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名词化机制下框架语义学对环境英语翻译的启示

2019-10-08韩建政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翻译

【摘要】名词化作为产生部分名词的一种“过程”,通过派生或零转换的方式产生名词,在保留动词和形容词原有语法功能的基础上,使得表达变得抽象、概括且正式。在环境英语中存在很多名词短语,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名词短语还原为简单句结构如主谓、动宾结构等,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名词短语的句法和意义,进行合理的翻译还原。

【关键词】名词化;名词短语;环境英语;翻译

【作者简介】韩建政,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名词短语组成

“名词短语”是通过英语中的名词化过程而产生的一种名词,名词化在类别上可分为词法平面的名词化和句法层面的名词化。叶斯伯森在《分析句法》上将名词化称为“主谓实体词”,并将主谓实体词分为“动词性”和“谓词性”。英语中名词短语主要通过(前置修饰语)+(中心名词)+(后置修饰语)组成,汉语中没有后置修饰语,表达单一、简洁。名词短语翻译时,常译为“……的”,或补充句“这是……”,或单独成句等。名词化是“人类语言最普遍的特征之一”,戴维·克里斯特尔在《现代语言学词典》中指出,名词化是其它词类如动词、形容词转化成名词的过程或从小句形成一个名词、名词短语的过程。

二、名词短语在环境英语中的应用 

1.名词短语的语句调整功能。环境英语表意严谨,叙述准确,其表达中包含大量修饰和限定成分,故名词短语使用频繁,同时由于语句偏长,句式复杂。在环境英语中,名词短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除去并列结构,一句话有且只有一个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形容词不能以谓语和表语的形式出现。对此,除了非谓语动词外,名词化、词性转换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即把动词、形容词等转换成名词,把句子残缺或转换成名词短语,使其退出谓语、表语等主体结构,搁置于句子的其它成分或从属成分等。

2.语言轉换方式。环境英语作为学术英语,不需要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话语生成和话语参与者的理解过程。翻译时,名词化是核心,单一名词短语的翻译比较简单,但如果将主语、宾语等名词加入小句,这些成分的合理安置与翻译转化就成为难点。因此,根据名词化短语的组成形式,翻译时应该将句中次要成分译为前、后置定语,将其视为一种信息要素,在不同句式中,名词短语出现的位置和结构作用不同,具体表现在除部分成分出现在前置修饰语中,多数成分或信息要素都会以介词短语、不定式、同位语等形式出现在后置修饰语中。

三、环境英语翻译的策略 

在环境英语中,名词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后置定语的形式多样,单独翻译成一句往往会产生歧义,不符合环境英语应该有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同时环境英语因为表达专业性强,对具体过程的描述附加说明较多,通常句式复杂,大小句嵌套明显,句长较长,给翻译过程带来困难,考虑到环境英语多名词短语且其形成过程与语义框架相逆,故可以在翻译时采用语义框架法进行辅助翻译。

1.语义框架学探讨。语义框架是认知语言学范式的一部分,倡导语义学理论模式。框架语言学通过框架进行表达,将块状的知识网络化,形成一种知识架构,人的大脑中存在诸多框架。框架语义学重视句子中词组的语义以及词组之间的关系,在环境英语翻译时可以很好的处理各名词词语之间的关系,框架的翻译结构相当于名词化的一个逆过程,通过翻译框架可以很好的处理名词化结构中的中心词与前、后置定语的关系,满足翻译成汉语时短句、小句时,缺乏句法的主从关系以及在汉语中往往多个主、谓语分离的情况。面对“中心名词”由“名词化”产生的名词短语,汉语常得采用“还原法”,即把中心名词还原为相应的动词、形容词等,整个短语还原为原始的小句,即简单句结构。

2.语义框架学在环境英语中的应用。环境英语翻译时常通过“破”与“立”两个过程,“破”主要是将环境英语的复杂长句进行拆分,将长句中的主语和修饰限定成分进行拆分,分析句意,在拆分名词短语时应根据其位置和语义特征进行拆分,名词短语以中心名词为核心,同时注意前、后置定语的拆分。在名词短语履行主语、状语的功能时,其语义相对比较独立,受其他成分的干扰也比较小,可以直接作为整体进行拆分和翻译。“立”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语义框架学的方法对长句拆分的各个“零部件”在汉语框架体系下进行结构和语义的组合翻译,主要是满足汉语的主体化特征,同时照顾到名词化短语在句中不同位置所具有的含义和结构作用。如:

例1:Solid waste treatment mainly solves the problems of waste gas, waste water, noise pollution, etc.

译文:固体废弃物处理主要是解决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等问题。

例1中Solid waste treatment是solve的动作发出者,waste gas、waste water和 noise pollution是动作solve的三个对象,动作发出者的地位得到突出,整个框架的成分完整。在环境英语中,有时候动作发出者会被省略。如:

例2:A careful understanding of physics and biology will help you lear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译文:对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深刻理解将要帮助你学习环境工程。

动作发出者被省略也使得发出者的角色被突出,框架的成分也得到补充,但是对环境英语的翻译仅通过一个语义框架只能反映长句的局部,必然要求结合多个框架体系,对句中的主要成分在逻辑关系上进行匹配,并结合生活经验等进行翻译。另外,环境英语中含有大量的被动语态句,在翻译成汉语时,应将被动结构还原为主动结构,将句中的主语调整为宾语,满足汉语的表达习惯。如:

例3:Until the results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released, relevant laboratory personnel shall keep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confidential.

译文:在环境学模拟实验结果出来之前,相关实验室人员应对其实验过程保密。

3.框架结构下的还原与补充。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名词短语是重点,依据语义框架理论,动词与整个句子的情景相关,因此在句子翻译时就应该着重理解由名词化而产生的动名词和名词短语。通过语义框架进行翻译时,首先应该将动名词和名词短语进行拆分,执行名词化的逆过程,将其还原为原来的动词,然后将动词与句子具体情境相结合,依赖于丰富的知识框架对其进行组合翻译。

在环境英语对动词短语的翻译过程中,在寻求句中语义框架内成分抽象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拆分成分进行还原与补充,满足汉语表达中的主体性特征。

首先我们需要还原词性,将名词短语还原成动词或许形容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在框架下寻找动作发出者和动词之间的匹配关系,将动词短语还原为动词能更好满足汉族表达的主体性。其次我们需要在语义框架下确定句中各成分和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名词化短语作为参与者在框架体系下所扮演的角色。

四、结语 

在环境英语中名词化现象和名词化短语最常见的语言结构,其满足了环境英语作为专业英语和学术英语应该有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探讨名词化现象和名词短语的生成机制,是为了在其基础上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语义框架对环境英语进行翻译,语义框架的翻译过程恰好是名词短语形成过程的逆过程,通过语义框架翻译法对名词短语进行“破”、“立”两个过程,将名词短语进行拆分还原,并根据汉语的主体性特征进行补充调整,使其更好地满足汉语表达的特点。通过这种语义框架下的“破”与“立”有助于译者深刻理解环境英语的表达特点,理解名词短语的翻译方法以及更好的发挥名词短语语言效果,面对环境英语句型抽象复杂、名词短语多的特点,可以更加灵活地去处理调整。

参考文献:

[1]秦荻辉.名词短语的译法点滴[J].中国科技翻译,1992(4):2122.

[2]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编著,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吕玉林.英语名词短语的生成机制及对法律翻译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19,32(1):32-35.

猜你喜欢

翻译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设计探讨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从句子层面浅析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