内参上报中央,并在《人民日报》发表通讯,在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为了记录这一事件的发生经过,我们于2011年,寻访了报道这一事件的时任新华社记者、县委办负责人、公社书记、回乡青年,形成了上塘事件亲历者口述史专题。2018年12月18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宁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塘镇垫湖村荣获“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称号受到表彰。

在我们的征集内容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也是重要内容。2017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看到消息的那一刻,征集甲骨文研究资料的经历不断在我脑海中闪回。从2004年开始,我们征集了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先生的档案资料。在她的2000多个编号的档案资料中,有153个编号是她收集的建国前大陆、台湾、日本等地出版的许多大家研究中华民族文字演变的图书,相当一部分和甲骨文有关,包括甲骨“四堂”之一郭沫若的著作。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甲骨文研究专家,时任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长的徐自学。老先生儒雅谦和,在海内外甲骨文研究领域颇有影响。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一幅甲骨文的历史画卷在我脑海中展开。我们和老先生一拍即合,决定在江苏省档案馆建立“甲骨文研究档案资料库”。老先生一方面将他的计划、设想与甲骨文学会顾问沟通,获得理解支持;一方面与海内外甲骨文研究学者、专家联系,以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倡议大家将研究成果捐赠江苏省档案馆,大家共建甲骨文研究者的精神家园。在老先生的引见下,我们结识了韩志强、王本兴、谢兆岗、张大顺、吴向明等海内外甲骨文研究专家、学者,馆藏中也由少而多地积累了甲骨文研究成果,更因徐老先生的捐赠义举收藏了甲骨“四堂”之一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在与先生们的交往过程中,亲见他们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传承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馆藏中保存着他们为甲骨文申遗征集的万人签名。终于,先生们多年的付出获得了回馈,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从她的“母体”出发,穿越数千年,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欣慰吗?多多的!

三十多年时间,见证了江苏档案事业恢复整顿,蓬勃发展。

如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档案工作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档案工作新格局。我们推行全面建档工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发区,宗教场所,民间档案学会,城乡村社,直到家庭。一朵朵档案之花开遍江苏大地。

如今,省档案馆大院已不再是我刚入门的模样,陆续建起的库房、技术楼等适应着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5万平方米的新馆也将投入使用。全省各级档案馆也不再是“机关大院角落里的建筑”,从“十二五”开始的全省档案馆新馆建设,让111座崭新的档案馆在大江南北拔地而起,撑起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片蓝天。

“十二五”期间,全省档案部门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18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已建成江苏省等级数字档案馆29个,通过国家数字档案馆测试1个,建成国家示范性数字档案馆1个。如今,江苏省等级数字档案馆60个,国家示范性数字档案馆4个,省5A级数字档案馆25个,5A级数字档案室262个。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数字化率达76%,手工管理档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如今,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已经遍布全省各行各业,仅从2011年至2017年间,江苏省档案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就评出研究馆员78名、副研究馆员438名。曾经的“独木”已经成为一片“树林”。

如今,江苏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既有国家全日制教育体系,也有继续教育、专题培训。2013年12月26日,江苏档案教育远程网络平台开通,岗位培训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成为江苏档案人随处可见的课堂。2016年,省档案局启动了档案人才“151工程”,形成了培养人才的梯队计划。2017年,我省7名档案工作人员成为国家级专家。

如今,档案宣传已不仅仅是“老三样”,举办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拍电影电视专题片,开通网站,创建微信公众号,与《扬子晚报》合作举办《档案穿越》专栏,与凤凰江苏网合作开设《国家记忆  百姓春秋》专栏,甚至把一带一路的档案主题展览办到国外去。出版《中华抗战期刊丛编》《建国后江苏重要文件汇编》《江苏“四种精神”辅助读本》《民国江苏省政府公报》《江苏近代民族工商业档案史料研究成果汇编》《南京长江大桥档案汇编丛书》《红旗飘飘》等文,档案不再深居闺阁,档案人用档案讲述中国故事,讲述我们曾经的过往和一路走来的足跡。

从2012年到2017年,短短5年时间,我目睹了“苏州丝绸样本”由《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起步,而后成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亚太地区记忆遗产名录》,进而成为《世界记忆遗产》。从苏州到北京,从江南绣场到国际舞台,五年的光阴,记录了苏州档案人坚定执着的足迹,敢为人先的精神。如今,说起世界遗产,我们不再是空白。《南京大屠杀档案》与《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分别于2015年10月9日、2017年11月24日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两组档案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江苏大地走出,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如今,省档案馆馆藏特色突显。十数年时间,我们聚沙成塔,围绕江苏大地书写历史的人和人创造的历史,征集了大量档案史料,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江苏、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江苏文化遗产、社会记忆等档案资料。建立了“江苏名人档案库”“江苏书画名家档案库”“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重大事件档案资料库”“甲骨文研究资料库”“江苏乡镇企业家口述史资料库”“江苏省口述史资料数据库”……为改善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内容作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

猜你喜欢

甲骨文档案馆江苏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最“萌”甲骨文——心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