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共产党宣言》中看“四个伟大”的逻辑起点

2019-09-28李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四个伟大共产党宣言

[摘要]理解和把握从《共产党宣言》中看“四个伟大”的逻辑起点,对于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肩负起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对于指导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时代价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四个伟大;逻辑起点

[作者简介]李华(1976-),女,汉族,天津人,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党校,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9-0020-02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迄今为止《宣言》已经被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1000多种语言翻译出版。它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一下子照亮了黑暗的旧中国。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本和理论之源。

习近平强调要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爭、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一、“四个伟大”蕴含着《宣言》科学论断的把握

《共产党宣言》中的科学论断,分别是“两个不可避免”,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阐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并探索其阶级斗争结局,揭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规律,得出了“两个不可避免”的重要结论。还有“两个彻底决裂”,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和“两个自由发展”,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两个不可避免”“两个彻底决裂”和“两个自由发展”显示了共产党人善于把握历史规律,并具有把自己的事业置于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

《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放眼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严重,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严重危机;聚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一鲜明对比,生动地展示了《宣言》的科学性和真理力量。

“四个伟大”以历史发展规律为基础,蕴含着对《宣言》科学论断的把握。它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框架,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生长点。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框架,“四个伟大”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曾从不同维度阐释“四个伟大”之间的内在关联: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深入揭示“四个伟大”之间内在本质联系及其深厚的历史基础,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尊重和把握。

二、“四个伟大”体现着《宣言》人民主体的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无论是历史地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还是从价值观上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马克思、恩格斯总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能否持续推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标尺,以是否有利于推进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来客观地分析现实和评判时代。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换言之,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其所追求的是在社会发展基础之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共产党人的这一立场宗旨与价值追求,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地将之称为“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确实,只有没有私利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才能当好人民的代表,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人民才能把自身解放和发展的领导权委托给共产党。在此意义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与人民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真心为民,不畏艰辛、不惧牺牲,人民发自内心地信任、拥护、支持共产党,承认其先进性与领导地位。这种关系表明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民群众有一种深沉的价值承诺,有深刻的伦理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基础。

统揽“四个伟大”,同样立足于人民根本利益,是顺应民意的自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无视贫富差距的发展理想,而是要建构一个公平正义的好政府和社会,在这一社会里,民众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实现人民幸福、过上美好生活。伟大梦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而且是因为中国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造福中国人民,伟大梦想首先要为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公平正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进行“伟大斗争”,其一就是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强调建设“伟大工程”,就是为了更好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的“伟大事业”,是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尺度和标准的事业。

三、“四个伟大”体现着《宣言》鲜明的政治立场

《宣言》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并且《宣言》提出到了新的社会也就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对历史规律的认知,在实践中消灭资本主义,经过过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可以说正是因这一使命而诞生,因这一使命而存在。对历史使命的自觉认定、勇于担当、坚毅履行作为内在基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组织架构的主要特点以及对党员党性的具体要求。历史使命的认定、承担与实现是大道、是根本、是主线,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过程的始终。当然,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对于使命的认知也有一个不断时代化与国别化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之初,实现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消灭私有制、建立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社会被视为当然、唯一的历史使命与理想目标。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使命之实现远比当初所认为的更加漫长、更具难度。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必须在不放弃远大使命的前提下确定自身所处的具体时代与历史阶段,并基于这一现实的时代与阶段再确立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目标与使命。时代、阶段、使命,也正是通过阶段性使命的持续确立与不断实现,最终的使命才能得以完成,高远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这就要求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除了使命的时代化以外,马克思主义政党还面临一个使命的国别化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潮,现实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存在于国情有所差别的不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政党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基于本国历史条件的使命与目标。当然,不论是使命的时代化还是使命的国别化,都是在《宣言》所阐述的最终使命这一前提下确立的。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共产党人的一贯政治立场。《共产党宣言》向世人豪迈宣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显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在论及共产党人的本质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理论方面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具有充分的自觉。

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政党,才能带领人民和依靠人民并最终成就人民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場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四个伟大”本身就蕴涵着坚定的政治立场。伟大,意味着不计私利,敢于担当和勇于奉献。党肩负着历史使命、时代担当和人民重托,不能有任何个人私利和特殊利益诉求。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中流砥柱的情况下,党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干的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追求的是数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夙愿,这,尤其需要站稳政治立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四个伟大共产党宣言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开启党校发展新征程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